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古代姓丁的历史伟大人物 > 第12章 清初名将阿济格 英勇背后的悲剧命运(第1页)

第12章 清初名将阿济格 英勇背后的悲剧命运(第1页)

一、早年经历

阿济格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七月十五日,这个名字在满语中的含义是“小”,寓意着他初临人世时的稚嫩与微小。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济格成长为一个体格魁梧的青年,“身长丈余,腰腹甚大”,这样的体型在当时颇为罕见。自幼便深受其父努尔哈赤的喜爱,这种宠爱甚至达到了一定程度,以至于当皇太极的元妃钮祜禄氏因为见阿济格不肯下轿而引起不满时,努尔哈赤竟下令将其儿媳休离。

阿济格的军事生涯始于天命六年(1621年),这一年他奉命前往迎接蒙古宰赛的赎身质子,此举显示了努尔哈赤对于这位年轻王子的信任与重视。两年后,在天命八年(1623年),阿济格参与了对复州的一次行动,该行动旨在镇压由刘兴祚暗中策划的一场起事。在这次事件中,阿济格及其军队执行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将复州的男性居民全部屠杀,以此作为对叛乱的回应。

天命十年(1625年),阿济格再次踏上征程,这次他跟随三贝勒莽古尔泰征伐察哈尔部,一直追击到农安塔地区,迫使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逃遁。次年,也就是天命十一年(1626年),阿济格先是与台吉硕托一同讨伐喀尔喀巴林部,接着又随同大贝勒代善讨伐扎鲁特部,在这两场战役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特别是在扎鲁特部的战斗中,阿济格活捉了巴克父子三人及拉什希布岱青、多尔济桑阿尔斋等十四位贝勒,并斩杀了鄂尔寨图贝勒。这些胜利为他赢得了贝勒的封号。

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阿济格是“四小贝勒”之一,与弟弟多尔衮共同被分给了正黄旗,并担任旗主。然而,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皇太极继位,为了削弱阿济格的影响,通过改变旗帜颜色的方式来调整阿济格的地位。皇太极将阿济格所统领的正黄旗改为镶白旗,阿济格随之成为镶白旗的旗主,尽管旗帜的颜色改变了,但阿济格仍然保持着对原属正黄旗的牛录(满洲军事单位)的领导权。

二、屡立战功

阿济格在天聪年间屡立战功,为清朝早期的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天聪元年(1627年)正月,他偕同二贝勒阿敏攻打朝鲜,连克五座城市。五月,他又跟随皇太极讨伐明朝,偕同莽古尔泰守卫塔山的粮运线,成功击败了明朝的两万军队。当军队会师于锦州,逼近宁远时,阿济格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面对明军一千多人的营地,阿济格指挥部队一举将其全歼。在明军总兵满桂出城列阵的情况下,皇太极欲发起进攻,但其他贝勒认为距离城墙太近而劝阻,唯有阿济格坚信可以取得胜利。在皇太极的监督下,阿济格迅速攻击明朝骑兵直至城下,其他贝勒见状,不顾未穿铠甲的情况冲上前去,最终大败明军。

天聪二年(1628年),阿济格因擅自主持其弟多铎的婚礼而被削去固山贝勒(旗主)之职,由多尔衮接替镶白旗主的位置。但这并未阻止他在战场上继续立功。天聪三年(1629年)八月,阿济格偕同贝勒济尔哈朗攻打锦州、宁远等地,焚烧明朝积粮,并俘虏了三千明军。十月,阿济格同贝勒阿巴泰率左翼四旗和蒙古军队夜袭龙井关,攻破水关进入,并在汉儿庄击败明军援军。随后,他们攻克洪山口,进军至遵化,攻击并斩杀明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当明军前来救援时,阿济格与莽古尔泰等追逐明军至壕堑附近,即使战马受伤也未曾退却。在后续的战斗中,阿济格的战马再次受伤而死,但他依然坚持战斗。

