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正阳万隆盛世 > 第1137章 魏广德的心思(第2页)

第1137章 魏广德的心思(第2页)

在他们心中的志向,终究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套。

朝廷出现财政危机,已经影响到治国甚至是平天下,那时候自然不存在其他考虑。

合适的政策推出,还是考虑在适当的时间,否则很容易出现好政策因为生不逢时而半途夭折的情况。

魏广德知道这些,所以这个时候利用张居正提出的财政亏空,正好用月港加税尝试弥补,收集经验,完善整个政策。

有了这么多考量,所以在张居正问出要如何征税的时候,魏广德也是不慌不忙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朝廷在月港施行官牙,统制市场、管理商业,顺便就把这部分加征关税给收了,进出货物接收三成税,交市舶押运进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魏广德开口道,看到吕调阳犹豫的表情,魏广德知道他是担心税率过高,于是继续说道:“卖给夷人的货物,自然不存在加三成就阻挡夷人出手购买的可能。

先前我已经说了,三成税对于他们这些商人能获得的利润来说,真不算什么。

倒是夷人送来的商品,或许会有些阻力。

但是我也得说一下,买得起夷人商品的,都只会是地方上富户,普通百姓是不会去买他们的东西。

其实保障民生。。。。。”

说到这里,魏广德又想到,貌似这个时代还没有这个词,于是解释道:“就是民间百姓生计,最重要的其实还是衣食而已。

衣,百姓多是自己织造粗布自己做衣服,吃的粮食也是自己种出来的,也就是盐需要向官府购买。

其实,只要保证百姓有低价盐可买,民生就不会出大问题。

当然,遇到天灾除外,那个需要朝廷减免赋税,甚至拨粮赈济。”

这年代,中国还是小农经济,其实对外的需求并不旺盛。

因为大部分家庭都是农户,他们的粮食都是自产自销。

虽然要经受官府和地主的赋税、地租盘剥,但如果风调雨顺的情况下,日子还是很过得去的。

“天仙配”里最有名那段歌词,“你耕田来我织布”其实反映的就是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活。

小农经济,也称为自然经济,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模式,其特点是自给自足。

在这种模式下,家庭成员分工合作,男性负责耕作,女性则负责纺织。

这种分工体现了小农经济的核心特征,即男耕女织。

小农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规模小,虽然达不到丰衣足食的程度,但能够满足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

这种经济模式在古代中国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近代才逐渐被现代化的工业经济所取代。

不过现在的大明距离工业经济时代还早的很,魏广德自幼就长在崩山堡,周围都是军户,除了编入百户所的人外,其他军户也是过的这样的生活,所以并不陌生。

而且,或许是后世不常见的缘故,所以魏广德对这样的生活其实还蛮有好感的。

他知道这样的家庭最需要的是什么,他们其实主食不缺,衣服也是自己做,虽然粗糙一些不如棉布穿在身上舒服,但确实没有什么购买的需要。

唯一必须花钱买的,也就是盐巴这东西。

不过大明的盐政,也是一言难尽。

别说穷苦百姓,就是他家那样的百户家庭,吃盐其实也挺费钱的。

这也是明清时期为什么大商人多是大盐商的原因,仗着食盐是生活必需品,又是垄断经营的产业,肆意加价剥削百姓。

魏广德早就有心好好整治一下这些人,不过他们的关系更加盘根错节,非常难以应付。

其实,大明只要清理了盐政上的蛀虫,以大明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不遭遇明末那样连年大旱,朝廷因为财政窘迫无力赈灾,其实根本就乱不起来。

可魏广德既然有了收商税的念头,又成功进行尝试,完善经验,真遭遇那样的大灾大难,通过对国内,主要是针对江南征收商税去赈济北方灾民,想来也是能缓解一些的。

何况,大明现在还把触手伸进南洋,到时候在南洋大肆采购粮食救援北方灾区,也就不存在大规模暴乱的可能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