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静如止水。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杨广的怒火,他们知道,他们的行政效率低下已经让皇上失望至极。
杨广的怒火并非无理取闹,事实上,行政效率低下已经对朝廷的治理造成了严重影响。圣旨的执行进度慢,大大小小的事务拖延不决,这些都已经直接威胁到了朝廷的稳定。
“你们要记住,朕的耐心是有限的。”杨广的声音在朝堂之上回荡,仿佛警钟长鸣,提醒着每一个人。
他知道,想要提高朝廷的行政效率,他需要做的不仅仅是训斥这些大臣,更需要找出问题的根源,然后病根求治,彻底解决问题。
然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非他一人能够找到,他需要大臣们的合力,需要他们各抒己见,共商大计。
杨广的目光流转在台下大臣们脸上。他轻轻叹了口气,道出了自己心中的烦恼。
“这朝廷的行政效率怎么就这么低呢?”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大臣们有些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还是吏部尚书勇敢地站出来回应。
“陛下,各部门均在尽职尽责。只是朝廷机构庞大,事务繁复,难免会出现些许延误。只要加强对各部的监管,严格要求效率,情况会有所改善。”他说得井井有条,但杨广心知肚明,现在的问题并非出在监管不力,而是朝廷机构的体制问题。
杨广拍了拍手掌,笑着向大臣们摆了摆手:“各位,今日我们就来一场座谈。朕希望大家各抒己见,寻找提高行政效率的办法。”
接着,朝堂上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兵部、户部、礼部、工部、刑部、吏部,各部门的首脑分别表达了他们对于提升行政效率的建议。
尚书省的首脑首先提出,应当简化文书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他提出,将审批流程逐步电子化,让文书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快速传递。
中书省的首脑建议提高公务员的薪酬待遇,并定期进行公务员考核,以激励他们提高工作效率。
门下省的首脑建议优化公务人员的配置,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减少冗余的人员配置。
杨广认真地听取了大臣们的提议,他的脸色稍稍缓和了一些。他看着这些为国家鞠躬尽瘁、为民族付出一切的臣子们,心中满是欣慰。
然而,他也清楚,虽然这些提议都有其价值,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提高朝廷行政效率的长久之计。
"退朝吧,你们散朝继续讨论。
"杨广宣布退朝后,朝堂上的大臣们依旧在讨论着如何改善行政效率的问题。
杨广走向了叶秋的小院,他隐隐觉得在提高行政效率这件事上,叶先生的指点是不可或缺的。
此时叶秋正在讲解三省六部制的缺陷。
"比如说,当我们需要在某个地方修建一座桥梁时,首先要由吏部起草命令,然后交由中书省审核,再由门下省封发。这个过程中,由于职能划分的不明确和执行力度的不足,这个命令可能需要经过三次审核、三次批准,耗时甚至可能达到数月。而实际上,修建一座桥梁的决定本身,并不需要如此复杂的审核过程。我们只需要知道,这座桥梁的修建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国家的利益。这个判断,完全可以由一个单一的部门来完成。这样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避免由于过度复杂的流程导致的延误和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