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古代历史有名的女性人物 > 第209章 叶向高 明朝晚期的政治舵手(第1页)

第209章 叶向高 明朝晚期的政治舵手(第1页)

一、早年经历

幼年时期的叶向高随家人四处奔波,躲避倭寇的侵袭,生活极为艰苦,食物短缺,居无定所,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对叶向高而言既是磨难也是考验,锻造了他的坚韧性格和生存智慧。尽管遭遇重重困难,叶向高却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家人的庇护,一次次从死亡边缘挣扎回来,这无疑为他日后在政治生涯中的坚持与奋斗奠定了基础。

转折点出现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这一年,着名的抗倭将领戚继光率领部队成功攻破了牛田倭巢,有效地平定了福建沿海地区的倭患。随着倭患的平定,叶向高一家终于能够返回故土,重建家园,这也意味着叶向高可以开始接受较为稳定的教育,为将来步入仕途打下坚实的基础。

万历十一年(1583年),叶向高通过科举考试,一举高中进士,这标志着他正式迈入了明朝的官僚体系。中进士后,他被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这是明代文官体系中一个重要的职位,通常由新科进士中的佼佼者担任,负责编纂史书和起草诏令,显示出叶向高在学术上的出色表现和官方对其能力的认可。

不久,叶向高又被提升为编修,这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职务,负责校勘经史典籍,参与国史编纂工作,显示了他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学术研究能力。随后,他调任南京国子监司业,这个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副校长,负责管理南京国子监的日常运作和教学工作,表明叶向高在教育领域也有卓越的才能和贡献。

在担任南京国子监司业期间,叶向高虽被调任为左中允,但依旧兼任司业的职责,这意味着他不仅需要处理政务,还要继续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双重角色的承担,体现了叶向高在多方面的能力与才干,同时也为他日后在政坛上的崛起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人脉。

二、陈弊矿税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明朝朝廷正值多事之秋,矿税问题尤为突出。这一年,叶向高被征召任命为左庶子,负责充任皇长子的侍班官,这对他而言本是仕途上的一大进展。然而,面对当时盛行的矿税征收,叶向高深感忧虑,他毅然上疏朝廷,援引东汉西邸聚积钱财导致祸乱的历史事例,力陈矿税之弊,希望朝廷能够引以为戒,废止矿税,但他的意见并未得到皇帝的批复。

尽管如此,叶向高并未放弃。不久后,他因政绩突出被提拔为南京礼部右侍郎,随后又改任吏部右侍郎。在新的职位上,他再次陈述矿税给国家带来的深重危害,并特别请求罢免辽东税监高淮,言辞恳切,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然而,由于朝中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利益纠葛,叶向高的这些建议依然未能得到采纳。

与此同时,妖书案的兴起更是加剧了朝野的动荡。在这关键时刻,叶向高展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和忠贞不渝。他写信给内阁大学士沈一贯,极力规劝其冷静处理妖书案,避免扩大打击面,祸及无辜。然而,沈一贯对此并不领情,反而因此对叶向高心生不满,导致叶向高在南京任职的九年里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晋升。

三、唯一宰辅

叶向高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被提拔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内阁成员之一,这标志着他政治生涯的重大转折。当时,沈一贯已被罢免,朱赓独揽大权,明神宗决定增补阁臣,叶向高与王锡爵、于慎行、李廷机一同获此殊荣。然而,命运似乎有意考验叶向高,于慎行不久便去世,王锡爵坚决辞官,而朱赓也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离世,李廷机则因舆论压力长期避世,于是叶向高成了唯一在位的辅臣,肩负起内阁首辅的重任。

明神宗在位后期,怠政现象严重,他长期不上朝,导致国家大事积压,官僚体系运转不畅,许多重要职位空缺,任命官员的敕令也无法正常下达。叶向高面对如此局面,深感忧虑,他以国家利益为重,积极应对朝政混乱的局面。他多次向神宗提出建议,希望皇帝能够更加勤政,但神宗虽然表面尊重叶向高,实际上对他的谏议采取的态度却是阳奉阴违,十条意见中往往只采纳二、三条。

太子讲学的中断是当时朝野关注的焦点问题,叶向高多次上书请求恢复太子的学业,但神宗始终不予理会。太子母王贵妃去世后,其丧礼的拖延更凸显了朝政的紊乱,叶向高几番争取才使得丧礼得以顺利进行。福王(即朱常洵,郑贵妃之子)的封国问题更是棘手,叶向高多次请求福王回封国,但神宗先是推迟日期,后又提出福王必须拥有四万顷庄田的苛刻条件,这不仅违背了祖制,也引发了朝臣的不安。

叶向高深知福王留京对太子地位的潜在威胁,因此他上疏力争,指出若福王不及时回封国,将有损皇室信誉,且会重蹈明世宗时景王未归封国的覆辙,当时裕王(即后来的明穆宗)处境险恶。面对神宗的辩解,叶向高强调了太子与神宗之间情感沟通的重要性,呼吁神宗坚守诺言,确保福王按时归藩,以安民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四、善于决断