天聪四年(1630年),阿济格再次跟随大军伐明。他奉命与德格类、岳托率领两万人由义州逼近广宁,并与大军会师于大凌河。在夜围锦州时,面对明军六千人的偷袭,阿济格严阵以待,待雾散时发动反击,俘获一名明游击和二百多匹马。皇太极为此亲自慰劳阿济格,并授予他围城的策略。当明军增援时,阿济格奋勇迎击,击退明军,斩杀明副将一人。在随后的大凌河之战中,阿济格指挥下的部队截杀明军大半,并向北驱逐明军达四十里。

天聪六年(1632年),阿济格跟随大军讨伐察哈尔部,迫使林丹汗逃亡。随后,皇太极转移军队攻打明朝,命令阿济格统率左翼及蒙古兵攻打大同、宣府,缴获明朝张家口储藏的犒边财物。

天聪七年(1633年)三月,阿济格参与修筑通远堡,并带兵驻守。五月,他与济尔哈朗、杜度一起迎接明降将孔有德,并抵抗明东江总兵黄龙和朝鲜军队。六月,当皇太极询问大臣们应该优先攻打哪里时,阿济格建议先攻打明朝,于是他偕同阿巴泰攻打山海关,但被皇太极指责没有深入进军。阿济格解释说他原本打算让马匹休息并积蓄粮食,但其他贝勒不同意。皇太极则表示,如果阿济格坚持不走,其他贝勒不会抛下他独自离去。

天聪八年(1634年),阿济格继续跟随大军讨伐明朝,与多尔衮、多铎一起入龙门口,攻克保安州、灵丘,继续为清朝的扩张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晋封郡王

崇德元年(1636年),阿济格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他被晋封为多罗武英郡王。这一年,他偕同饶余贝勒阿巴泰及扬古利讨伐明朝。从雕鹗堡进入长安岭,逼近延庆,然后越过保定到达安州,阿济格率领的军队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昌平、定兴、安肃、宝坻、东安、雄县、顺义、容城、文安等多个县城。在五十六次战斗中,阿济格均取得了胜利,俘获了明总兵曹丕昌等人,以及人口和牲畜共计十七万九千八百余。此外,他还派遣都统谭泰等人设下伏兵,斩杀了明朝遵化三屯营的守将,并缴获了一百四十余匹马。这些战果让皇太极十分满意,特地下旨赐给阿济格一副鞍马。当阿济格率军返回时,皇太极亲自前往盛京地载门外十里迎接,见到阿济格疲惫不堪的模样,不禁为之落泪,并亲自倒酒慰劳他。同年十二月,皇太极亲自攻打朝鲜时,命阿济格留守牛庄。

崇德二年(1637年),硕托攻打明军驻地朝鲜皮岛未能成功,阿济格奉命率军千余前往支援。在夜间,阿济格派遣都统萨穆什哈督护军兵前进,又遣都统阿山、叶臣率领精锐乘小舟疾攻西北角,兵部承政车尔格统领八旗骁骑及汉军、朝鲜兵乘巨舰逼近皮岛,都统石廷柱、户部承政马福塔从北隅督战。最终攻克了皮岛,斩杀了东江总兵沈世魁,俘获人口三千四百余人,获得了大船七十艘、大炮十门。皇太极派遣使者对他进行了褒奖和慰劳。

崇德四年(1639年),阿济格随大军讨伐明朝,他扬言要用红衣大炮攻击各台,使得守卫的明军非常害怕。结果,四里屯、张刚屯、宝林寺、旺民屯、于家屯、成化峪、道尔彰诸台都被攻下。随后,阿济格率军回守塔山、连山,俘获了明军人马一千多人。之后,他携同阿巴泰攻打锦州、宁远。

