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黄帝 黄帝内经 > 第15章 2掌握中医脉诊 让你成为自己的健康顾问(第1页)

第15章 2掌握中医脉诊 让你成为自己的健康顾问(第1页)

黄帝问疾病的诊查方法是怎样的?

岐伯说:观察测量病人的身形肥瘦以及了解正气的虚实,基于个体差异和身体状况的治疗原则,中医进行“辨证论治”。

在中医理论中,实症和虚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病理状态。实证通常表现为邪气过盛,而正气未衰,症状多表现为热、实、燥、动等,如高热、便秘、口渴等。对于这种病理状态,治疗时应采用泄法,以排除体内的邪气,恢复正气的平衡。

相反,虚证则表现为正气不足,邪气相对较弱,症状多表现为寒、虚、湿、静等,如畏寒、无力、气短等。对于这种病理状态,治疗时应采用补法,以补充体内的正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需要仔细观察病人的身形肥瘦、面色、舌苔等体征,以及询问病史、症状等信息,全面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理状态。然后,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以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血脉中的凝滞可能是由于气血不畅、寒湿侵袭或其他病理因素所致。这种凝滞不仅会导致气血流通受阻,还可能进一步引发各种疾病。因此,治疗的首要任务便是去除血脉中的凝滞,恢复气血的正常流通。

一旦血脉中的凝滞被去除,接下来就需要调补气血的虚实。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态。如果气血虚弱,就会导致各种生理功能减退,引发各种疾病;而气血过盛,同样会导致机体功能失衡,出现病态表现。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药物和方法来调补气血的虚实。对于气血虚弱的患者,需要采用补益气血的方法,如服用补养药物、调整饮食等;而对于气血过盛的患者,则需要采用泄邪的方法,如清热泻火、利湿化浊等。

黄帝问怎样决断死生?

岐伯说“形体充实脉象细弱气短,呼吸困难主微;身体瘦弱,脉搏宏大,胸中喘满而多气多主死”的论断,这实际上涉及了中医对于人体气血、脏腑功能以及脉象之间关系的深入理解。

我们来看“形体充实脉象细弱气短,呼吸困难主微”。这描述的是一个人虽然形体看似健康,但脉象却显得细弱,气短且呼吸困难。这往往意味着人体内的气血虽然充足,但由于某些原因(如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塞等)导致气血流通不畅,不能充分滋养全身,尤其是肺部。因此,尽管形体充实,但人却感到气短和呼吸困难,这种情况在中医上被称为主微,即病情尚属轻微,但需要及时调理。

接着,我们来看“身体瘦弱,脉搏宏大,胸中喘满而多气多主死”。这描述的是一个人身体瘦弱,但脉搏却显得宏大,同时胸中喘满,气息急促。这往往意味着人体内的气血已经极度虚弱,脏腑功能严重失调,尤其是心脏和肺部。此时,脉搏的宏大并不是气血充足的表现,而是气血在垂死挣扎,试图通过加大力度来推动血液循环,但已经无济于事。胸中喘满和气息急促则是肺部功能衰竭的表现,预示着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岐伯的这一论断实际上是对人体气血、脏腑功能以及脉象之间关系的深入洞察和总结。它告诉我们,在观察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时,不能仅仅看其形体是否充实或瘦弱,更要关注其脉象、呼吸等细微之处,因为这些往往能反映出人体内部的真实状况。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调理和治疗,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我们来谈谈“形体与脉气一致主生”。这意味着当一个人的身体状态与脉象表现相符时,通常是健康的象征。例如,一个体格健壮的人,其脉象也应该是稳健有力的;而一个身体瘦弱的人,其脉象则可能较为细弱。当这两者保持一致时,说明人体的气血运行顺畅,脏腑功能正常,是健康的体现。

当脉象出现“时快时慢错杂不调”的情况时,则可能预示着疾病的到来。这种脉象表明人体的气血运行出现了紊乱,脏腑功能可能出现了失调。这种情况下,医生需要进一步观察和分析,以确定具体的病因和病情。

“如果三部九侯之脉都失去了正常的脉象,人就会死亡”,这是中医脉诊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在中医中,三部九侯是指人体的上、中、下三部,每部各有三候,共九候。这些候位分别对应着人体的不同脏腑和经络。当这些候位的脉象都出现异常时,说明人体的脏腑功能已经严重失调,气血运行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障碍。这种情况下,人体的生命活动将难以维持,因此有可能导致死亡。

我们常说的“上下左右”脉象,其实是指人体不同部位和经络的脉象表现。正常情况下,这些脉象应该是和谐一致、有规律的。但如果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说明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出现了紊乱,脏腑功能可能出现了严重失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如果“上下左右的脉息失去和谐,甚至无法计数”,这更是一个极为严重的征兆。脉息失去和谐,意味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障碍;而脉息无法计数,则往往意味着人体的生命力已经极度衰弱,生命活动已经难以维持。

这种情况被视为“死候”,即预示着生命的终结。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出现这种脉象时,患者就已经无法救治。但在实际临床中,这种脉象往往意味着病情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救治。

岐伯说“中部之脉虽然和谐调匀,但上部和下部的重脏之脉已经失常,人也会死亡”。中部之脉通常指的是脾胃等脏腑的脉象,这些脏腑被认为是“后天之本”,负责运化水谷精微,滋养全身。如果中部之脉和谐调匀,说明脾胃功能尚属正常,能够维持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但是,如果上部(如心肺)和下部(如肝肾)的脉象出现失常,尤其是这些重脏之脉出现异常,那么就意味着人体的重要脏腑功能已经严重受损,生命活动难以维持,因此可能会导致死亡。

另外,“中部的脉较上下两部偏少的人也可能会死亡”时,这同样反映了脉象与人体健康状态之间的关系。中部脉象的偏弱可能意味着脾胃功能的衰弱,无法为人体提供足够的营养和能量。而上下两部脉象的强盛则可能意味着其他脏腑功能的亢进或代偿,但这种亢进或代偿往往是短暂的,无法长期维持。因此,当中部脉象偏弱而上下两部脉象也无法代偿时,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逐渐衰竭,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同时“眼眶内陷是正气衰竭的现象,人也会死亡”,这同样是中医望诊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眼眶内陷通常被视为正气衰竭的表现,因为正气是人体抵抗疾病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力量。当正气衰竭时,人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无法抵御疾病的侵袭,生命活动也会逐渐减弱。因此,眼眶内陷作为正气衰竭的一个外在表现,往往预示着生命的终结。

总之,中医脉诊和望诊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观察和分析人体健康状态的方法。通过细心观察和分析脉象和体征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人体的健康状态和预后情况。

喜欢黄帝内经智慧解读请大家收藏:(www。cwzww。com)黄帝内经智慧解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