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胡雪岩经商智慧大全集 > 第24章(第1页)

第24章(第1页)

估量风险,三思而行

胡雪岩要和朝廷、和洋商争气,决不肯降价出售自己囤积的生丝,也是一种铤而走险。从他内心来说,他也并非完全不知道个中利害,只是他也的确希望能以此冒险一博、死中求生。要不然,他也就不会认为自己不是在赌气而是在争气了。

这其实符合胡雪岩的性格和他对于经商之道的理解。他本来就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刀头上的血他也敢舔。

做生意自然要敢于冒险。从本质上看,无论什么生意都带有几分冒险。这是由商业经营的本质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看,做生意就是一种用钱去赚钱的投资行为,没有不做任何投资就能赚钱的生意。而事实上,一笔投资下去是不是真能赚到钱,要受经济形势、市场状

况乃至***势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并不是预先就能看得十分清楚的,往往必须到最后才能见分晓。从这里看去,做生意真有些类似于赌博,生意场上有人把做一笔投资称为“押一宝”,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这里也就确实存在一个一事当前该不该去“押一宝”的正确判断的问题。不用说,敢于承担风险决不是不计后果,也决不是明知死路仍然“一条道走到黑”的胡拼乱撞。

首先,这里有一个值不值得冒险的问题。这个好判断,用胡雪岩的说法,那就是:“人生在世,不为利,就为名。做生意也是一样,冒险值不值得,就看你两样当中能不能占一样。”也就是要么有利可图,比如胡雪岩从太平军逃亡兵将那里融资的举措;要么是有名可得。比如他在杭州城被围时冒死出城筹粮又冒死运至杭州城下。这里自然还隐含着最好一险“冒”过之后能名利双收的意思,但是,从具体行事来看,常常确实难以名利两全,所以,或名或利,也常常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和正确的选择,起码不能做一险“冒”过,名利尽失的傻事。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商事运作中的冒险一定要有“担保”,也就是可不可以冒险的问题。不用说,冒险决不是毫无保证的铤而走险,所谓刀头上舔血,应该是最终能舔到血而保证不伤及自己的舌头,假若舔血之时割破舌头让自己也出了血,甚或割掉了舌头,这种血,无论他有多大的诱惑力,也不能舔。一个生意人,在决定承担风险之前,一定要尽可能地预先谋划好必要时也是确实有用的“担保”。准确的说,所谓风险,其实也就是指那些经过周密谋划和安排之后既可能避免也可能出现的人力无法左右,同时有可能使计划受阻乃至事功尽弃的环节。因此,谋而后动,事先做好尽可能周密的谋划,也总能找到必要的“担保”,把所要承担的风险值圈定在最低限度之内。

关于具体的风险“担保”,自然是因事、因时、因势而定,但总的说来,风险承担者在考虑寻求“担保”时,有两个原则大体是必须注意的:

其一,所担风险必须是那种即使失败也不会伤及根本如生命、信用、信誉等的风险。不伤及根本,虽败不倒,总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否则,必将一败涂地,永无再生的希望。譬如贩卖毒品,获利自然极大。但一旦事发,性命不保,而且取财之途是祸害人类,于情于

法,人所不容,此等风险,必不可担。

其二,要预先谋划好一旦事败之后的退路。凡事都要留有退路,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退路谋划好了,一是可以胆壮,不会在风险面前瞻前顾后、畏缩犹豫。二可以说胡雪岩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一个年代。鸦片流人中国,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外国入侵,

使中国有国元防、有朝廷却往往不能自主。中国的老百姓外受洋人压榨,内受贪官酷吏荼毒,苦不堪言。于是洪秀全倡兴太平天国,势力遍及全国,建立起自己的王朝,与清朝相抗衡十数年。太平天国失败之后,又有捻军起义、西疆之乱,同时,帮派林立,活脱脱是一个乱世景象,胡氏作为这个时代的商人,他是如何对待时势的呢?

