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古代有哪些历史名人 > 第30章 李定国 南明悍将的辉煌与悲歌(第1页)

第30章 李定国 南明悍将的辉煌与悲歌(第1页)

一、早期经历

李定国,字鸿远(或作宁宇、霖宇、一纯、大绶),出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六月十一日,出生在一个位于陕西延安的贫困农民家庭。崇祯三年(1630年),十岁的李定国因张献忠起义军的到来而被收为养子。张献忠见其相貌不凡,便将其收养,并赋予其姓氏张。张献忠共有四位养子,李定国排行第二,老大是孙可望,其余两位则是刘文秀和艾能奇。

崇祯十年(1637年),年仅十七岁的李定国已经能够率领两万人的部队,跟随张献忠参与对河南和湖北地区的攻击。到了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李定国更是乔装成明军差官,带领二十名骑兵连夜疾驰至襄阳城下,成功夺取了该城。此役中,明督师大学士杨嗣昌储备的大量军资落入农民军手中,标志着张献忠起义军开始走向胜利的关键转折点。

清顺治元年(1644年)十一月,张献忠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李定国因卓越的战功被封为安西将军,并负责监管十六座军营。此时,李定国年仅二十四岁,以其英俊的相貌、卓越的才能以及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而闻名,被誉为“小尉迟”或“万人敌”。

随着清军入关,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的社会矛盾。清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张献忠率领五十万大西军北上抗清。在与清军的战斗中,李定国亲自率军参战,阵斩了清军将领古朗阿和巴扬阿。然而,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张献忠在西充的凤凰山被清军射杀身亡,导致大西军陷入混乱。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四人紧急集合残部,迅速南下保全实力。他们从顺庆(今南充市)出发,一昼夜之内疾驰数百里,最终保存下了数千士兵和万余家属。

同年十二月,大西军抵达重庆江北,遭遇南明总兵曾英的阻击。在断粮十余日后,农民军强行渡过长江,击杀了曾英,使残余的十几万明军迅速瓦解。在重庆,四将军决定处决左丞相汪兆麟,此人曾唆使张献忠滥杀无辜,引起军中普遍不满。四将军向各营传达了“同心协力,共扶幼主”的指令,这极大地提振了士气,军心稳定下来,从而使得大西军能够在逆境中重新崛起。

二、平定黔滇

清顺治四年(南明永历元年,1647年)正月,大西军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四人的领导下向贵州进军。三月,他们连续攻克了贵阳、定番州、永宁州等战略要地,贵州西部的许多郡县纷纷投降。在贵阳,四将军就大西军未来的方向进行了深入讨论。孙可望提议前往广东南岭一带,以便在必要时可以出海;而李定国则坚持认为应当协助南明,恢复明朝江山。由于张献忠在生前曾表达过对于明朝的态度有所转变,并且大西军的失败也使李定国意识到反明的错误,因此他更加坚定地想要归顺南明。在两人的争执中,李定国甚至拔刀自刺以示决心,众将及时阻止并表示愿意支持李定国的意见。最终,孙可望妥协,四将军设坛盟誓,各自恢复了自己的原姓,并尊孙可望为首领,联明抗清的态势由此形成。

当时云南正处于阿迷州土司沙定洲之乱中,明黔国公沐天波被迫逃离昆明。副将龙在田与孙可望早有交情,便派遣使者向孙可望请求援助,并表示若大西军出兵讨伐沙定洲,则云南全省可以轻易夺取。四将军认为这是一个扩大农民军势力范围的绝佳机会,于是以替黔国公复仇的名义出兵云南。沙定洲得知消息后,惊慌失措,放弃昆明向南逃窜。

同年四月,大西军顺利进驻昆明,当地百姓热烈欢迎。四将军随即展开行动,劝说沐天波与大西军合作,并公开宣布共同致力于恢复明朝江山。八月,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四人在昆明共同称王,分别被称为平东王、安西王、抚南王和定北王。虽然四人各自称王,但他们仍然保持了农民军的传统,遇事共同商量,各营将士的赏罚由孙可望决定。

随着时间推移,孙可望的地位日益稳固,其个人野心也随之膨胀。明御史任僎建议孙可望自立为王,设立百官体系,发行货币,并使用新的年号。孙可望对此建议十分满意,但李定国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此举违背了联明抗清的初衷。孙可望与亲信王尚礼密谋,企图压制李定国,以加强自己的权威。

清顺治五年(南明永历二年,1648年)四月初一,大西军各部队在演武场集合。李定国的部队先行入场,按照惯例放炮升旗。孙可望借此指责李定国不尊重自己,并下令杖责李定国一百军棍。李定国愤怒地回应,称自己尊重孙可望只是出于对大局的考虑。为了避免分裂,前军府都督白文选劝说李定国暂时忍让。李定国最终接受了杖责,但只受了五十军棍。事后,孙可望假装安抚李定国,李定国为了维持大西军的团结,接受了这一屈辱,并请求允许自己去平定沙定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同年五月,定北王艾能奇在征讨东川的战斗中牺牲,其部属被孙可望收编。八月,李定国与刘文秀攻破沙寨,活捉沙定洲,滇东地区全部平定。当大军凯旋返回时,沐天波向他们表示感谢,而沙定洲则受到了当地民众的唾弃。

