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天下谁人不识君 > 第6章(第1页)

第6章(第1页)

王守仁是一个传奇人物。

能把学问做到自成一派,门生遍布海内的人不少,但像他一样,上马能征战,下马还能治学的人,放眼华夏几千年也寥寥无几。

他定江西,擒宁王,平叛乱,总督两广军务。当时有传闻,敌人闻阳明公,则溃不成军;百姓闻阳明公,则欢欣鼓舞;士人闻阳明公,则恨不能与之同席论道。

他由儒家衍生出来的心学,到了明代中后期,几乎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民间力量,许多内阁大臣也都是心学门人,甚至据说连日本的明治维新,也曾由王氏心学中吸收经验。

大丈夫当如是。

赵肃身为一个现代人,对《传习录》这种书,不可能深入研究过,但知道这里面的内容基本都是王守仁写的,已经足够让他肃然起敬了。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放在自家老师的桌子上。

难道自己这个老师,竟是王学门人?

这个时候,心学虽然信奉的人很多,但大都集中在民间,也不为统治者接受,论势力,它更敌不过程朱理学这种官方主流,所以王学门人一般都不会大肆张扬。

心学讲究知行合一,简单来讲,就是让你不仅要学,还要去做,道理有点类似后世那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里面又隐隐暗含了解放思想的意思,相较当时提倡“去人欲,存天理”的程朱理学来说,当然是一个惊世骇俗的言论,也难怪心学门人只能低调了再低调。

上学第一天,还没学到东西,就要先考试,这也忒不厚道了。

赵肃思索片刻,慢慢道:“学生只翻了几页,阳明先生所言,是知行合一之理,与朱子的知先行后大有不同。”

“那末你觉得哪种有道理?”

赵肃笑了,这不明摆着让我夸心学么。“知行合一,好比做人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一般,自然是阳明先生的要更上一层,只不过现如今可科考场上,视朱子理论为正统,因而……”

他没再说下去,戴公望当然能理解他的意思。

其实赵肃说得很肤浅,但以他的身份和处境,能有如此见识,已可算得上令人惊喜了,戴公望觉得自己果然没有收错这个徒弟,看他的目光也慈霭了几分。

“你识得字?”

赵肃点头:“基本都识得,只是很少练习,怕写得不好。”毕竟以前写的都是简体字。

戴公望拍拍他的肩膀:“跟我过去见见你的师兄吧。”

詹莱这幢宅子很宽敞,还特别隔出一个书斋,四面竹帘半卷,外面种上竹子,前面还有个荷塘,清风徐来,竹叶沙沙,荷香隐隐,把夏天的燥热驱散不少,是个上佳的读书之所。

戴公望带着赵肃进书斋的时候,正有个少年坐在矮榻前,手里握着本书诵读,见他们进来,不慌不忙地起身行礼。

“见过老师。”

戴公望含笑道:“过来见过你师弟,他唤赵肃。”

又对赵肃说:“这是你师兄,元殊。”

赵肃连忙行礼:“见过师兄。”

少年身形秀颀,眉目清隽,头发用玉带束了起来,整整齐齐,一丝不苟,他看了看赵肃,也回礼道:“师弟。”

脸上掠过一丝不以为然,却比赵谨高明多了,没有表露得太过明显。

赵肃看在眼里,没说什么,只笑了笑。

寒暄介绍完,就该开始上课了。

不得不说一下戴府的上课时间。

上午的课程从卯时开始到巳时结束,中间有一小段时间的休息,老仆会端着点心进来,师生三人边用边闲聊,到了巳时府里会留饭,用完饭休息半个时辰,午时到未时是读书时间,完了才算结束一天课程,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如此一来,赵肃正好可以起个大早,上山采药,末了jiāo给回chūn堂,让他们点算药材,待自己下学再过去拿钱,时间上不冲突,既有时间赚钱养家,还能读书,两全其美。

而戴先生教学的模式也很奇特,至少跟赵肃在赵家族学外旁听到的完全不一样。

先是询问学生昨日读了什么书,要求能够背出来,并且解释其中含义,这一节赵肃初来乍到,可以略过。

小师兄元殊看起来学得不错,背书一字不漏,释义也有条有理,甚至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戴公望不仅不加斥责,反而很耐心地解释,为了照顾一边入门较晚的赵肃,还特别说得直白浅显。

接着是布置作业,让他们把《孟子》从哪一段背到哪一段,并且要揣摩含义。

末了就完全抛开四书五经了,戴公望开始讲他云游各地时的见闻,做官时碰到的事情,讲江浙沿海一带时时有倭寇犯禁,讲huáng河泛滥,灾民卖儿鬻女,人吃人,还说起永乐年间郑和出海的趣闻,许多细节别说元殊,就连赵肃都没听说过,是以两人都听得津津有味,浑不觉时间飞逝。

用过午饭,戴公望入了后院休息片刻,元殊跟赵肃则留在书斋,书斋里另设有

小榻,他们或小寐,或发呆,都没人拘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