太平天国爆发后,曾派人到上海去找胡雪岩,希望他能加入太平天国。因为此时胡雪岩在上海已同洋人打交道多年,熟悉洋务。太平军希望能透过他与洋人进行军火交易。

来人对胡雪岩道:你是个汉人,怎能不对满人统治我中华而感到愤恨?而且你是个商人,有利则为之,你代表太平军和洋人做生意,购买军火,肯定可以大获其利。

但是胡雪岩还是拒绝了这名说客。

胡雪岩自有他的见地,他想,自从清圣祖入主中原,历时已有三百余年。虽然立国之初圣祖曾大肆屠戮中原文老,引起民愤,但毕竟已时过境迁,而且自康熙以来,诸位君主文治武功,科举取士,汉人亦得以登庙堂、主朝政,满汉已不如以往界限分明。况且圣君体恤民情减税赋、去苛刑,四海之内,都已认定此王朝。

而太平军藉西方之宗教,成立拜上帝教,不敬孔子,而信洋教,弃中华数千年文化传统而不顾,其在策略上之无远见由此可知矣。加之太平军一路强征强占,引起沿途民众的强烈不满,加入太平军者,也大都是一些无产

者,无所依靠,也无所挂念,所以打起仗来凶悍无比。但自古以来,武定国、文安邦,军队虽然可以打下江山,然而最终制定立国要略,建体制的还是要文人来实现。太平军中却少有文人,可见最终不过是一群山大王而已。

时值国家又处于多难之秋,外国虎视眈眈,在我国瓜分剥夺,此时更当有一个稳定的中央政府,有一套明确的官员体制,才可以使外国不至于更加横行无忌。

基于此种认识,胡雪岩才回绝了太平天国的盛情。

后来,王有龄出任浙江巡抚。太平军围攻杭州,把王有龄与胡雪岩都困在城内,外无粮草,内无斗士,眼见是没有希望了。

围攻杭州的乃是后来的忠王李秀成,他听说过胡雪岩的大名,知道王有龄与胡雪岩的交情不同寻常,既想劝降王有龄,又想收服胡雪岩,于是他托人劝说胡雪岩道:“太平军几十万大军已把城围死,不可能再有人来救你们,胡先生是个难得的人才,我李秀成仰慕已久,现在胡先生已到了生死的边缘,希望胡先生能够好好考虑,如果能说服王有龄,打开杭州城,两人都可以封王,而且赏银百万。”

胡雪岩把这事报告给王有龄,王有龄向胡雪岩说道:“你随便怎么做都行,我不拦你,但我誓与此城共存亡。”

胡雪岩立即命人杀了来使,以明心迹。

后来,胡雪岩又开起了药店,乱世之中开药店不过是善举,想依此赚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为什么呢?

乱世之中,常有瘟疫蔓延,兵匪交结,伤残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或水土不服,或餐风露宿,而致大病缠身,这些都须大量的药材。然而乱世流离,几个人身上有银两呢?所以造成医者不敢开门行医,因为开门必赔。

这些道理胡雪岩岂会不知?只是念及天下黎民的艰辛,纵然赔本,他也乐意,于是下令各地钱庄,另设医铺,有钱少收钱,无钱则免费看病、免费送药。

而且胡雪岩还同湘军、绿营

达成协议,军队只要出本钱,然后由他带人去购买材料,召集名医,配成几种伤药,送到营中。曾国藩知道后,感叹道:“胡氏为国之忠,不下于

我。”

太平天国失败之后,天下士子云集天府,进行科举考试,胡氏又派人送各种药品、补品给这些士子。因为每年考试期间,许多士子由于连夜奔赴,或临阵磨枪,身心都极度

疲乏,往往一下子就病倒了。胡氏此举,乃是有因而为,当然,也受到考官、土子们交口称赞,并纷纷托人向胡雪岩致谢。

胡雪岩派人答谢道:“不必言谢,诸位乃国之栋梁,胡某岂能不为国着想,尽此绵薄之力。”

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胡氏是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其政治意识是极为稳定的,无论在何时何事上,他都是站在政府这一边,为其分忧,惟其如此,他才能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立定脚跟,并且取得了长远的发展。

胡氏的爱国、民本思想不仅表现在对政府的忠心,对黎民的体贴和照顾上,他更为时人与后世称道的是他与洋人争利。

由于政府对商业的排斥,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自发状态,无法形成应有的规模,因此洋人在与中国商人的贸易中,总是轻而易举地予以各个击破,赚了不少银子。

胡雪岩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对手下伙计说,洋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人不团结,为了个人的一点小利,而置民族、国家的重大利益于不顾。中国要想强大,就必须团结一条心,才能摆脱今日困窘的局面。

他又道:“外交大事有当官的操心,我无力插手,然而商业上的事,却是我的本行,我当尽我之力,为国争利。”

事实上他也真的这样做了。就拿丝绸业来说,在他之前,都是洋人设洋行,到各地收购生丝,然后运至外国,使得国内丝绸加工业因无原料而纷纷破产。洋人趁机压低收购价格,国内加工业既然已破产,蚕农们当然只有忍痛把生丝贱价卖给洋人,数年以后,江南蚕农日益贫困,国内工业也一蹶不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