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成语故事视频大全连续播放 > 第15章(第1页)

第15章(第1页)

举棋不定

“举棋不定”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举起棋子不知下哪一着好,比喻遇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

春秋时,卫国国君卫献公是个骄横粗暴的国君。

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五五九年),卫国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用军事政变的手段把卫献公赶下了台。卫献公只好带着母亲和弟弟逃到齐国,过着流亡的生活。

驱逐了卫献公以后,孙文子和宁惠子把持了朝政,并新立了卫殇公公孙剽为国君。

但是,宁惠子临死之前,他却领悟到驱逐国君一事是自己的一个耻辱,便叮嘱儿子宁悼子要把卫献公接回来。

不久,卫献公也开始了复国活动,他派人回国与宁悼子联系,并让人向宁悼子许诺:复国后,决不干预国政大事,只掌管宗庙、祭祀等一类的事。

但是,不少大夫反对献公复位。大夫右宰觳见了献公以后,回来劝宁悼子说:“献公虽在外流亡十二年,但粗暴的脾气一点没有变,要让他回来,大家的死期就到了。”

另一位大夫大叔仪也警告宁悼子说:“做事情要前后一贯,你们宁家一会儿参与驱逐国君,一会儿又要接回来,这还不如下棋。棋手下棋如果举棋不定就要失败,何况在对待国君的废立问题上,如此轻率,一定会有灭族之祸。”

可是宁悼子独断独行,以“先父遗命”为借口,不听劝告,一心要独揽大权。后来他灭了孙氏,杀掉了卫殇公公孙剽,迎回了献公。

最后,卫献公却利用大夫公孙免馀,除掉了宁悼子,消灭了宁氏势力,报了自己被宁氏驱逐之仇。开卷有益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宋太宗曾令李昉等编了一部《太平御览》。这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全书共一千卷,内分五十五门,采用书籍达一千六百多种。因为赵光义当皇帝的年号叫太平兴国,所以这部书编成后即名为《太平总类》。据说此书编成之后,太宗皇帝每天都要阅览三卷。不管多忙,都要看。即或有时由于处理国家大事忙不过来,当天未看,他也要在别的日子挤出时间来补看。由于这部书赵光义每天都要阅览,所以后来便将此书改名为《太平御览》。当时有人劝太宗说:“您**繁忙,还要抽空阅览,实在太辛苦了。”可是太宗却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意思是:只要翻开书本,就会得到益处,我一点也不觉得劳累。)

后来人们引用“开卷有益”来勉励人,只要勤奋学习,博览群书,就会增进知识,得到益处。

开天辟地

《太平御览》引徐整《三五历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远古时代,天和地没有分开,宇宙是一个混浊的气团,样子象个鸡蛋,盘古就在这个“鸡蛋”中孕育了一万八千年。有一天,他忽然醒了,睁开眼睛一看,四面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到。他感到十分窒息,便顺手摸到一把斧头,用力一砍,鸡蛋似的宇宙立刻破裂了。轻的上升变成了天,重的凝固起来变成为地,从此便有了天地之分。自此以后,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天长高一丈。光阴荏苒,匆匆又过了一万八千年。这时,天升得很高很高,地变得很深很深,盘古也长得很高很高。“天地开辟,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于是,盘古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

后来人们把“天地开辟”说成“开天辟地”,用来说明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又把这个故事概括为“盘古开天地”,用来表示人类社会的开端。

苛政猛于虎

《礼记·檀弓》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孔子带着学生从泰山旁经过,看见有个妇人坐在坟前很伤心地痛哭。孔子见到这种情景,心中十分同情,便叫他的学生子路前去问那妇人为什么这样恸哭。子路走到妇人跟前轻声问道:“你哭得这样伤心,好象有很大的忧伤似的,是这样么?”那妇人抽抽搭搭地回答说:“是的,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了,而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

孔子听到这里,忍不住问:“这儿常有老虎伤人,你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

那妇人回答说:“这儿没有残酷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用不着给官家当差、交税。”

孔子叹了一口气回头对学生们说:“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意思是:孩子们应该记住,残酷的**,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后来人们引用“苛政猛于虎”来表示残酷的**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用以形容反动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可大可小

《庄子·逍遥游》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据说过去有一个人,制成了一种不会使手坼裂的药,药效极好。那些在寒冷的冬天,洗衣浣纱的人,只要把药搽在手上,皮肤就不会坼裂。

另有一个善于打算的人得知这一消息,立即上路去向制造这种药的主人购买药方。他花一百金把药方买到手后,赶紧拿去

献给吴王。

有一年,吴王率领大军去攻打越国,那时正是北风刺骨的寒冬,加之又在水上作战,所以好些士兵的手脚都受不了。吴王见到这种情况,便把那个人献的药方令人制成药叫士兵搽抹。由于士兵们搽了药,手脚没坼裂,身手矫健,打了大胜仗。为此,献药方的人得到了封赏。

同样一种药,用在小处,只不过治治个人的皮肤病;而用在大处,那就关系到国家的大事。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可大可小”,用以表示事物有很大的伸缩性。

刻鹄类鹜

《后汉书·马援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东汉扶风郡有个人名叫马援,因他为国出力,屡建奇功,光武帝刘秀便封他为伏波将军。此人不仅治军甚严,打仗有方,而且也很重视自己家族中子弟的教育,使他们长大成才。

有一次马援在行军途中听说他的侄儿马严和马敦结交侠客,就写了一封信劝诫他们。信的大意是:“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说坏话,就要象听见自己父亲的名字一样,尽管别人在叫,但自己不能跟着去叫。喜欢议论诽谤的人,我是最讨厌的。龙伯高这个人厚重谨慎,谦逊廉俭,公道正派,是我最敬重的人,希望你们学他。杜季良豪侠好义,能为人担忧,也是我所敬重的人,但我不希望你们学他,因为你们很难学到。学龙伯高不成功,还不失为一个谨慎忠厚的人,这就是‘刻鹄不成尚类鹜’。如果学杜季良不成,就会成为轻薄之徒,那就成了‘画虎不成反类犬’。”

后来人们把“刻鹄不成尚类鹜”简缩为“刻鹄类鹜”(“鹜”亦作“乌”),用来比喻学别人虽没有完全学到手,但还总有些相象。把“画虎不成反类犬”简缩成“画虎类犬”,用来比喻学别人不但没有学象,反而象另外一个人了。也用来比喻好高鹜远,终无成就,以致成为别人的笑柄。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察今》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