从崇德五年(1640年)九月起,阿济格偕同济尔哈朗围攻锦州。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效力明军的蒙古台吉吴巴什等商议举锦州外城投降,祖大寿察觉后,准备捕杀蒙古兵。阿济格在夜间登上土墙助战,明军大败,投降的蒙古兵被迁移到义州。因屡次击败明军,朝廷赏赐给阿济格银四千两。同年六月,明军数万自山海关救援锦州,立营松山西北。济尔哈朗率右翼清军出战失利,乳峰山两营被明军攻陷,局势危急。阿济格派左翼骑兵登山掩杀,力挽败局。皇太极闻讯后,以阿济格“劳绩可嘉”,特命赏银四千两。同年八月,明军主帅洪承畴率兵十三万来解锦州之围,阿济格随皇太极出征松锦前线,与明军决战。清军立营于松山、杏山之间,切断明军退路。八月二十日,两军激战于松山城外,部分明军突围南撤。阿济格率骑兵追击,攻克了明军屯粮的海仓笔架山,使明军陷入了绝境。洪承畴被迫放弃救援锦州的计划,率部突围。皇太极命阿济格、多尔衮分率两翼骑兵前往塔山堵截,明军大败。

然而,在这段时间里,阿济格曾抱怨劳苦,在所属部下换班返回盛京时,他当众声称:“我怎得逃回,与尔同行?”又在宸妃海兰珠丧事期间唱歌跳舞,因此得罪了皇太极。

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阿济格围攻杏山,又攻打宁远。吴三桂率四千人驻守塔山、高桥,不战而退,阿济格大败吴三桂。松锦之战结束后论功行赏时,阿济格没有获得他认为应有的封赏,对此十分不满。因此,在皇太极在笃恭殿举行的庆功宴上,他没等到颁赏就离开了。同年十月,诸王大臣追究阿济格过往的种种罪行,指责他“不以国事为心,有抗上之意”,要求褫夺王爵、查抄家产并予以拘禁。皇太极最终只罚了他一万两银子。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极去世,诸王争位,最终妥协的结果是立六岁的福临为帝,即顺治帝。阿济格虽然没有像其弟多尔衮那样参与争位,但对“立幼”十分不满,借口病重,不参加皇太极的葬礼。在多尔衮的劝告下,他才勉强参加了敛之会。同年九月下旬,阿济格随济尔哈朗攻打宁远等关外四城。九月二十四日,他们攻克了中后所,九月二十九日抵达前屯卫,于十月初一日攻克该城。多尔衮摄政后,与多铎交换了旗帜,阿济格也被转入多铎旗下的镶白旗。

四、征战中原

顺治元年(1644年),随着山海关之战的胜利,清军正式进入中原,阿济格跟从摄政王多尔衮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的大顺军。同年十月,顺治帝在北京登基,封阿济格为和硕英亲王,序称“八王”。随后,他被任命为靖远大将军,率领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等满、蒙、汉军共约3万余人,从山西进入陕西,追击李自成。

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阿济格在陕西境内取得了连续八次的胜利,攻克了四座城池,并迫使三十八座城池投降。李自成亲自率领大军十三万和湖广四府所属各州县原设守军七万,声言欲取南京,水陆并进。阿济格率水陆两军紧随其后,追击于邓州、承天府、德安府、武昌、富池口、桑家口、九江等处,十三战皆大捷。在追击过程中,阿济格对投降者采取安抚政策,对抵抗者则加以诛杀,穷追至李自成的老营,连续攻破,李自成仅带着二十名步兵逃脱,最终窜入九宫山。阿济格俘获了赵侯左光先、军师宋献策等,并斩杀了李自成的两位叔父及汝侯刘宗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明宁南侯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逮捕了总督袁继咸、守道李犹龙、巡抚黄澍,率12名总兵、十万马步兵及十万艘船只投降。清军相继占领了河南、湖广、江西、江南的63座城池。清廷得知后,派遣使者携带诏书慰问阿济格,并命令他班师回朝。但在诏书尚未到达之前,阿济格就已经提前班师,于八月四日回到京城。多尔衮开始清算阿济格的过错,包括未经诏令班师、谎报李自成死亡、在午门张盖坐、胁迫宣府巡抚李鉴释放被逮捕问罪的赤城道朱寿鍪、擅自取用鄂尔多斯和土默特的马匹以及称顺治帝为“孺子”等。阿济格因此被贬为英郡王,但不久之后又恢复了亲王的爵位。

