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一章九渊先生接下来的几天,林旭便留在了苏州府。林山商号的生意,目前由李小二、冯四两人共同打理,他们都是有能力的人,而且也很珍惜林旭给他们的这个机会,因此工作起来格外卖力!再加上林山商号出售的商品,甭管是香皂,还是香水礼盒都十分火爆,根本就不愁卖,有时候甚至还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商号的生意非常好,几乎不用林旭操心!于是,林旭便每天和月瑶悠游林下,品茶弹琴,吟诗作对,十分快活,过着仿佛神仙眷侣一般的日子。除此之外,林旭还专门抽出了一些时间,经过他的口述,以及张文昌的代笔,把《牡丹亭》的前五出戏写了出来,如约交给了杨鼎元。其实,林旭对于做“文抄公”并无多大兴趣,但是既然已经答应了杨鼎元,那自然就要说到做到,他可不是那种出尔反尔的人!另外,如今的江南虽然昆曲盛行,各种曲目也百花齐放,但是论艺术价值,却没有一个能够比得上《牡丹亭》的!他把《牡丹亭》写出来,也算是为这个时代的人们提供一些精神上的滋养吧!当初,杨鼎元听林旭说能够写出一部极为精彩的戏剧的时候,其实他是并不相信的,觉得林旭大概率是在吹牛!但是,当他看到《牡丹亭》的前五出戏之后,立刻如获至宝,同时对林旭佩服的五体投地!然后,在未经林旭同意的情况下,他就激动万分的把这五出戏拿到书局出版了,还给林旭送来了一百两银子的稿费!不过,他多少还算有些谨慎,并没有使用林旭的真名出版,而是自作主张的给林旭取了个“林山先生”的笔名,以此名进行了出版。看着这些稿费,听着杨鼎元给自己取得这个笔名,林旭真是哭笑不得!虽然他一开始并没有把这出戏出版的想法,但是杨鼎元既然已经这么干了,甚至连第一版的书稿,书局都已经印好了,木已成舟,那就这么着吧!毕竟这也算不上是什么大事。事实证明,伟大的作品甭管在什么朝代都是伟大的,《牡丹亭》的前五出戏经过书局出版之后,立刻就引发了一场疯狂的热潮!书局一期出版的一千册,很快就被抢购一空!于是,书局又紧急加印了一千册,还是被抢购一空!还有很多没有买到书籍的人,都冲到了书局要求继续加印,甚至还有不少人直接蹲守在了书局门口,生怕新书印出来之后,自己来得晚了,又买不到!另外,这五出戏实在是太少了,很多人看完之后,感觉不过瘾,心痒难耐的急着看后面的情节,他们不知道原作者是谁,便去催书局,书局便去催杨鼎元,杨鼎元便去催林旭……不管怎么说,这几天的日子过得倒是很平静,甚至可以说很惬意,但是林旭的心情却并未真正轻松过,哪怕和月瑶在一起探讨人生的时候!因为他知道,如今的江苏省正在暗流涌动,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掀起一场惊涛骇浪!而且,很可能就在最近几天!因为节气不等人,如果再不尽快的改稻为桑,那就来不及了!这天上午,林旭和月瑶来到了位于大运河旁的青林峰下,准备去青林书院看一看。原本,青林书院只是一个位于青林峰上,有着数间矮屋的小书院,不但破败,而且也没什么名气。不过,前段时间,漕运总督曹树端专门捐了一笔银子,高规格重建了青林书院,然后,他还邀请大名鼎鼎的一代心学大师李九渊来到青林书院,担任了山长,很多仰慕李九渊的学子便纷纷慕名而来!几乎是一夜之间,青林书院就一跃成为了整个江南名气最大的书院之一,每日到这儿来听讲的学子数以千计,琅琅的读书声,日夜不绝!林旭和月瑶来到青林书院的时候,已经是半上午时分。今日的天气特别好,晴空万里,白云飘飘,春风和煦,鸟语花香。“月瑶,你听过李九渊先生的大名吗?”站在青砖红瓦,装修一新的书院前,看着门口的匾额上用楷书所写的“青林书院”四个字,林旭微笑着问道。“九渊先生的大名,月瑶有所耳闻。听说,九渊先生是嘉庆十一年的进士,名次还挺高,好像是二甲的第七名!当时,他被选为了庶吉士,还进了翰林院。”“在他读翰林期间,正值奸臣冯如海把持朝政,卖官鬻爵,陷害忠良,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由于冯如海当时的权势太盛,而且又深得皇上信任,很多官员虽然愤怒,但是害怕遭到冯如海的报复,因此敢怒而不敢言!”“当时的九渊先生刚刚二十出头,虽然他还只是翰林院的一名学子,却不惧强权,愤而上疏,痛陈冯如海的十大罪,引起了一场滔天巨浪!”“后来,在冯如海的陷害和皇上的庇护之下,冯如海安然过了这一关,但是九渊先生却被杖责六十,发配戍边!”“虽然九渊先生的这篇上疏没能告倒冯如海,却埋下了一颗种子,为一年后冯如海的倒台打下了基础!”“而九渊先生也因为这篇上疏而名扬天下,成为了人人称赞的士林楷模!”“一年后,冯如海倒台,九渊先生也被重新招入进城,担任了御史。”“不过,九渊先生在这个位子上待了不到两年,便因为父亲去世,而丁忧回家守丧。三年以后,守丧结束,朝廷又要把九渊先生招入京城,恢复原职。”“但是这一次,九渊先生没有去。”“从那以后,九渊先生便以讲学为生,四处云游,终于成为了名气最为鼎盛的一代心学大师!”月瑶虽然出身青馆,但却是个极有才情的女子,对于时下的风流人物也都有所了解,因此听到林旭询问,便把李九渊的生平娓娓道来。林旭听得连连点头,对于自己这个秀外慧中的娇妾又多了三分喜爱,随口问了一句:“那么,你可曾见过这位九渊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