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的使者队伍抵达了洛阳,他们在皇宫中被恭敬地接待,享受着皇城内最顶级的待遇。金碧辉煌的宫殿、琳琅满目的美食,乃至每日的各种娱乐项目,这些都让吐蕃的使者们沉醉不已。他们和隋朝的大臣们打成一片,共享盛宴,相互之间尽显友好之意。
然而,与此同时,突厥的人马却藏在洛阳城外一处破旧的道观中。他们饿得只剩下皮包骨,手上的刀剑早已被卖去换粮食,每天依赖乞讨和偷窃为生。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吐蕃的使者们在宫殿里享受,心中早已满是酸涩和羡慕。
然而,即便处境艰难,突厥人依旧没有放弃他们的目标。他们悄无声息地躲在道观中,眼中闪烁着冷厉的光芒,默默盯着洛阳皇宫的方向。他们偷偷计划着,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一切只为了阻止吐蕃使者得知真相,保护他们仅存的家园。
对比之下,吐蕃的使者们仿佛置身人间仙境,享受着皇宫的奢华与舒适,而突厥人则在痛苦与贫瘠中挣扎。然而,即便身处困境,突厥人的坚韧精神依然闪耀着希望的光芒,他们在黑暗中倔强地燃烧,盼望着曙光的到来。
魏征以他那独特而镇定的方式,向吐蕃的使者们娓娓道出了大隋对突厥发动灭国战争的前因后果。
他开始讲述,那是一个历史性的晨光,光照在大地,也照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魏征坦诚地讲述起来。他描绘了突厥部落的繁荣,他们游牧于广阔的草原上,牛羊成群,无忧无虑,却因为食物短缺而饱受困扰。
他谈到了突厥部落的矛盾,当物质匮乏时,他们开始扩大领地,妄图以此来获得更多的资源。他们向周围的部落宣战,掠夺财物,奴役人民,他们甚至挑起了隋朝的战火。
魏征提到了隋朝的反击,隋朝开始集结军队,他们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名义,勇敢地对抗突厥人的侵略。他描述了那场烈火般燃烧的战争,鲜血、汗水、呐喊和歌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那场战争的乐章。
他解释了隋朝对突厥的最后一击,隋朝使用了他们创新的战术和武器,精准打击突厥的重要阵地,突厥部落的防线被突破,他们的王子和首领被击败。战争的结果无法改变,突厥部落已经灭亡,他们的土地和人民,已经被大隋接管。
在魏征的讲述中,他展现了突厥人的无情和贪婪,也描绘了隋朝的公正和勇敢。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力量和深深的信念,为吐蕃的使者们解答了他们的疑惑。
吐蕃的使者,顾彦华,显然是被魏征的详细叙述所打动了。他坐直身子,刚毅的面孔显露出坚决的决心,他清晰有力地说:“我们吐蕃将尊重大隋的意愿。所有逃入我们领地的突厥人,我们都将驱逐出境。”
他的话让帝宫内的气氛一度凝重,仿佛时间在那一刻被拉长了。然后,他继续说道:“我会将今日的情况,以及大隋对突厥人的处理方式,一五一十地告诉松茂陈王。相信他会明白,为了吐蕃的长远安全,我们必须要做出一些决断。”
他们的对话之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决心与期许。这不仅仅是两个不同族群的交流,更是一种明智的策略选择。吐蕃的使者并不是在悲观地看待现状,而是看到了一个向大隋展示友好,保护自己国家安全的机会。
吐蕃使者的决定,反映出了他们的决心与智慧,他们并没有被短暂的利益迷惑,而是选择了长远的稳定和安全。这种态度,使得大隋对吐蕃抱有更多的期待,也看到了这个遥远部族与自己可能有更多的共识与合作空间。
顾彦华结束他的话语,再次向隋朝的代表,魏征,鞠了一个躬,表示他的尊敬与敬意。
月光皎洁,洛阳城外的十里亭寂静无声。难得的晴朗夜晚,使得暗影得以在月光下流连,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冰冷的氛围。
突厥的暗杀者藏匿在亭边的暗处,眼神如鹰,犀利且冷漠。他们等待的,正是来自吐蕃的使者顾彦华和他的随从。他们的目标就是要杀死这个使者,然后将现场伪装成山贼的袭击。
突厥人中的首领阿尔塔斯用手势命令他的同伴们准备行动。他们每个人都是精良的武器,杀人的技巧更是高人一等。他们之间的对话,更多的是通过眼神和手势交流。
顾彦华和他的随从来到了十里亭,毫无警惕,毕竟在大隋的领地,他们无需担心安全问题。他们正在用随从的火光烤肉,谈笑风生。
就在此时,突厥人的行动开始了。他们瞬间冲出了暗处,犹如利箭直取使者和随从。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偷袭,完全出乎吐蕃人的意料。瞬间,吐蕃人仓皇失措,顾彦华在震惊中试图抵抗,但在突厥人的利剑下,他和他的随从都无力回天。
刺杀结束得惊人地快。他们的剑光在月色下闪烁,寒光四溅。刺杀行动完成后,突厥人开始伪装现场。他们将自己变成山贼的样子,扔下一些袋装的金银财物,这是他们为了引导人们误解此事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