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无德,我等应共伐之!”】
【魏王一改先前的作风,很受当地的百姓拥立,在乱局之中,魏王世女多次劝魏王厚待百姓,曾经多次偷偷拿出王府中内帑的银子来购置粮食安抚当地的民心。】
【在多地起义的情况下,江西局势稳定,民心安稳。】
【和地方土司关系相融洽的情况下,魏王尽起两万江西乡勇,又有五千土司卫,盘踞江西,坐山观虎斗。】
宁王一看这个位置突然出现了魏王的势力,整个人的背脊都是凉飕飕的。
这距离陆成安的核心区域实在是太近太近了,而且魏王想要通过造反的方式起家,陆成安这块地方,是魏王一定要打下来的。
魏王想成事,就一定得吞下陆成安的地盘。
而现在起义军的主要兵力全都是朝着应天府靠拢,魏王说是要讨伐大晟皇室,但是禁不住她转变心意,突然抽那么一个冷刀子。
选择反攻陆成安防守空虚的位置,那不是要糟糕了?
这魏王早不出现,晚不出现,偏偏这个时机出现,踩的点未免也太好了。
【正英十年六月,蒙古已经在草原上完成了大方向的立场统一,现任的可汗巴林·阿露娜认为自己是向大晟王朝朝贡的‘盟友’。】
【如今大晟王朝蒙难,她愿意入关缓解危局。】
【正英十年七月,蒙古率领大军朝着晋阳方向靠拢,在阿露娜确定了进攻方针的情况下,为了收拢当地百姓的民心,阿露娜极力要求麾下的队伍服从她的命令,不得擅开杀戒。】
游牧民族的军纪和中原王朝的军纪是两种模式。
这种纪律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军纪,要求不扰民、不抢百姓的财物。
而是军队内部的令行禁止,保证统帅命令可以通畅执行的手段。
战争保证战斗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纪律,所以在上位者发起了命令以后,一旦底下的部队触犯了首领给的指标,那就要军法伺候。
如果首领下达命令态度很坚决,底下的人也不敢触犯这样的军令。
【正英十年八月,晋阳等地因为瘟疫的问题人口大量流失,守军疲软无力,面对蒙古的到来,毫无反抗的意志力,很快就宣布了投降。】
【在守军宣布投降以后,这些地方的百姓担忧蒙古人的残暴本性,纷纷选择逃亡,却没有想到在阿露娜的严苛要求下,蒙古士兵没有惊扰当地的百姓。】
【少量的蒙古士兵在攻城成功后,产生了财迷心窍的想法,暗中剥削当地人的财物,而被阿露娜察觉后,她决定在晋阳城内当着所有百姓的面将这些散漫而不听军令的蒙古士卒当场处决。】
【而阿露娜留了一支五千人的蒙古骑兵在晋阳等地防守驻扎。】
【她积极鼓励当地的百姓重新投入生产之中并且将人口流失后到处废弃的荒田重新开荒分给了那些贫困的百姓。】
蒙古的突然出没。
让晋王的五千人在北方彻底出现了战力失衡的状态,在晋王面前,凉州的管氏是一家庞然大物,蒙古比之管氏,那更是强上不少。
晋王只能退到下一道防线,暂时回到天京府做抵抗了。
这会儿冲上去拼命,就跟送死没什么区别,死的毫无价值不说,还把最后的防守力量打没了。
都不是鲁莽不鲁莽的问题,而是没有半点智力的策略了。
而且,晋王现在都有孩子了,那就更不可能死在这种地方了。
何况这会儿晋王已经出现了军饷断供的状况,而晋王也不能天天依靠着来打地方豪强的钱袋子来补充这方面的缺陷。
这些都是临时的方案。
固然晋王是团结了最下面的百姓来打中间的豪强,拉了当地的百姓来壮声势,团结了这部分人来当‘救济粮’的投名状,又找到了罪证配合当地百姓的舆论,让地方豪强硬吃了这一波闷亏。
可晋王心里想的还是占一块地方,方便自产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