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追光者是哪一年的 > 第129章 况青天 正义之光照亮苏州(第2页)

第129章 况青天 正义之光照亮苏州(第2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邹亮在况钟面前指出当前社会的弊病,还抒发了许多对治理地方有益的见解,其谈吐学识让况钟更加坚定“此人是难得人才”的想法,于是准备向朝廷奏荐邹亮。

此时,况钟收到许多诋毁邹亮的匿名信,信中大骂邹亮沽名钓誉、心术不正,把结交知府当成步入官场的敲门砖等。但况钟看完后直言:“是欲我速成亮名耳!”他认为这是有人想让他赶快成就邹亮的名声,于是马上写了《保荐儒生奏》向朝廷推荐邹亮,奏中称:“本府长洲县儒学生员邹亮,年三十一岁,才性通敏,德行无亏,文词丰赡,书法亦佳。屡试高等,为士林所推服;恪守卧碑,从无过犯,实为出众之才。臣察访的实,理合荐举。除造具册结,起送到部外,谨具奏闻。准部用。”

邹亮也果然不负况钟期望,被朝廷任命为吏、刑二部司务,入朝为官后,他处处以况钟为榜样,忠正耿直、勤政爱民,后官至监察御史。

在看中出身门第、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很多有才华的人因无人赏识而难以施展抱负,邹亮幸而遇到伯乐况钟,才得以入朝一展才华。

况钟整顿吏治、兴修水利、减轻赋税、平反冤狱等,深受百姓爱戴。

况钟在正统七年(1442年)间曾两次上奏章要求乞休去职,但都未得到朝廷应允。

苏州人民称况钟“况青天”,和包拯“包青天”、海瑞“海青天”并称中国民间的三大青天。他在苏州知府任上政绩卓着,整顿吏治、核减重赋、废除苛捐、整理军籍等,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好事。

正统七年(1442年)十二月,况钟卒于苏州任所,终年60岁。

他死后,苏州百姓痛哭罢市,灵柩从运河运回故里时,十里苏堤站满了祭送哭奠的人。

《明史》对况钟的评价颇高,称赞他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兴利除弊,不遗余力,锄豪强,扶良善。后人也将其文稿编成《况太守集》。1956年,昆曲《十五贯》上演后,经毛泽东、周恩来推荐观看,况钟的清官之名更是享誉全国。

况钟的一生,正如其在饯别苏州父老诗中所写:“检点行囊一担轻,长安望去几多程?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体现了他为官清廉、公正无私的高尚品质。

况钟在苏州知府任上,破获了众多疑难案件,为百姓伸张正义,维护了社会的安宁与公平。其中,有几起案件尤为重要,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十五贯奇案”。有一对贫苦夫妻,丈夫熊友兰外出做工,妻子苏戍娟在家。当地无赖娄阿鼠见苏戍娟貌美,欲行不轨,遭苏戍娟反抗。娄阿鼠害怕事情败露,竟杀害了苏戍娟的父母,并偷了十五贯钱逃走。

邻居发现后报官,苏戍娟被怀疑为凶手,恰在此时,熊友兰带着十五贯工钱归来,两人遂一同被抓。况钟仔细勘查现场,发现诸多疑点。他亲自审问相关人员,观察其神态言语。又四处走访调查,发现娄阿鼠形迹可疑。

最终在证据面前,娄阿鼠认罪伏法,为熊友兰和苏戍娟洗清了冤屈。在断案过程中,况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案发现场的蛛丝马迹进行仔细分析,展现出了高超的断案智慧。

况钟一生政绩斐然,尤其是在断案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与公正。以下为您过渡到其重要案件的叙述:

况钟在苏州知府任上,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公正无私的态度,破获了众多疑难案件,为百姓伸张正义,维护了社会的安宁与公平。其中,有几起案件尤为重要,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兄弟争产案”。苏州城中有一对兄弟,为争夺祖上遗产而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况钟详细了解情况后,并未直接判决,而是将兄弟二人带到祖宅,讲述先辈创业之艰辛,唤起兄弟间的亲情。最终,兄弟二人相拥而泣,放弃争夺,平分了遗产。

“富商诬陷案”。一位富商为谋取竞争对手的产业,设计诬陷对方犯下重罪。况钟通过细致调查,发现诸多疑点,抽丝剥茧,找出了富商诬陷的证据,还了无辜者清白,并严惩了富商。

“无头女尸案”。郊外发现一具无头女尸,身份难以确认。况钟通过对尸体特征的仔细观察,以及对周边人员的排查,最终找到了凶手,揭开了一起因情生恨的悲剧。

况钟的断案智慧和公正执法,使得苏州百姓在其治理下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

喜欢历史追光者请大家收藏:(www。cwzww。com)历史追光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