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上班族妈妈第三季 > 第十一章 人挪活树挪死(第1页)

第十一章 人挪活树挪死(第1页)

一转眼,到报社上班的第三个年头也已经接近尾声了。在这一年里,王志远发现自己的身边有这样几个变化,报纸由小报变成了大报,广告收入也在大幅度的提升。由当初办小报时的一百多万,迅速增长到四百多万。当然这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密不可分,但是,报社的领导班子制定的政策导向,也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在这家报社,几乎没有人再提好好学习业务,争做名编辑、名记者了。因为大家也都知道,这样档次的一张报纸,如果不靠行政命令,强制党政机关订阅,那连生存就都成了问题了。在这样的单位,从上到下,大家谈论的都是拉广告挣钱,大家每天翻开报纸,都是先从第四版看起,因为这个版面一般都是广告版。大家议论最多的是,谁谁谁又拉了一个专版,挣了多少提成。到了年底,大家心里都自己盘算一下,有哪些人今年挣了大钱了,除了工资奖金之外,人家又挣了多少万。比比自己,心里是酸甜苦辣,各种滋味都有。

为了拉广告挣钱,各个关系广的记者、编辑和各个部门主任,都自发的把自己的出生地、老家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作为自己用心经营的自留地,那里的广告,轻易不允许别人染指。如果谁不识抬举,到了别人的势力范围,硬要从虎口拔牙,打破这个平衡,那就会得到别人的报复和议论。为了挣钱,大家虽然表面上维持着平静,但下面已经是剑拔弩张了。

对这些东西,王志远冷眼旁观,时间长了,也看出来了些门道。三川是落后地区,真正的商业广告是有限的,报纸上做的最多的,就是那些可以打擦边球的单位形象广告。比如一个乡镇机关或者一个局委机关,按理说,财政上的预算是不会预留那么多的钱,让各个单位的头头脑脑,花钱在地区报纸上做广告,宣传自己的伟大业绩的。但中国毕竟是中国,大小是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小金库,单位的一把手想干什么事情,自然有人为他想办法。单位的一把手为了出名,为了提拔,为了自己方方面面的利益,是愿意时不时的在地区报社上露露脸的。当然,这样的广告可做可不做,关键看人家一把手的心情。

为了加强广告部的力量,加大这种边缘地带的广告源的挖掘。报社一时间进了不少人,有正式调入的,有部门招聘的,出去也打着采访的名义,其实是出去拉广告。这样每天像走马灯一样,报社的各方人员,在各个区县、乡镇乱窜。一时间让下面到底也搞不清楚了,这个小小的《三川日报》,到底养了多少人。

假记者乱窜,拉广告的来了一茬又一茬,让下面的基层单位不胜其烦,无法应付,有的干脆回避不见,不管是真记者还是假记者,一律来一个三十六计走为上。弄的那一段时间,王志远回老家的县城,见了亲戚朋友,一提他在的这家报社,都是摇头叹气,露出不屑的表情,让王志远觉得,在这样单位工作,真丧失面子。

好端端的一个社会地位相当高的职业,新闻记者、编辑,仅仅是经过了两三年,就变成了这个样子,成了人人不屑的角色。为什么?王志远觉得,这和报社领导的决策有关系,太急功近利,眼睛里只会看到钱,没有把精力放到提高报纸的质量上。鼓励欣赏的也都是能给报社挣钱的人,对于业务上的骨干人才,能写出好文章的人才,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待遇上也没有给予特别的倾斜,导致编辑、记者的心思都在挣钱拉广告上,几乎没有几个人想着要读书充电,写出好文章,让广大读者喜欢这张本地报纸,每天不读睡不着觉。

作为一张报纸,最根本的,就是这张报纸在群众中的地位,有没有影响力。没有影响力,阅读人群逐年下降,商家也会弃之而去。为了生存,只能是靠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靠拉广告生存。这样低三下四,没有尊严,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在这样的单位呆着,稍微有点志向的,有思考能力的,都为报社的前景担忧。

有关系的,有路子的人,开始纷纷调出报社了。有的去了地委机关,有的去了行署机关,还有的去了省城。走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人,都是业务上的骨干。他们或许都是有远见的人,看报社按这样的路子发展下去,早晚会有过不下去的那一天。

王志远明知道自己的日子今后可能会越来越难过,但目前自己确实没有可以利用的关系和资源,只好走一步看一步,静观待变。

但突然有一天,张记者的举动还是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震动。张记者和他一样,都是农村孩子出身,没有特别强硬的关系,和现任领导没有任何渊源。虽然他写了不少新闻稿件,是报社的“名记”,但在新的领导看来,他不会溜须拍马,性格孤僻,更不会拉广告挣钱,所以他的境况,也大不如前。

