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朱棣史书 > 第22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1页)

第22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1页)

当下之急,迁都显然不是上策。

毕竟,世事尚且波诡云谲,不过,若将来真要移鼎京师,朱棣也深知需未雨绸缪,备好一切。

“陛下之意,臣心领神会。欲迁都北上,实则是为了在那片广袤的北方疆土上,能更自如地施展手脚,妥善应对外患。”

徐长卿说到这里,稍稍一顿,又滔滔不绝地继续道:“然而,迁都绝非一朝一夕可成的大事,就连太祖也曾心中盘算,最终也只能暂时搁置。”

“迁都之艰巨,首当其冲的是财力。若能突破初期的资金瓶颈,后续之事自然水到渠成。”

“微臣斗胆提议,为了确保大明边疆稳固,也为未来迁都之路铺平早日实现,恳请陛下解除海禁,拓宽财源。”

徐长卿这番话,让朱棣陷入了深沉的思索。

“大明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过两三千万两银子,且多为纺织品和粮食,按照《皇明祖训》,民间船只不得出海贸易,但沿海世家大族对于海外贸易的丰厚利润,岂会不心知肚明?”

“太祖当年实行海禁,无非是担忧张士诚残部与倭寇的侵扰罢了。”

徐长卿的话,让朱棣不禁叹息:“开放海禁,你真是给朕出了个大难题啊。”

他何尝没有考虑过,但《皇明祖训》是他顺利登基的根基,因此不敢明目张胆地违背祖训。

毕竟,《皇明祖训》中那句“朝中无忠臣,内有奸佞,必要整军讨伐,以清除帝王身边的邪恶”,正是朱棣当年借以发起‘靖难’之役的最强理由。

“陛下,《皇明祖训》并非全然无误,您尊崇它,恐怕是害怕朝廷内外对您的‘靖难’有所非议吧。”

“可如此一来,将来若朝臣们都依据《皇明祖训》来束缚帝王的行为,大明未来将面临的困境,恐怕就数不胜数了。”

“请陛下恕臣无礼,若是一两百年后,大明苛政难改,便是《皇明祖训》留下大祸,成为大明亡国之因。”

言毕,徐长卿身形一矮,双膝落地,这番大胆直言,仿佛在朱棣的眼中点燃了熊熊怒火。

“徐长卿,你好大的胆子!“朱棣沉声说道,锋利的目光穿透空气,直刺向匍匐在地的徐长卿,“你这话里话外,莫不是在暗指太祖缺乏先见之明?“

“太祖乃千年难遇的盖世英雄,一手创建大明王朝,其辉煌成就远远超越了史书中的诸皇之巅。”

“他重振华夏,功勋卓著,遗泽千秋,然而对于大明未来之路,却未能洞若观火,留有遗憾。”

徐长卿恭敬地回应着朱棣,字句间满是恳切:“微臣斗胆言此,实则是为了劝勉陛下,望陛下深谋远虑,为大明的千秋基业早早筹谋。”

“大明和历代不同,不可学宋与士大夫共天下,导致自身屈辱亡国。”

“以民为天,便是大明根本,大明要远迈汉唐,那就要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徐长卿朝着朱棣和姚广孝行了一礼,当即答道,“这便是大明的立国根本。”

“《皇明祖训》不变,那么就会成为大明的桎梏,遗害百年,臣以为开海势在必行。”

此时的姚广孝,望着自已这位让人操心的徒弟,只得无奈地摇摇头。

“陛下,长卿性格直率,他所言皆是出自对大明江山社稷的耿耿忠心。”

姚广孝上前一步,巧妙地缓和气氛,说道,“还望陛下宽宏大量,原谅长卿的无心之失。”

“唔,念在老和尚面上,今日姑且饶过你这一次。”

朱棣的怒气逐渐平息,“至于你提出的建议,朕自会慎重考虑。”

“至于削弱藩王势力之策,你也一并呈上来,不可疏漏。”

朱棣的一番话,让徐长卿很快点头,“是,陛下。”

“至于你刚才说的,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朱棣转而脸上,露出了璀璨的笑容,“朕,认可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