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黄帝内经的智慧第1集 > 第28章 6形有余与不足的典型症状及高效补泻疗法(第1页)

第28章 6形有余与不足的典型症状及高效补泻疗法(第1页)

黄帝说形有余和形不足会出现哪些症状呢?

岐伯说:“形有余”与“形不足”,是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观念的体现,用以描述人体生理状态的两种极端或偏颇情况。

形有余:腹部胀满,大小便不利

当我们说“形有余”时,可以理解为人体内的物质(如气血、水液等)过于充盈,甚至达到了过剩的状态。这种过剩可能源于多种原因,如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水液代谢失衡。腹部作为人体脏腑的集中区域,当气血瘀滞或水液积聚时,自然会出现胀满之感。同时,由于水液代谢受阻,大小便的排泄也可能受到影响,表现为小便不利(如尿频、尿急、尿少或尿闭)和大便秘结或溏泻不爽等症状。

形不足:四肢不能运动

而“形不足”则是指人体内的物质或能量不足,无法满足正常的生理需求。在中医看来,这往往与气血亏虚、脏腑功能低下有关。四肢作为人体的远端部位,其运动依赖于气血的滋养和脏腑的协调。当气血亏虚时,四肢得不到足够的营养支持,就会出现运动无力、甚至不能运动的情况。此外,脏腑功能低下也会影响到气血的生成和分布,进一步加剧四肢的运动障碍。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邪气与正气、气血、脏腑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而又微妙。仿佛是在描述一种身体与外来不良因素(即“邪气”)之间的微妙较量,尚未达到正面冲突的阶段。

“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在中医看来,邪气是指一切能够导致人体疾病的外来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邪,或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内生之邪。而气血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们在经络中运行不息,滋养着全身。当邪气尚未与气血正面交锋,即意味着疾病尚未深入脏腑,尚处于较为表浅的阶段。

“在五脏仍处于安定的时候,有邪气侵袭则邪气只是滞留在肌肉”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邪气侵袭人体的过程及其影响。五脏作为人体藏精气的核心器官,它们的安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态。当五脏安定,正气充沛时,即使邪气侵袭,也往往只能停留在较为表浅的层次,如肌肉之间。此时,邪气虽然存在,但尚未对脏腑造成直接损害,因此病情相对较轻。

“使肌肉有蠕动的感觉,这叫做微风”,这里的“微风”并非指自然界中的微风,而是中医对一种轻微病邪侵袭人体后所表现出的特定症状的描述。肌肉蠕动感,可能是由于邪气在肌肉间游走,影响了局部的气血运行和经络通畅,从而引起的轻微不适感。这种不适感虽然轻微,但也足以提醒我们身体已经受到了外邪的侵扰,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理和防御。

综上所述,当邪气尚未与气血相并,五脏安定时,若有邪气侵袭,多表现为邪气滞留肌肉,引起肌肉蠕动等轻微症状,中医称之为“微风”。此时,我们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增强体质,以防邪气进一步深入体内。

黄帝问怎样运用补泻之法进行治疗呢?

岐伯说:对于“形有余”的情况,应当泻足阳明的经脉。在中医理论中,足阳明胃经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经脉,它贯穿于人体上下,与脾胃功能紧密相关。当人体出现“形有余”的状态时,往往意味着体内有邪气积聚或气血过盛,此时通过泻足阳明经脉,可以引导邪气从内向外排泄,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即通过泻法来消除体内多余或有害的物质。

而对于“形不足”的情况,主张补足阳明的络脉。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它们遍布全身,起着沟通表里、运行气血的作用。当人体出现“形不足”时,往往意味着气血亏虚或脏腑功能低下,此时通过补足阳明的络脉,可以增强气血的生成和分布,使气血得以内聚,从而滋养全身。这种治疗方法则体现了中医“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即通过补法来增强机体的正气和抗病能力。

综上所述,岐伯所说的“形有余的应当泻足阳明的经脉,使邪气从内外泄;形不足的应当补足阳明的络脉,使气血得以内聚”,是中医治疗中针对不同体质和病情所采取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医“辨证施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治疗思路和经验。

黄帝问怎样针刺微风之病那?

岐伯说:“应当刺病人的分肉之间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伤及脉络”,旨在通过精准的针刺手法,达到调和气血、驱邪扶正的目的。

我们来了解下分肉之间。在中医解剖学中,“分肉”指的是肌肉与肌肉之间的间隙,这些间隙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暗藏玄机。它们不仅是身体结构的组成部分,更是气血运行、经络通畅的重要通道。在这些间隙中,分布着错综复杂的神经末梢和血管网络,它们如同人体内部的信使和运输队,负责传递信息、输送养分和排除废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针灸师在选择施针位置时,往往会特别留意“分肉之间”。这是因为,相较于直接针刺肌肉或经脉,分肉之间的区域既能有效地刺激到局部组织,促进气血循环,又不会直接损伤到更为重要的经脉和脉络。这种微妙的平衡,体现了中医针灸疗法“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针刺“分肉之间”还有助于激发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当针灸针轻轻刺入这些间隙时,它会通过神经末梢和血管网络传递一种微妙的刺激信号,这种信号能够激活机体的自愈机制,促使气血更加顺畅地运行于全身各处。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局部疼痛和不适,还能够提升整体的身体状况和健康水平。

接下来,我们探讨为何要避免刺中经脉和伤及脉络。经脉,作为中医理论中的气血运行通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针刺误中经脉,可能会打乱气血的正常运行,甚至引发不良后果。而脉络,则是经脉的细小分支,同样承载着气血的输布功能。因此,在针灸过程中,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和精确,以确保针刺的深度和角度恰到好处,避免对经脉和脉络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卫气得到恢复后,邪气就能消除”。这里所说的“卫气”,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重要物质,具有保卫机体、抵御外邪入侵的作用。当人体受到邪气侵袭时,卫气会奋起抗争,但若卫气不足或受到损伤,则难以有效抵御邪气。因此,通过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帮助卫气得到恢复和增强,是消除邪气、恢复健康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岐伯的这句教诲不仅体现了中医针灸疗法的精准与细腻,更蕴含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思想精髓。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古老的智慧中汲取养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喜欢黄帝内经智慧解读请大家收藏:(www。cwzww。com)黄帝内经智慧解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