叶向高在处理重大事件时展现出的果断和智慧,尤其体现在王曰乾事件中。锦衣百户王曰乾,一名京城的奸猾之徒,与孔学、赵宗舜、赵思圣等人相互攻讦,事情尚未在刑官处定论,他就擅自闯入皇城,使用火炮引起轩然大波,并直接向皇帝递上奏疏。这起事件不仅令刑官震惊,甚至惊动了明神宗,王曰乾在奏疏中指控郑贵妃的内侍姜严山、孔学及王三诏等人使用巫术诅咒皇太后和皇太子,意图拥立福王。神宗对此感到震惊和愤怒,质问为何内阁首辅叶向高没有及时处理此事。

叶向高临危不乱,迅速上疏,分析了事件性质与处理策略。他指出,此事件与之前的妖书案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此次事件的当事人皆可查证,只需依法审讯即可查明真相。他建议神宗保持冷静,避免过度反应,以免引发朝野动荡。关于王曰乾的指控牵涉到贵妃和福王,叶向高认为这纯属恶意诽谤,主张将王曰乾的奏疏扣留,同时命令司法部门追查所有涉案奸人,尽快确定福王归藩的日期,以此来平息舆论,稳定局势。神宗听取了叶向高的建议,太子和福王得以避免进一步的宫廷纷争。

此外,叶向高在处理福王归藩的问题上也展现了其政治手腕。面对郑贵妃试图以庆祝太后七十大寿为由挽留福王,叶向高巧妙地提出提前为太后举行寿礼,同时坚持福王按原计划归藩,以平衡各方利益。他拒绝了神宗要求宣布挽留福王诏书的命令,指出此举将加剧外界的猜疑和恐慌,最终说服神宗收回成命,确保了福王顺利回到封国,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宫廷风波。

叶向高不仅在紧急情况下表现出色,他还多次上疏神宗,直指当时国家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包括人才匮乏、君臣隔阂、官员争斗、横征暴敛、道德沦丧等。他恳请神宗振作精神,任用贤臣,革新政治,否则国家危亡并非来自外敌,而是内部的腐败与混乱。尽管叶向高的言论真诚恳切,但神宗并未采纳其建议,甚至对叶向高的多次辞职请求也置之不理,仅以诏书勉励挽留。

在万历四十年(1612年),叶向高再次呼吁神宗,鉴于历代帝王在位超过四十年者寥寥无几,应借此机会大力推行新政,选拔人才。然而,神宗依然没有响应,叶向高每月请求辞职,神宗虽多次挽留,但对叶向高的核心诉求始终视而不见。叶向高担忧国家官僚体系的空洞化,各地灾荒频发,以及朝廷与民间的隔阂日益加深,他反复强调用人之道的重要性,警告神宗如继续闭门自守,恐将招致无法挽回的灾难。

五、辞官归乡

叶向高在晚年时,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但即便是在病榻之上,他仍旧坚持履行内阁首辅的职责,这在当时被视为一种非常态的行政方式。在病重期间,叶向高不得不在家中草拟奏章和诏书,这一行为持续了一个月之久。然而,随着病情的加重,叶向高意识到在家中处理公务的做法并不符合朝廷的体制,他开始感到不安,于是提出了坚决的辞职请求,希望神宗能够同意他卸任,以便有新的阁臣接替他的位置,确保朝廷的正常运转。

尽管叶向高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神宗却并未立即批准他的辞职申请,反而派遣鸿胪官前往叶向高的住处,以示慰问并劝他继续留任。直到神宗万寿节时,叶向高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他才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继续处理朝政。在这段时间,叶向高主持了癸丑年的会试,这本是一个常规的考试活动,但由于当时官员的奏章都堆积到了考场,这一情景反而成为了一桩罕见的奇闻,反映出当时朝政的混乱状态。

在叶向高的任期内,神宗考核选拔了大量科道官员,但任命通知却迟迟未下达,叶向高数十次上疏催促,最终经过两年的等待,任命才得以落实。然而,新官上任后,朝廷内部的攻击和争斗也随之增加,神宗对此颇为不满,开始扣留奏章,不再下发。面对这种情况,叶向高请求将这些奏章转交给相关部门,以确定官员的去留问题。他指出,缺乏足够的高级官员,特别是六卿中只剩赵焕一人在位,以及长达十年都御史的职位空缺,导致了监督机制的失效,这严重影响了朝廷的稳定和人心的安定。

叶向高屡次上疏请求增加内阁成员,前后共有一百多份奏章,神宗最终在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任用了方从哲、吴道南两位阁臣。叶向高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上疏表示感谢,同时也再次提出了辞职请求,但神宗下诏对他进行了嘉奖,并拒绝了他的辞职。

到了同年二月,皇太后驾崩,三月,福王返回封国,叶向高认为这可能是自己辞官归乡的合适时机,于是他更加频繁地提出辞职请求,前后提交了十余份奏章。终于,在八月,神宗批准了叶向高的辞职。叶向高在内阁任职期间,由于政绩显着,被多次晋升,包括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等。在他离职之际,神宗下诏加封他为少师兼太子太师,赏赐白金百两、彩帛四件、表里大红坐蟒一件,并派遣使者护送他回乡,以彰显他对国家的贡献和皇帝对他的尊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