王志远观察,有一段时间,张记者都是喝的醉醺醺的,逢酒必醉,喝多了要么就趴在办公室里的桌子上,呼呼大睡,旁若无人。要么就和要好的几个朋友,大声喧哗,发泄心中久久压抑的苦闷。听说他追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姑娘,人家没接受,回头嫁了一个做生意的老板。

他精神上受到了刺激,对报社的前途也感到悲观绝望,于是就醉生梦死起来。生活也没有规律了,胡子也不刮了,穿的也邋里邋遢,每天见人,也没什么笑容,脸上阴森森的,谁也不搭理。大家都背后笑他,是个怪人。

王志远偶尔和他打打扑克,交流交流最近看什么书,所以两人还有些来往。一天晚上,王志远发现他把自己的东西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好像要出远门的样子。王志远就问他,要到什么地方出差去。

张记者轻描淡写地说:“母亲病了,我要陪她到外地治病。已经请了假。”王志远看他,手里拿了一把的钱,大约有几千元,就以为是真的。

哪知过了两个月了,早过了他请假的时间了,他还没有上班,也没有任何音信。报社的领导,有跟他关系不错的,就向一把手汇报了一下,经过允许后,带着一辆车,叫上部门主任,去了趟他的老家。

到了他家里,才知道,他母亲是有病,但早已经看好了,他为母亲看完病后,就去了南方,说是去深圳看看,让家里先瞒下去,不告诉报社的领导。

这样跑了一趟,才真相大白,原来他是去了南方,没带档案,完全是以一个打工者的身份,闯世界去了。他这个消息在报社传开后,立即成了爆炸性新闻,成了报社员工议论的话题。有的为他惋惜,认为报社流失了一个难得的人才;有的幸灾乐祸,认为他那样不识抬举的人,走了早好。

王志远打听到,他在出走之前,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的,以为母亲治病,需要用钱的名义,把自己的集资款全部要了回来。他连自己即将到手的家属楼都不要了,可见报社在他的心目中,已经没有了任何吸引力。他这一次,是破釜沉舟,绝不会回头了。

报社领导从他家里,打听到他在南方的一家报纸,已经做上了首席记者。报社的领导于是就联系到他,给他打电话,劝他回来,还回报社上班。他丝毫没有回来的意思。报社领导看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威胁要正式下文,开除他,取消他的编制。他也没有因此害怕,只是说了句:“我在报社这几年,为报社做了那么多贡献,对得起报社了,你们要怎么做,那是你们的事情,我不在乎!随便吧!”

报社的领导看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冷处理,也没有正式下文,开除他,只是取消了他的一切收入。

但报社人员纷纷向外流失的现象,也引起了报社领导的注意,他们开始下文,制定限制性措施,比如在报社工作多少多少年,才能调出。未经领导批准,擅自外出求职的,要以擅离职守处理,开除公职。已经分得住房的,收回住房。他们的这些条例,没几个人认真遵守。有关系的,照样调进调出。王志远仔细盘算了一下,出去了已经十几个了,几乎个个是业务上的好手。但出去了这么多人,对领导来说,也有一个大好处,空下了那么多位子,正好可以大肆安排人。王志远就感觉到,报社现在就像一个大集市,人来人往,进进出出。出的人少,进的人多,一年一年,队伍在迅速膨胀,时不时的,就有新面孔进来了。这些人,不管学历高不高,业务好不好,但都有一个突出特点,和一把手都有一定的关系。

人多了,好多人没有正式的编制,都要靠报社自己挣钱养着。报社的收入本来就那么多,现在家大业大,当官的多,当兵的更多;人多,车也多,自然钱越来越紧张,原来月初就发的工资,时不时的要推迟的月底。到了月底,还是没钱,只好等广告款催上来了,凑够了工资,才发下来。就像一户人家,地还是那么多,但超生了一个游击队,平添了几张嘴,粮食就紧张了,弄成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好在黄小燕的单位效益好,她的工资高,两人在一起过日子,在这个小城市里,还绰绰有余,没有体会到紧巴巴的,过不下去的日子是什么滋味。

但张记者的出走,给王志远上了重重的一课。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问题,看起来,人生的路有时候可以自己去闯的。不要什么都依靠别人,妄想着走捷径,拉关系,走后门,除了这个,自己就寸步难行了。一个真正有胆量的人,应该完全靠自己的实力,勇敢地迈开大步,走自己从来没有走过的路。说不定就会柳暗花明,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