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成语故事视频大全连续播放 > 第31章(第1页)

第31章(第1页)

易子而食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

公元前595年九月,因为宋国杀了楚国的过境使者申舟,激怒了楚庄王。他亲率大军,前去攻打宋国。

宋国地处齐、晋、楚三大国之间,而且无险可守。但是,宋国人英勇善战,坚守城池,十分顽强,不肯向强大的敌人屈服。楚兵把宋国的都城团团围住,一直到第二年的五月,还是不能攻下来。楚王便准备收兵回楚。大夫申犀(申舟的儿子)见父仇未报,不同意楚王撤兵。这时,正在一旁替楚王驾车的申叔时建议说:“我们可以在这里修筑起房屋,把需要回去种田的人打发回去种田,装作要久困宋国的样子,宋国必然会俯首听命。”楚王听从了申叔时的意见。宋国人果然害怕起来。宋王便派元帅华元单身偷进楚军兵营,直入楚兵元帅子反的卧室,将子反劫持。然后对于反说:“我国人民已经困苦到交换孩子杀了充饥,把骸骨拿来当柴烧的境地(原文是‘城中易子而食,拆骸以爨[读窜]),但是,我们决不作城下之盟,如果你们退兵三十里,我们便投降听命。”后来子反同意了华元的要求,宋国就与楚国订立了和约。

人们引用“易子而食”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在战争中因被围困,粮草断绝,外没有援兵,内不能组织生产,困难到了极点。

夜以继日

“夜以继日”见于《孟子·离娄下》,原意是指白天没有干完的事情,晚上接着去干。现在多用来形容不分白天黑夜地从事某项工作。

周朝初年,有一个名叫姬旦(即周公)的人,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姬旦做了很多辅助性的工作。周朝建立不久,周武王即病逝,他的儿子成王年纪太小,因此由姬旦代行天子的职权。在遭到自己亲弟兄的误会、诋毁的情况下,他仍然坚韧不拔地按照既定的政策行事。最后真相大白,人们更加尊敬他,称他为“周公”。

战国时期的孟轲对周公十分崇拜。他在《孟子·离娄下》中说:“周公想要兼学夏、商、周三代开国君王之贤,以巩固周朝的统治。在进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如果有不适合于当时情况的,就仰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出好的改进办法,夜里接着想(原文是,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有时想到了好的办法,他便坐着等待天亮,马上付诸施行。”

夜郎自大

这个成语出自《汉书·西南夷传》。

据汉书记载,在汉朝时期,我国西南地区有一个小国,名叫夜郎国,它的疆域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一带,国王姓竹。相传从前有一个女子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水上飘来一根三节长的大竹筒子,并且隐隐约约听见竹筒里似乎有小孩的啼哭声。她连忙放下衣服,把竹筒捞上岸来,剖开一看,里面果然有一个小男孩。于是便欢欢喜喜地把这个小男孩抱回去抚养,并以“竹”字作为他的姓。后来,这个小男孩长大了,居然当上了夜郎国的国王。

夜郎国地处偏远的山区,交通很不方便,消息也十分闭塞。在当时,它虽然算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它的国土却小得可怜,充其量不过与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而且出产很少,连牲畜也不多。但是,这个国王却很骄傲,自以为他统治的国家很大、很富裕。因此,当汉朝的中央政权派出使臣前去夜郎国访问时,他竟不知高低地问:“汉朝和我的国家相比,哪一个大?”

