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小窗幽记菜根谭围炉夜话每个年龄看收获不同 > 第16章(第4页)

第16章(第4页)

如果专教子孙谋利,而不教他们孝悌忠信之道,子孙势必沦为“喻于利”的小人。在他们眼里,个人的利益比人伦亲情还重要,因此,逢到分财产、争利害的时候,必定骨肉相伤,败坏人伦。倘若能教子孙孝悌之道;家中必是充满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谐气氛,兄弟更能相互合作扶持,拓展家业,这与“兄弟阋墙”的情形相比,真有天渊之别。

守身不羞于父母,创业勿贻害子孙

【原文】守身不敢妄为,恐贻羞于父母;创业还须深虑,恐贻害于子孙。

【注释】妄为:胡作非为。贻:遗留。深虑:慎重地考虑。

【译义】一个人洁身自爱而不敢胡作非为,是怕自己做了不好的行为,会使父母蒙羞。开始创立事业时,更要深思熟虑,仔

细选择,以免将来危害到子孙。

【评析】历史上的汉奸走狗,社会上的扰乱分子,以及素行不良的人,这些人在为非作歹的时候,并没有顾念到生养他的父母会因他们的行为而蒙羞。话说回来,如果他们有一些孝心的话,就不会做出这种事了。有孝心的人做任何事,都是洁身自好的,以免让父母愧对世人。

一个人在开创事业时,尤其要仔细地考虑,唯恐从事了不好的职业,会危及自己的子孙。譬如,那些开设酒家、舞厅甚至娼馆的人,子孙在耳濡目染之下,不也成了此辈中人?这岂不是害了子孙?我们常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其实,无论男女都怕“入错行”。为了使我们的下一代更健康,不妨从我们这一代做起,大家从事“健康的”工作,造就一个风俗淳良、积极进取的社会。

待人不可势利,习业万勿粗心

【原文】无论作何等人,总不可有势利气;无论习何等业,总不可有粗浮心。

【注释】势利:看重有财有势者,而轻视无财无势者。粗浮心:粗疏草率而轻浮的心。

【译义】不管做哪一种人,最重要的是不可有嫌贫爱富,以财势来衡量人的习气。不论从事哪一种事业,总是不可有轻率不定的心思。

【评析】“等”有等第、阶级之意;古代社会,阶级的观念相当重,现在则有工作地位以及贫富的差别。但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不管是高高在上的管理阶层,或是以劳力赚钱的劳工朋友,最重要的,不要有一种以财势衡量人的习气。因为人的价值并不在外表的地位和财富,以财富地位衡量人的,他的人格就比别人高尚吗?充其量也不过满身铜臭罢了!有句话可以很恰当地形容这些人的眼光——“狗眼看人低”。

我们无论学习或是从事什么行业,如果粗心大意或是不把它当一回事,都不可能会成功。任何事之所以会成功,完全在一个敬业稳重的心,否则,就像以网捞水,终不能有什么成就。

做事要问心无愧,创业需量力而行

【原文】处事有何定凭?但求此心过得去;立业无论大小,总要此身做得来。

【注释】定凭:一定的凭据。立业:创办事业。

【译义】做任何事,是好是坏有时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和凭据,只求问心无愧。创立事业的时候,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能力应付。

【评析】许多事,做得好或坏,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有时自己做得不错,别人却说不好;有时别人偷懒,却得到很好的待遇。事实上,外来的言辞都没有一定的标准,世上的许多事情也没有道理可讲。善人可能短命夭折,恶人也许长命富贵;但是,这些对于我们在面对自己时,都不应该有什么影响。凡事但求问心无愧,何必太在乎外在的毁誉呢?不要因为外在的影响而违背了自己的良心。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自己的良心更重要的东西了。人间的事业随风而过,良心却跟着我们一辈子。若是对不起人,可能到死都无法安心呢!可见得“心安理得”也是一门相当重要的人生哲学。

我们在决定从事哪一行业之时,一定要先衡量自己的性情、兴趣以及能力,是否适合于这个行业,倘若有一样不合,就不可能胜任愉快。如果是能力不够,就该充实能力;如果是兴趣不足,可以试着培养。假设这些全都做不到,还是试着换个行业比较好,不要让自己钻在牛角尖里。天下可做的事很多,行行出状元啊!

读书自有乐,为善不邀名

【原文】习读书之业,便当知读书之乐;存为善之心,不必邀为善之名。

【注释】邀:求得。

【译义】把读书当作是终生事业的人,就该懂得从读书中得到乐趣。抱着做善事之心的人,不必要求得到“善人”的名声。

【评析】在我国科举时代,读书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这是把读书当作求取功名的进阶,但能一举成名的毕竟不多,一辈子“怀才不遇”的比比皆是。其实做任何事,如果将它视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做起来多半很苦,因为会为了目的而逼迫自己,甚至,一旦达到了目的,连手段也不要了。现在许多为升学而读书的莘莘学子,就是如此。读书对他们来说,不是乐趣,而是压力、痛苦。有人一挤进大学的窄门,那些教科书也就称斤论两地卖了。当然,这还关系着整个教育制度的大问题,我们姑且不论。总之,要从读书得到快乐,不妨将读书当作一件适性的事,而古人那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怡然情趣,才是读书的真正乐趣。就算读一辈子书,还是以读书为乐,因为那是一种享受。像古代的秀才,现在的研究生、学者,如果无法从书中得到乐趣的话,岂不是要苦一辈子了?那还不如早早改业。

社会上对“为善不欲人知”的人特别嘉许,总有那么多的“无名氏”,默默地奉献他们的爱心,温暖了我们的世界。那份基于同情的心思,令人感动。他们并不想被推举为好人好事的代表,只是把心中那股“有感而发”的善念,扩充而为善行。如果他们只想图取名声,这种

善行也不会长久。况且,行善的人若真的想图求一些声名,就很可惜了,因为,他心中可贵的善念,早已变成庸俗的名利心了。真正了解“为善最乐”的人,心中挂念的并不是名利,只是为助人而助人,否则,行善反而成了牵绊烦累的事了。

救人于危难,脱身于牢笼

【原文】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萨;能脱身牢笼外,便是大英雄。

【注释】菩萨:梵语,指具有慈悲与觉悟之心,能救渡众生于苦难迷惑,并引导众生成佛的人。

【译义】肯费心费力地去救助陷于苦难中的人。便如同庙里的菩萨活了过来一般。能不受社会人情的束缚,超然于俗务之外的人,便足以称之为最杰出的人。

【评析】“菩萨”一词依佛教的讲法,乃是具有“菩萨行”的人。所谓“菩萨行”,除了奉行五戒十善求自身的了悟之外,最重要的便是一种救渡众生于苦难的心行,所谓“众生有病我有病”、“愿代众生受一切苦”,乃至于如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都是一种“人溺己溺”、“己达达人”的胸怀。因此我们可知,所谓“菩萨”,并不专指庙里供人膜拜的菩萨。而人生的坎坷,也不仅是外在物质的困苦,更严重的是内心迷失了正道。若有人能为众生解脱内心的忧疑,以及外在的困乏,那么这人所做的一切,便是十足的“菩萨行”,便是活生生的“人间菩萨”。

传统的包袱、人情的俗见,以至于自己的偏见,将一个人重重地禁锢着,这便是每个人的“牢笼”。若能冲破樊笼,既不受制于传统,也不受限于人情,最难得的,还能不为自己的成见欲念所困,这必须要有极大的智慧和勇气,这样的人还不能被称为“大英雄”吗?

莫夜郎自大,要奋发图强

(本章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