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水车的典故 > 第29章 钢铁水车(第1页)

第29章 钢铁水车(第1页)

M这天实践站的活动非常丰富,其实不只是李勇的讲座。张琴对李勇的讲座没有信心,担心这样的科普讲座,乡亲们听不进去。于是,为了吸引乡亲们前来听讲座,实践站还安排了学校的孩子来表演节目。当然,所有的节目都围绕油茶这个主题。

村里的实践站刚刚建好。那时,全国各地的村级实践站还在探索当中,县里头要各个乡镇各个村发挥主动性,多出一些活动,把实践站的人气做旺。第一次策划,张琴使出了浑身解数。

张琴首先想到的实践项目,就是科普讲座。李勇成功的消息,来得恰到好处。张琴把油茶讲座作为压轴的内容,让李勇好好准备。同时,她反复推敲了一下,作为活动日,光一个科普活动太单调,必须铺垫一些娱乐活动。

搞什么节目来呢?让孩子们来吧,以往,只要学校的孩子们儿童节有表演活动,是乡亲们都愿意来看的。但这次不是儿童节,还是得围绕这个油茶来,把油茶这个主题做透。于是,她想到嘉欣和晶晶。

晶晶唱歌好,嘉欣画画好。张琴临时让学校的老师教会了一首《水车之歌》。这一天,由于全校的孩子都停了课,一起来参加实践站的活动,实践站快要坐不下了。村子里老人多,于是老老少少一齐坐在实践站,等待表演。

晶晶的《水车之歌》唱得声情并茂。唱歌之前,晶晶还有一段开场白,还讲起了自己搬进了新房子,新房子里有了一架好看的水车。晶晶还说,爸爸想通过这首歌,来感谢政府帮助他们一家子过上了好日子!

嘉欣的节目,是讲故事。让一位老师指导嘉欣,把发现水车的故事写成生动的故事,就讲水车的故事,到时把水车的画画也放到屏幕上。

嘉欣的故事,是老师指导写的,但嘉欣写出了自己的心声。那天,嘉欣的讲述,把乡亲们一下子带回了春节的抗疫时期。嘉欣把她的水车绘画作品挂出来之后,立即吸引了乡亲们的目光。这是水车的水粉画。那个圆圆的轮子,像一轮太阳,在瀑布的流水中转动。

嘉欣说,你们知道吗?我为了知道什么是散步,过年的时候特意上山玩,结果跌进了这座水车里。但我并不知道好是水车。为什么呢?我们在座的孩子们,有谁不知道这叫水车的吗?大家都摇了摇头。

嘉欣说,这就是今年我们村子里最大的变化之一。如果不是张书记修好了这架水车,如果不是我们跟着大人一次次去参观那座水车,村子里的小孩子,怎么可能知道这是油坊,这是水车呢?在我被村支书救起来之前,我也一点儿不知道!

嘉欣把张雅动员老木匠修水车的故事,细细地讲了起来。最后,嘉欣又说,这架水车,是红军留下的水车,现在只是景观水车了。现在不用水车了,我们的油茶该怎么产生茶油了呢?我听说张琴姐姐说,城里有了钢铁水车,今天,就会有城里来的科学家介绍这种钢铁水车。

一个现场指导,三个室内节目,实践站的第一次活动,开展得一气呵成。特别是有了晶晶和嘉欣的铺垫,乡亲们对油茶文化的了解,空前的专注,既有传统的内容,又有现代的内容,张琴觉得这个油茶文化的实践活动,非常成功。当然,乡亲们跟嘉欣一样,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实践站上听了李勇哥哥的讲座。

那一天,在实践站终于轮到李勇上课了,乡亲们才知道,嘉欣预先的钢铁水车,根本没有水车的样子了。在李勇出示的图片上,乡亲们看到的钢铁水车,只是一群钢铁做的机器。但李勇也喜欢打比方,直接把这些机器叫做钢铁水车,而且跟高寨的水车做了比较。

