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威说:“新朝新气象,微臣建议陛下迁都。”
“迁都?这······”杨坚认为才登基不久,没必要大兴土木增加百姓负担。
看领导不愿意,苏威、高熲二人对视一眼,高熲笑着说:“现在的长安城已是汉魏时期流传下来的了,历经战火几百年,规模狭小,年久失修,不利于居住和防守;迁都一来可以防备突厥,二来可以展现我大隋的新气象,百姓不会有怨言的。”
“嗯嗯,此事得从长计议,”杨坚不置可否,但已然心动,接着说,“这样,明天朝会,让大家一起商议吧。”
次日早朝,杨坚让大家讨论迁都一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散骑常侍、天文学家庾季才率先发言:“我在昨晚仰头观察天象,又俯身对照察看图记,发现一定要迁移都城。况且从汉朝初年营建此城,至今已八百多年,水质变咸,不再适合饮用。希望陛下上应天意,下顺民心,制定出迁都的计划。”杨坚很吃惊,对高、苏威说:“这多么灵验啊!庾季才怎么知道朕的心事!”
灵验个屁,苏威、高熲昨晚出了皇宫,直接就去找庾季才商议了,这领导有需要,下面的人不得积极主动、把工作做在前面么?
这时候,德高望重的太师李穆也上表表示支持迁都,杨坚看完奏折后,如释重负一样,对大家说:“天道明察,已经出现了迁都的征兆;太师是人望所归,又上表请求。由此看来,没有什么不可以了。”
既然皇帝都发话了,大家还能说什么,都三呼万岁表示同意。接下来的重点就是,迁都到哪儿,怎么营建新都的事情了。苏威表示,新都位置不能太远,依旧要依靠关中要塞,最好能在长安旧城附近营建新都。
“臣已勘测好,臣以为龙首山这个地方最适合。一来,依山而建,易守难攻;二来,‘龙首’这个名字寓意特别好,正是帝都王气所在。”高熲说。
高熲这番话说到杨坚心里去了,杨坚拍手叫好。
“只是,各位爱卿可有建筑方面的人才推荐呢?重修一个城市,那可不是小事哦。”
“陛下放心,我保举太子左庶子宇文恺,他一定能胜任。”
宇文恺?大家齐刷刷把目光看向高熲。宇文恺是宇文忻的弟弟,开国元勋宇文贵之子,他在建筑这方面有特别的天赋,没有什么专业学习和训练,人家就是天生的建筑工程师。宇文恺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在世界史上都是鼎鼎大名的建筑设计师。宇文忻在平定尉迟迥作乱中立了大功,因此,他们一家躲过了杨坚的政治清洗,受到信任。
杨坚下令,任命高熲为新都建造的负责人,宇文恺等人为工部尚书,具体负责都城的设计和监工。
十二月初七,经过小半年的努力,新的都城终于竣工,高熲带着宇文恺等一帮工程师,向杨坚报喜。
杨坚看了看宇文恺的设计图纸以及新都成品图,大为赞叹:“好一个宇文恺,你简直是鲁班再世呀!”
“陛下过誉了。”宇文恺自谦道。
“新都建成,还请陛下赐名。”高熲笑着说。
“朕以前封号‘大兴公’,而且新都大气恢弘,一定能助我大隋兴旺繁荣,”杨坚背手踱了两步,然后抬起眉头说,“就叫大兴城吧。”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高熲带着群臣磕头跪拜。
“哈哈哈,好,宇文恺,你快给朕好好介绍下这个大兴城。”杨坚拉起宇文恺的手,走向案几,看着大兴城的图纸。
大兴城“东西一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一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周六十七里”,实测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面积84。1平方公里。是什么概念呢?大兴城是汉长安城的2。54倍,明清北京城的1。45倍,是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的7。29倍,是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的2。87倍,是罗马城的6。39倍。大兴城无论是从规模上讲还是建筑本身意义来讲都是世所罕见的,堪称“世界第一城”。
大兴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形制为长方形。全城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完全采用东西对称布局。外郭城面积约占全城总面积的88。8%,居民住宅区的大幅度扩大是大兴城建筑总体设计的一大特点。
在外郭城范围内,以25条纵横交错的大街将全城划分为109坊和东、西两市。这种方格网式的规划,使整个城的平面如同棋盘。坊之四周筑有坊墙,开四门,坊内设十字街,十字街和更小的十字巷将全坊划分为16区。坊内实行督察制度,管理严格。商业交易活动则被限制于同样呈封闭状态的东、西两市之内。
我们的口头语“买东西”就是来自于这个大兴城东、西两市的分布格局。后来,唐高祖李渊夺取杨广的天下后,将大兴城又改名成了“长安”,这是后话。
大兴城的高度规划水平,当然不是宇文恺凭空想像出来的,而是在这之前一千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在城市建设方面经验积累借鉴的结果,特别是对东汉洛阳、曹魏邺城、北魏洛阳的经验借鉴的结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4。被动挨打
新都建城,杨坚腾出手来应对突厥。
十二月十七日,杨坚调虞庆则驻扎弘化郡(甘肃庆阳市一带),杨弘、贺若谊前往灵州,高熲前往宁州(甘肃庆阳市宁县)防备突厥;任命杨勇驻扎咸阳守护关陇核心区域。虽然在前面的几次战斗中都取得胜利,但隋军一直都在被动防御,没有主动出兵的迹象。可见,杨坚面对突厥雄狮,还是很谨慎和保守的,他不会在不了解对手的情况下贸然行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只要不出城战斗,或者说出城巡逻、收集粮草不被逮住,隋军可以耗死突厥人,不出意外的话,意外就要发生了。
这一次,虞庆则派行军总管达奚长儒出城巡逻,达奚长儒只带了两千人,不巧和摄图本人率领的十万主力军在周盘(弘华郡城外)相遇。两千对阵十万,那怎么办?只能硬着头皮上。达奚长儒气定神闲,对着士兵们鼓舞士气:“敌强我弱,没什么好说的,注定是一个死字。”士兵们脸上全是恐惧。
“你们是想束手就擒被砍死然后默默无闻,还是想奋力一搏上阵杀敌而死青史留名,这就看你们的选择了!”达奚长儒抽出了刀,对着哈了一口气,用衣袖擦拭了一下。
“愿听将军号令!”
“好,把你的后背交给弟兄们,随我御敌!”
士兵们抽出刀剑,列好方阵,严阵以待。突厥兵的十万人不可能一次性全部投入战斗,这么多人没地方摆开,所以,实际参战情况只能是几千上万人轮流上阵,这样一来,耗也能把隋军耗死。至于说隋军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然后缔造以少胜多的神话,那确实是神话。即便达奚长儒会乾坤大挪移,隋军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因为战争不是童话,任何勇气和技巧在绝对实力碾压面前都是徒劳的,所以,达奚长儒最好的选择就是防御性进攻,列阵迎敌。
关键时刻就看统率的治兵能力了。达奚长儒不愧是将帅之才,他的两千方阵虽然多次被突厥骑兵冲散,但很快就重新聚合、摆开阵势,虽然四面受敌,只要阵型不乱,就还不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