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的话简单来说,就是古代用来钻木取火的聚光镜。”
他指着圆镜的凹槽给宋雨茗和晓东看,说道:
“用青铜制成尖底杯,放在太阳光下,让光线聚在杯底尖处。“
“杯底放艾绒之类,遇光马上能燃烧起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用铜制的凹面镜对着太阳取火。”
在听节目的听众们也同演播室的宋雨茗一样,头一次听到‘阳燧’这个名字。
正当他们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之时,陈林开始了解读。
“这些‘阳燧’制造的时期较早,不像之后那些朝代所制的,可以一面当镜子用,另一面取火。”
“这种西周时期的‘阳燧’,特点还是很鲜明的。”
“第一,它的长鼻弓形小钮,是早期的‘阳燧’才有的特点。”
“第二,这些‘阳燧’镜的制作很粗糙,青铜的铜质不佳。”
“第三,西周时期的‘阳燧’体量小,且凹曲度大的镜体越小。”
“凹度小的镜体越大。”
“第四,在当时的流通渠道里,‘阳燧’镜的数量远远高于照容镜。”
“这说明,在当时的环境生活里,这些‘阳燧’的使用量较大。”
他把手里的‘阳燧’递给宋雨茗和晓东,让他们也细细观看。
“这些‘阳燧’过去也被发掘古墓时,被发现过。”
“只是,当时曾一度为认为是青铜器物的盖子。”
“就像之前殷墟被发现铜镜时,只确认为是‘铜板具钮器’一样。”
“现在则都是承认是‘阳燧’。”
“既然是‘阳燧’,它又是取火的东西,以后历代均有发现,可见它生命力之顽强。”
“西汉淮南王刘安和其门客所著《淮南子》中,便有对阳燧的描述。”
“阳燧,金也。取金盂无缘者,执日高三四丈时,以向持燥艾承之寸余,有顷焦之,吹之则燃,得火。”
明代医学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
“阳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
“后来,有些朝代的人民,也叫这种取火的工具为‘火镜’。”
“古书里就记载过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
““燧”为取火的工具,有木燧和阳燧之分。”
“木燧即钻木取火的工具,当出现在智人期。而阳燧出现就较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