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追光者 纪录片 > 第36章 文景之治权力博弈与交融(第2页)

第36章 文景之治权力博弈与交融(第2页)

文帝先是佯装不知诸侯的反叛计划,依旧对部分诸侯加以赏赐,麻痹他们的警惕。同时,暗中调兵遣将,部署精锐部队在关键位置,形成对诸侯联军的包围之势。

他还巧妙地利用诸侯之间的矛盾,派出使者对一些摇摆不定的诸侯进行拉拢和分化,许以重利,让他们在关键时刻保持中立或者倒戈。

在战争即将爆发之际,文帝亲自写下诏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向诸侯们阐述反叛的严重后果以及中央政权的强大实力和坚定决心。但对于那些顽固不化的反叛诸侯,文帝则毫不留情,展现出坚决镇压的态度。

最终,经过一番精心谋划和激烈交锋,文帝的军队成功击败了诸侯联军。刘卬和刘辟光等人被俘,其封地也被重新收归中央。

这场权谋斗争以文帝的胜利告终,进一步巩固了中央政权的权威,也让其他诸侯对中央的实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敢轻易再萌反叛之心。

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长期为国事操劳的汉文帝刘恒身染重病,卧于未央宫的病榻之上。此时的他,面色苍白,身形消瘦,可那双眼眸中依旧闪烁着坚毅的光芒。

病榻前,围绕着一众忧心忡忡的大臣,其中有忠心耿耿的丞相申屠嘉,足智多谋的贾谊,还有刚正不阿的张释之等。刘恒望着他们,声音虚弱却坚定地开始交代后事。

他紧握着申屠嘉的手,说道:“丞相,朕走后,你定要辅佐新君,坚守朕之治国理念,切不可让百姓受苦。赋税之事,仍需从轻,切不可加重百姓负担。”申屠嘉含泪点头。

刘恒又看向贾谊,眼中满是期许:“贾谊啊,你的才华朕深知,日后朝廷若有决策,还望你能直言进谏,莫要有所保留。”贾谊跪地叩头,泣不成声。

面对张释之,刘恒郑重地说:“朕一向看重律法公正,你务必秉持此道,不可让权贵凌驾于律法之上。”张释之郑重应诺。

在他的晚年,刘恒虽身体渐衰,却依旧心系天下。他时常强撑着病体,查阅各地送来的奏折,关心民生疾苦。哪怕行动不便,也会召集大臣商议要事,为的是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大汉的未来铺好道路。

他深知农业乃国家根本,多次叮嘱地方官员要重视农耕,确保粮食丰收。即便在病中,仍不忘下令开仓赈济受灾地区的百姓。

对于边疆的防御,刘恒也未曾松懈。他与将领们仔细研讨布防策略,以确保匈奴不敢轻易来犯。

在他眼中,刘启聪慧敏锐,善于观察和思考,且心地善良,有着对百姓的悲悯情怀。刘恒深知,作为未来的君主,仁爱宽厚、以民为本是至关重要的品质,而刘启在这些方面的表现让他看到了希望和潜力。

刘启的母亲窦氏,出身贫寒,却有着坚韧的性格和聪慧的头脑。她在刘恒面前从不争宠弄权,反而时常劝刘恒以国家为重,关心百姓。窦氏对刘启的教育也极为重视,教导他谦逊待人,懂得隐忍和包容。她的言传身教,让刘启自幼便明白责任与担当。

窦氏在刘恒面前为刘启美言,并非出于私心,而是基于对刘启能力的信任和对大汉江山未来的考量。她的贤德和深明大义,使刘恒对她的看法颇为尊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刘恒立刘启为太子的决定。

自刘恒立刘启为太子之后,从未有过废立的念头。这并非仅仅因为刘恒的决策一贯坚定,更重要的是,刘启在被立为太子后的岁月里,勤奋好学,广纳贤才,不断提升自己的治国能力。他对政事的见解独到且成熟,处理问题的方式稳妥得当,让刘恒愈发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刘启的成长和表现,让刘恒对大汉的未来充满信心,坚信在刘启的统治下,大汉必将走向繁荣昌盛。

然而,时光无情,刘恒的病情日益加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回顾自己的一生,心中满是欣慰与不舍。他欣慰于自己为百姓带来了些许安宁,不舍这尚未完全昌盛的大汉江山。

公元前180年即位,当时他23岁。公元前157年,刘恒驾崩,享年46岁。汉文帝刘恒在长安未央宫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的离去,令朝野上下一片悲痛。

葬礼一切从简,正如他生前的愿望。霸陵之中,没有奢华的陪葬品,只有他那颗为百姓操劳的心和对大汉的无尽眷恋。

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线上会议,公布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即为汉文帝刘恒的霸陵。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佐证,霸陵的形制、规模及陪葬品相对朴素,这与汉文帝刘恒生前要求死后一切从简的作风相契合。他主张节俭,不追求奢华的葬礼和丰富的陪葬品,与秦始皇陵的奢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群臣对文帝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上庙号为太宗,谥号孝文皇帝。“孝文”二字,正是对他一生仁孝治国、文治天下的最好总结。

喜欢历史追光者请大家收藏:(www。cwzww。com)历史追光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