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能说完全没办法,只是大明没法继续往北打了,而蒙古人也得错过放牧的最佳季节,缩在漠北苦寒的高原戈壁苟活。
一个冬天下来,也是损失惨重,跟真开打其实差不太多。
说着说着,就讲到了大明的迁都北京政策。
“……”
郑和的眉头微皱,迁都北京是在永乐十八年才正式搞成的,距今为止也不过才五年而已。
眼前的这位林先生这是在说什么?
莫不是想说太宗陛下(朱棣的庙号已经确定)当初的决定是错的……
好像,也确实有些不太对。
因为按照林煜的说法,政治走向决定了战争走向,经济市场又决定了政治走向。
而经济市场的核心,偏偏又是运输成本。
大明自从迁都北京,国势确实更加稳定了,但运输成本却是一点没降。
漕运方便归方便。
但……
它并不省钱!
朝廷每年花在维护漕运、疏通运河、维护黄河堤坝等上面的钱粮,就是一笔沉重的财政负担。
再加上漕运本身也存在巨量耗费,基本运输一石粮,就要亏两石粮。
如此一来,那大明的战争潜力,只会变得愈发虚弱。
换算到庙堂朝廷,那就是对外愈发保守。
因为国库没钱了。
联想到此前,自己准备按太宗陛下的遗旨,继续第七次下西洋,也被新君给否了。
连带着西南茶马贸易,南洋、交趾诸地采购宝石,对外的开海也被关停……
郑和还在犹疑思量,大明此前的迁都北京,到底算不算对的时候。
于谦却是管不了那么多,他说话一向直率,加上遇事不决,就问先生的好习惯,当下便开口问道:“林先生,若按这么来说,那我大明迁都北京,到底算不算对?”
于谦此前一直反对皇帝迁都回南京,后来被林煜说了一通,才发现漕运对大明的危害不单单是财政,还有着黄河水患的问题。
如今,林煜又将他引到了新的地方,那就是庙堂朝廷的政治走向。
一次国家的迁都,一条小小的运河,就能影响大明未来百年,对外的政治对策与军事霸权。
于谦也搞不清楚,现在的迁都到底对还是不对?
林煜微微一笑,说道:“这就要分两面性来看了。”
“先说经济角度,迁都北京,这就是个馊主意。”
“因为迁都北京,北京没有足够的产粮能力,北方也非常的贫瘠(明初),很难为北京持续提供稳定的粮食财源,那就只能从江南地区运输。”
“从江南运输粮食财源到北京,就需要动用大运河,因为朝廷不会放心,去用不成熟也不安全的海运,来确保国家的经济政治命脉。”
“但众所周知,漕运就是赔本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