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是真没有料到能有这一出的。
在她看来,最大的威胁,莫过于晋王殿下,但是这次晋王被她狠狠地锁在了京城里。
整个行动范围上,汉王是彻底封锁了晋王的行动路线,这使得晋王殿下几乎没有什么机会离开京城,奔赴陆成安所在的地方。
秦王的动向,汉王那是一直都没有真正放在眼里,无论怎么想,那个性格冷淡的女人,比起男人,更喜欢的是研究如何去治理朝政。
所以,汉王心想着,她只要把持住晋王,事情就非常容易解决。
毕竟,作为意外性最强的亲王,晋王总是能搞出一些奇思妙想般的花头来,这样出乎意料的人,你不得不防。
这次长孙明能以这样的结局收尾,也是所有人没有想到的路线。
谁能想到这晋王竟然胆大妄为到在南苑找个理由随手就射杀了长孙明这样的世家高官?
她的举动,就像是围猎中随手杀了一头野猪一样随意。
更重要的是,在这样冲动的操作下,晋王射杀了长孙明,世族人士着急内部消化,重新分配了之前归属于长孙家的利益,居然没有任何一家愿意站出来为长孙明出头。
由此可见,世家之间,根本就不是一条心,他们的合作,对朝廷的施压,甚至各种行为,都是取自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做出的最佳选择。
晋王用一种最不可思议的方式,打出了一条之前谁都想不到的套路,最后还奇迹般的成功了。
就离谱!
那是以看似最容易引发动乱却又最简单的办法,在无伤的同时,还除掉了一直以来都影响着大晟朝堂的奸佞。
这种套路最花,最防不胜防的人。
汉王岂能不做出相应对的措施?
毕竟,威胁性最大的人就是晋王了。
结果这边防住了,那边又漏人了,宁王趁着她汉王防守晋王的真空期,趁虚而入了。
这还能不气人吗?
但汉王通过这几次模拟推演下来,整个人的思维已经成熟了不少,早就不是当初那张单纯无邪的小白纸。
她没有发怒,而是在思考怎么妥当地解决这件事情。
或者,让这件本来让她不怎么愉快的事情,变成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
汉王确实仍然信奉仁义道德。
可是仁义道德这种东西,汉王如今是很明白一点,她不能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给贱骨头讲仁义,他们是听不懂的,给反骨贼讲道德,他们该背刺的时候还是会背刺。
对世家、异族、心怀鬼胎的商人讲仁义道德,就是对自己子民的不负责任。
仁义道德,那是讲给那些真正相信自己能为他们带来好生活的子民听的。
汉王几次模拟下来,她当过那种自认为自己很了不起的忠孝之人,面对长孙明送来的毒酒,以为是父皇要鸩杀她,赐死于她,没有仔细推敲事情的来龙去脉,为了尽孝义,行忠情,毅然而然饮下毒酒。
如今回首一看,汉王觉得自己这样的行为,当真是幼稚而可笑,她这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感动,自我认知上‘欺骗’了自己,认为这样去做是最正确的事情。
但是呢?
真正的情况是,亲者痛,仇者快,让本来还有一救的大晟王朝,彻底推向了不可逆的深渊之中。
回想那头几次的模拟中,陆成安看到自己死后,那幅哀叹的模样,且随自己一同逝去的情意。
汉王当时以为只是陆成安在叹息她,悲伤于她的离开,决定慷慨取义,矢志不渝地尽忠。
现在的汉王甚至在怀疑,陆成安或许在当时就看出来自己被鸩杀以后,大晟王朝会陷入何等崩溃的模样,陆成安的取死,就不是为了她而死,可能是为大晟王朝的灭亡,送上了最后一次终曲绝唱。
这让汉王越来越痛恨曾经的自己。
模拟中越成熟,汉王越清楚最开始的自己到底有多愚笨!
在经历过各种不同的路线开展,从自愿外放到藩地发展,体恤民情,深刻了解到百姓的苦难,再在乱世中匡扶晟室,举兵勤王抗异族守邦国,又到后面慢慢清楚该怎么顺理成章地继承大统。
汉王逐渐地已经成为了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政治,最简单的一种套路,那就是把朋友弄得多多的,再把敌人搞得少少的,那些不可能成为自己朋友的人,就彻底铲除。
所以,汉王虽然不爽于宁王背刺她,夺走了本该属于她的男人,但汉王也不会因此恼怒到要找个方式弄死宁王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