顺治五年(1648年)七月,阿济格被封为平西将军,出兵镇压天津、山东曹县一带的抗清队伍。十一月,喀尔喀二楚呼尔行猎接近边界,阿济格奉命出驻大同。十二月,大同总兵姜镶得知清军即将到达,产生了疑虑,于是倒戈反清,总督耿焞逃往阳和,附近十二座城池响应姜镶起兵反叛。阿济格闻变,星夜驰往大同围困该城,顺治帝任命阿济格为平西大将军,率都统巴颜等会征姜镶。

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姜镶的部将刘迁进犯代州,占据了外城,章京爱松古、游击高得胜以及蒙古兵都被困。阿济格派遣博洛前去救援,最终解围。三月,阿济格得知两位福晋去世的消息,多尔衮劝他回京处理丧事,但阿济格谢绝说:“我不图富贵,只希望能在史册上留下我的功绩。摄政王为了国家大事忙碌不已,我怎能因为妻子之死而耽误国事?”四月,阿济格收复了左卫。六月,阿济格致信多尔衮,要求封为叔王,并指出辅政豫亲王的儿子功小不当优异,郑亲王乃叔父之子,不应称叔王。多尔衮以此为由数落阿济格妄图越分及私除职官等罪行,众人提议削去其爵位,但多尔衮以阿济格恃亲冒请为由免去了处罚,只是命令他不要参与部务及接触汉官。八月,阿济格再次同贝子巩阿岱统兵征讨大同。八月二十八日,姜镶的部将杨振威杀了姜镶及其兄姜琳、弟姜有光,归顺清军。次日,阿济格率军进入大同城内,拆毁了大同城墙,并制造了大同之屠后还师。

五、失败赐死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英王阿济格利用摄政王多尔衮突然病逝的机会,试图谋乱夺政。多尔衮去世后,阿济格看到了权力真空的机会,认为这是夺取最高权力的最佳时机。然而,他的计划并未得到足够的支持,最终以失败告终。

多尔衮的去世发生在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这一消息很快传遍了京城内外。阿济格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利用朝廷内部的混乱夺取大权。他开始秘密地策划一场政变,试图取代多尔衮成为新的摄政王。然而,阿济格的计划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响应和支持,尤其是在多尔衮去世后,朝廷内部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变化,许多大臣和王公贵族并不愿意看到阿济格掌握大权。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议政王大臣会议对阿济格的罪行进行了审议。阿济格的野心和行为被认为是极其危险的,可能会威胁到顺治帝的安全和清朝的稳定。因此,会议决定将阿济格幽禁,并剥夺了他儿子劳亲的王爵,将其降为贝子。

在幽禁期间,阿济格的行为并未有所收敛,反而更加狂暴无礼。他在监房内私藏大刀,暗中挖掘地道,并扬言要放火烧毁监房。这些行为进一步加剧了他对朝廷的威胁,也表明他对现状的极度不满和反抗心理。

顺治八年(1651年)十月十六日(11月28日),诸王认为阿济格的行为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担心他会给未来带来更大的隐患。因此,他们建议立即处死阿济格,以免后患无穷。顺治帝听取了诸王的意见,下令让阿济格自尽,并将其从宗籍中除名,同时他的儿子劳亲也被赐死。

阿济格的结局是清朝早期政治斗争的一个典型例子,它展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以及对稳定和秩序的维护是多么重要。阿济格的失败也警示了其他王公贵族,试图挑战皇权和摄政权威将会面临的后果。

直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帝下令为阿济格平反,重新修建了他的墓园。这一举措体现了乾隆帝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估和宽容态度,同时也是对阿济格在清朝建立过程中所做出贡献的一种认可。

六、结语

阿济格的一生是那个时代许多满洲贵族将领命运的缩影。他们凭借着非凡的军事才能为清朝的兴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往往由于性格或政治原因未能善终。阿济格的故事提醒我们,在历史长河中,个人的性格和选择同样重要,它们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命运,也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发展轨迹。

喜欢古代历史着名人物请大家收藏:(www。cwzww。com)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