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每隔18-24个月就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随之提升一倍——摩尔定律
根据摩尔定律,同样价格的电子产品性能,会在18-24个月翻一倍,此定律五十年内有效。
在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种上成百上千万个晶体管,在显微镜下,一个芯片俨然就是一座超大型的城市,里面的建筑街道错落有致,星罗棋布。
芯片的制程工艺到达一定阶段就会成为绝对的分水岭。
纵观整个芯片工艺制程的发展之路,真的是斑斑血泪,即便强大如IBM,英特尔,格芯等国外大厂也是说倒下就倒下,说放弃就放弃,跟苹果造电车差不多。
每一代晶圆技术,都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投资,而且越是新的一代,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就会更大。
因此作为一个芯片代工企业,必须有足够大的销售量,才能够去摊平前期的巨大资金投入,以及获取利润。
早在1999年5月,国家召开了一次关于微电子产业的研讨会。
会议达成共识:国家对芯片产业进行特殊的政策扶持,并出台相关的扶持措施。
2000年1月,国家相关部门邀请张汝京在内的技术专家小组与部门领导深层次讨论相应的扶持政策。
随后,国务院出台18号文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拉开华夏半导体产业新的发展篇章。
2000年,在江上舟极力邀请下,张汝京带队来到沪市考察,随后中芯国际创立。
经过几年的发展,即便中芯拥有便宜的土地,以及各项政策补贴,也都无法摊平这个成本。
随后受到台积电起诉负面新闻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中芯国际股价节节走低,连年亏损。
2007年,中芯国际亏损1950万美元
2008年,中芯国际亏损达到4亿美元以上。
连年亏损所带来的是国产芯片事业快速迭代发展,中芯国际将半导体工艺制程的水平从落后世界顶尖水平四代提升至仅差一代,而且在沪市、京城、天津等多个地区建厂,带动了当地芯片产业发展。
在华夏,目前中芯国际是唯一一家拿得出手的半导体代工企业。
而付出的代价是中芯国际成立以来,从未盈利,这是外患。
而内忧则是股东繁杂,内部管理层矛盾不断,严重制约了公司的发展。
成为导火线的事件,是来自台积电起诉中芯事件,后者败诉。
09年,美国法院判决中芯国际赔付台积电10亿美金罚款,分期4年进行支付,让这场打了6年的官司,成为华夏半导体行业最惨烈的一战。
而这一年中芯亏损金额将近10亿美金,根本没有能力来偿还台积电的赔款,如果判决正式在华夏生效,中芯可以直接宣布倒闭了。
张汝京、江上舟和律师团飞往湾湾,与台积电紧急谈判。
最终中芯跟台积电达成庭外和解,和解协议中芯国际赔偿2亿美元现金及10%股权。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附加条款:张汝京必须离开中芯国际!
从败诉到公布张汝京离职,仅仅7天,非常快速而效率。
09年11月,张汝京签署了离职文件,同时,他也签署了一份竞业协议:从2010年起算,三年之内,他不得再从事芯片相关的工作。
这对于一位已经61岁的老工程师来说,似乎是宣告了事业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