大西军在云南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政策,吸引了彝、白、壮、傣等多个民族的人们加入,使得大西军的规模扩大到二十多万人,并新增了象队作为军事力量的一部分。李定国的部队人数达到五万多人。在大西军的治理下,当地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显着改善,当年就实现了大丰收,军民关系和谐。

三、南下西天

张献忠在辽西抗击清军的经历影响了他的军事组织结构,他模仿明朝的五军都督府制度,任命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为大西军的四大将军。然而,在张献忠于凤凰山之战中被清军射杀后,大西军的指挥权主要落在了这四位养子手中。在这四位将军中,孙可望因其较高的军事地位和个人能力,被推举为首领。然而,孙可望、李定国之间的关系并非始终和睦,尤其是在艾能奇牺牲之后,大西军内部的权力平衡发生了变化。

艾能奇在一次战斗中中毒身亡,这对孙可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为艾能奇是孙可望的重要盟友。艾能奇的部将冯双礼虽然继续效忠孙可望,但由于其地位较低,无法参与到四王的重大决策中。这样一来,孙可望在四王会议中的影响力减弱,特别是在与李定国的对立中,孙可望不再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为了削弱李定国的影响力并树立自己的权威,孙可望策划了一次针对李定国的行动。他与艾能奇(已牺牲)和刘文秀商量在校场寻机对李定国进行惩罚,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巩固自己的地位。然而,这次事件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孙可望和李定国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孙可望决定派遣李定国南下征讨小西天,以此远离云南的政治中心。为了确保李定国南征的顺利进行,云南方面开始筹备粮草等物资。这样一来,李定国在长江战役之前未能参与大西军与南明高层的会晤,但这也给了他一个机会,即在南征胜利后迅速折返,以期参与到云南北伐的计划中。

四、联明抗清

公元1646年(清顺治三年、明隆武二年)十一月,明广西巡抚瞿式耜拥立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建立了南明政权的最后一个朝代,年号永历。孙可望原本有着割据云南、独霸一方的想法,但李定国坚决反对这一想法,认为应当联合南明共同抵抗清军。李定国直言不讳地批评孙可望,指出肇庆已有永历帝在位,孙可望不应妄自尊大。虽然孙可望暂时放弃了割据云南的想法,但他心中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孙可望的同乡、明云南副使杨畏知看透了孙可望的野心,怂恿孙可望成为一方之主。孙可望则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想法,希望通过控制永历帝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公元1649年(清顺治六年、明永历三年)四月,孙可望派遣杨畏知作为正使与永历帝谈判联合抗清事宜,并要求封为秦王。李定国虽然深知孙可望的真实意图,但为了实现“联明抗清”的目标,选择暂时保持沉默。

然而,永历帝及其臣属拒绝了孙可望的要求。在杨畏知的进一步煽动下,孙可望于公元1650年(清顺治七年、明永历四年)八月自称为“秦王”,改云南为云兴省,并私自铸造钱币。这些举动引起了李定国的强烈不满。

同年九月,孙可望率军进入贵州,并分兵占领川南地区以扩大根据地。李定国被派遣进攻安顺。明威清道黄应运趁机游说李定国,指出如果借助大明天子的名义加上李定国的军事实力,足以清除奸逆。李定国与黄应运歃血为盟,承诺辅助明室,绝不背叛。孙可望得知此事后,将黄应运处死,这让李定国对孙可望愈发不满,两人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随着贵州被平定,孙可望前往贵州,留下李定国驻守云南。李定国加紧练兵,准备东进,而刘文秀则平定了川南地区,大西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云贵为中心的新基地。

然而,永历政权的处境日渐艰难。公元1649年(清顺治六年、明永历三年),清军攻占湖南,攻占桂林,瞿式耜被杀,朱由榔逃到梧州,又逃到南宁,不得不依赖大西军这一唯一的力量。

公元1651年(清顺治八年、明永历五年)初,朱由榔派遣使臣前往贵州,封孙可望为冀王,但孙可望并未接受。在李定国等人的劝说下,孙可望再次派遣杨畏知与南明朝廷谈判。虽然表面上答应谈判,孙可望暗地里却派出精兵前往南宁,杀害了五大臣,并迫使朱由榔改封他为秦王。同年年底,南宁陷落,朱由榔逃往濑湍。

公元1652年(清顺治九年、明永历六年)正月,孙可望派人将永历帝接到贵州安龙所,改名为安龙府,并承诺每年向永历帝提供钱粮以供皇室开支。作为交换,永历帝同意孙可望在未来的战事中可以先斩后奏。这样,大西军与永历政权的联合抗清阵线正式建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留守云南的李定国继续推行政治和经济改革,减轻百姓的负担,使滇南地区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稳定局面。他日夜操练兵马,制造盔甲,训练象队,一年内练就精兵三万。此外,他还举办了生童考试,对于考中秀才的人,发放赏钱三百串,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为将来恢复明朝江山做准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