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一句叫人绝望的总结。
普通百姓家里几代人跟村里先生那里学的字,可能都不够人家一本书翻下来学的多,那头去跟人家比?
而根据明太祖制定的读书人保护规矩,只会衍生出读书世家这个结果。
耕读传家嘛,秀才,举人的家族不用缴田税。
越不用缴,就越能考功名。
而越要缴的,就越半死不活。
这就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大家所拥有的只可能是一种想法——只要自家日子过好就行了!
反正也考不起。
又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走仕途这种道路,小农经济,当然是以农民为大多数!
不到达家破人亡,无可后退的地步,大家的想法都只会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只有经历破灭,经历房倒屋塌,经历妻离子散,经历退无可退的人,再度站起来,才会有决心,也有觉悟去为改变这个世道而尽力。。。吗?
孟大山如此,诸多周先生门下的同学如此,诸多流民出身的火枪队中人也是如此。
孟叔。。。他这辈子的执念可能就在于杀蒙古鞑子了,这也是有机会便要去完成的事情。。。。。。暂且不提。
若是只有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才有决心去与天争,与地斗。。。那么可能梦想就无法完成了。
没有人能够保证,总是在恰当的时机,将人挽救。
也没有人能够保证,在经历的大崩溃之后,每个人都能够在废墟之中建立强壮的精神。
而更不是所有人,在重新拥有了生存下的机会之后,有勇气将腰挺直。
兴王府旧地至今仍有为王府仆从身份耕作的农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在经历了许多,找到了亲眷,然后看着自己失去的亲人画像,最终也没有选择抗争。
而随之而来想着的却是,如何在兴王府队伍里获得更尊崇地位,这样的人,存在于队伍里,就是会让队伍失去纯洁性,让不适宜的算计,恶心人之心机充斥其中的——败笔。
而改变他们,这又是一件毫无办法的事情,唯独庆幸的事情是,他们并不选择从军,由是只能留在安陆州。
可,这样的选择,真的对吗?
不,不该思考哪些事情,短暂无法改变的不应该强求。
而应该思虑的问题则堆积的如山一样,一个个等待着解决之法。
综合来看,一支足够强大的军队,是必然要出现的。
而真正强大的军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该不屈不挠,该富有斗争精神,该充斥着反抗的信念。
呼。。。不能奢求到那种地步。
就目前来说,保家卫国观念,最多只能灌输到为家而战,为身后千千万万家而战,这个地步。
在这个,这个该死的,朕即国家的时代。
在这个顶尖一小撮人掌握泰半资源的社会。
不会有多少人存在大无畏的,为国而战的念头。
一部分观念暂时,无法成型。
该死,该死,该死!
也许该试一试,为同胞而战这个观念的灌输。
可能不能接受,又是另外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