李勇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那些图,乡亲们一看到图就感到亲切。这是他们世代相传的劳作方式。八幅连环画,画着都是古代人。他们在采摘、翻晒、碾粉、锅焙、甑蒸、包饼、入榨、出榨、入缸,这八个环节我当然非常熟悉。梅江边十多年前,还是这样榨茶油,当年学校的茶油,那些难得的福利,就是这样生产出来的。

在张琴录下的视频片段里,总是能听到李勇奔涌的金句。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靡蓱九衢,枲华安居?”李勇引用了屈原的《天问》,来讲述自古以来的健康追求。但什么才是健康的?绿色的?那只有科学才能给出答案。这个科学现在有专门的人在研究,就是绿野公司。

李勇说,追求健康就是要顺天,但有时也要逆天。说完,李勇在荧屏上投放了两幅图片,这就是嘉欣他们想看到的“钢铁水车”。

一张图,叫剥壳机械。只见一个络腮胡子的工人,穿着一件牛仔服,戴着安全帽,爬上了一座高大的铁塔。李勇说,你们看,这上面有一个进口,这是茶籽的进料口。而这下面还有两个出口,一个吐出黑色的茶仁,一个吐出新鲜的果皮。

李勇说,就是这个“水车”,结束了人类两千多年的手工剥壳历史。你们想想,如果我们基地的油茶下山后要等太阳来晾晒,就是天公作美,也找不到这么大的晒场。

李勇说,农民有个宿命,就是靠天吃饭,许多时候甚至增产不增收,比如天气,比如市场。大家还记得2015年吧,茶籽采摘时节雨水连绵,可把老百姓给坑苦了。我们基地也一样,正好是基地的丰收年,看着满山的茶籽,既是喜来又是忧。三百万公斤茶籽,从各个山场汇聚到厂房,公司雇请了大批民工翻晒,鲜果散落在公司内外。天气好倒不打紧,一天开裂两天露籽,可以让民工收起来手工剥壳。但天公不作美,公路边的茶籽铺天盖地风吹雨打,过路人看了都心疼!

乡亲说,我们靠天吃饭,哪能怎么办?!

李勇像一个说书的人,拿起一本书在桌面叭地一声,像拍案而起的闻一多。李勇说,我们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茶籽集中下山,就是天晴晒好了,堆沤过程中也会发热发霉,发生变质!这一年冬雨,让公司损失达15%以上,种好的茶籽白白地浪费!规模化经营,如果不能用机械来剥壳烘干,还会被老天欺侮!

那能有什么办法呢?手工剥壳历史并没有结束,我们寻找了全国,国内并没有成熟的剥壳设备。没有退路。茶籽一轮成熟需经五季,饱吸天地精华,鲜果的水分达到六成。去皮之后,仍然达到四成。如果茶仁硬壳破损,72小时之内就会变质。

其实早在八年前,我们公司的老总就带着两百斤鲜果奔走全国,寻找破果剥壳的新办法。第一站到了湖南,第二站是武汉,第三站是河南,第四站是浙江,最后回到南昌,找到了江西机械研究所。

剥壳研发车间内,科研人员像一位雕塑家,对一座塔架不断改进。构件由两层改为三层,进料塔,传输管,出料孔,分流与合流,新鲜的果子进入钢铁的体内离合聚散,最终完成圆满的剥壳流程。

那是一个夏天的日子,设备进行终试。我们紧紧盯着铁塔,看着成吨的鲜果被运输带提送到塔架顶部,经过去铁、去石、分级、剥壳、分选等环节,果壳和果仁分别从两个出口涌出,完好的果仁直接送进了烘干房……就这样,手工剥壳的历史,终于在这里画上句号。大家看看,这座钢铁水车,一个小时能吃下十吨茶籽。

如果是我们用人工来剥壳,以一个人一天能完成两百斤来算,它一个小时的话,我们一个人要多久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