这个可笑的故事一千多年以来一直被人们所流传,并由此引申出“夜郎自大”这个成语,比喻某人孤陋寡闻,学识浅薄,但却妄自尊大,自以为了不起。

鱼游釜中

这句成语见于《后汉书·张纲传》。

东汉顺帝时,广陵郡(今江苏中部)有个叫张婴的人,由于忍受不了地方官吏的残酷压迫,聚众数万人,杀了刺史、太守等人,在扬州、徐州之间转战了十多年,朝廷一直拿他们没有办法。

公元142年(汉安元年),有个官员叫张纲,因为得罪了大将军梁冀,梁冀便通过尚书,任命张纲为广陵太守,企图以此置张纲于死地。张纲受职以后,一反历任太守派兵征讨的办法,只带了十几名将士,来到张婴驻扎的地方。他采取抚慰和诱降的手段,使张婴十分感动。张婴流着眼泪说:“我是一个不通大理之人,对朝廷的情况不了解,只是由于不能忍受刺史、太守的贪狠残暴,才不得不聚众起义以求活命,这就好象鱼在锅里游动,只能暂时维持生命(原文是‘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现在听了你的这番话,才使我获得了新生。”第二天,张婴便带领起义的队伍,投降了张纲。

人们以“鱼游釜中”作成语用,比喻即将灭亡。

要言不烦

“要言不烦”,意思是简明扼要,不烦琐。语出《三国志·魏书管辂(读lù路)传》。

三国时代,魏国冀州(今属河北省)刺史裴徽部下文学从事管辂,是个很有才学的人,他精通《周易》,全国出名。正始九年(公元248年)十二月间,吏部尚书何晏宴请管辂,想

听他谈谈《周易》,同时特邀请尚书邓飏相陪,以视重视。但管辂在开始的交谈中,却不谈《周易》中的事。邓飏问管辂道:“君见谓善《易》,而语初不及《易》中辞义,何故也?”管辂回答说:“夫善《易》者不论《易》也。”意思是:精通《周易》的人是不谈论《周易》的。对这个回答,何晏甚为赞赏,笑着说道:“可谓要言不烦也”。

养虎遗患

“养虎遗患”由“养虎自遗患”缩写成,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养着老虎,必将留下祸患,比喻姑息敌人,必有后患。

刘邦与项羽灭秦后,互相争夺天下。鸿门宴后,汉王刘邦与项羽定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今河南省贾鲁河,本为汴水的支流)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定约后,项羽引兵东归。当刘邦准备引兵西归时,张良、陈平却对刘邦说道:“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同疲)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现在放开项羽不去攻打),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刘邦听从了张、陈的意见,于汉五年,派兵追赶项羽至阳夏南部,后与韩信、彭越会合共击楚军。

怨天尤人

“怨天尤人”由孔子“不怨天,不尤人”的话引申而来,出自《论语·宪问》篇。

孔子为推行自己的主张,一生中曾游说过不少国家,但都未能如愿。对此,孔子是不无感慨的。一天,他在和学生们谈话时,说道:“莫我知也夫!”(没有人了解我啊!)学生子贡说道;“何为其莫知也夫?”(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老师呢?)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尤,犹怨也,怨恨之意。不怨恨天,也不怨恨人,努力下学礼乐,上达天命,真正了解我的只有老天爷了呵!这里实际上成了孔子的自问自答,它反映了孔子那种无可奈何的心理。

后人从这里引出“怨天尤人”成语,比喻做错了事,或出了问题,不从主观上去查找原因,而只从客观上找原因。这样,当然是很难改正错误或从中吸取教训的。

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是由掩耳盗钟故事演变来的,事见《吕氏春秋·不苟论·自知》篇。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这里的“范氏之亡”,指春秋时代晋国智伯灭范氏之事。范氏一家被灭后,有人跑进范家拣东西,见有一口大钟,想扛走,但过重扛不动。找来铁锤想把钟击成几块,分次取走,但铁锤击钟,发出巨响,偷者怕别人听到声音来抢,立即用双手把自己的耳朵紧紧地捂住。他以为这样,自己听不到声音,别人也就听不到了,就可以安全将钟拿走。后人常引用这故事来讽刺那些愚蠢者的可笑行为。象唐代刘知几在其《史通·书志》中写道,“掩耳盗钟,自云无觉。”宋代释普济在其《五灯会元》卷七《玄沙师备禅师》中写道:“冥冥漠漠,无觉无知,塞耳盗铃,徒自欺诳。”《红楼梦》第九回这样写道:“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是‘掩耳盗铃’,哄人而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