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古代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 > 第233章 李自成 明末枭雄的辉煌与陨落(第1页)

第233章 李自成 明末枭雄的辉煌与陨落(第1页)

一、家世背景

李自成出生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即公历9月22日,他的家族世代居住在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继迁寨。根据《米脂县志》的记载,米脂地区的李姓分为两支,一支属于太安里二甲,另一支则来自山西永和石楼县。李自成的家庭属于太安里二甲的分支,这一支李姓是在明代之前从甘肃太安里迁徙来的。而李家站这个地方,则是党项拓跋平夏部从甘肃东迁后居住的地区,这表明李自成的祖先可能与这一少数民族有着某种渊源。

据费密所着的《荒书》记载,李自成出生之时,他的父亲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个身穿黄色衣服的人进入了他们的土窑。基于这个梦境,李自成被赋予了小名“黄娃子”(或作“黄来儿”)。这个名字似乎预示着他将来会与众不同,甚至带有一些神秘色彩。在民间传说中,这样的梦境往往被视为吉祥的征兆,预示着此人未来将会有所作为。

李自成的本名是鸿基,小字为硙生。他从小便表现出了对武艺的浓厚兴趣,尤其喜欢练习枪术、马术和棍棒。这种性格特点或许也受到了其家庭背景的影响。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掌握一定的武艺对于生存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农民阶层中更是如此。李自成的家庭条件并不宽裕,因此他自幼就不得不面对生活的艰辛,这也促使他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

二、杀官起义

李自成的起义之路始于一系列个人和社会的困境。明朝天启年间,陕北地区遭受连续多年的自然灾害,粮食短缺,但官府的赋税并未减轻。李自成的家庭因此陷入了极度贫困之中。他年少时曾在寺庙当过小和尚,名为黄来僧,也曾为本地的地主艾姓人家放牧羊群。十几岁时,母亲去世,随后父亲也不幸离世,使得他孤苦无依。

到了二十一岁,李自成在银川驿站找到了一份工作,成为一名驿卒。然而,由于无法偿还豪绅文举人的债务,他遭到了严厉的惩罚。在穷苦的朋友们的帮助下,李自成杀死了文举人,并与侄儿李过逃亡至甘肃,加入了边军。当时的边军士兵生活十分困苦,军饷不足,军官们还经常贪污和克扣军饷,导致士兵们经常处于饥饿和寒冷之中。

崇祯元年(1628年),明思宗朱由检对驿站制度进行了改革,精简了许多驿站。李自成因为丢失了一份公文而被裁撤,失业后回到家中,又背上了债务。同年冬天,因无力偿还举人艾诏的欠款,他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下令将李自成戴上枷锁游街示众,并准备将其处死。在亲友的帮助下,李自成才得以逃脱,并在年底杀死了债主艾诏。之后,他又因妻子韩金儿与村人盖虎私通而杀害了妻子。背负两条人命的李自成意识到,如果留在当地,必将面临官府的严惩,于是与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逃往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投军。

在甘州,李自成很快被提拔为把总。同年冬天,后金军队大举南下,威胁到京城的安全。为了保卫北京,朝廷紧急调动各地军队前往京城增援。李自成所在的甘肃边军也被派遣前往。在行军途中,经过金县(今甘肃榆中)时,士兵们要求发放军饷,但参将王国却拒绝发放。这种情况下,士兵们的不满情绪迅速升级,最终爆发了兵变,参将王国和当地的县令被杀,李自成也参与了这次兵变。

三、征战四方

李自成的征战历程始于崇祯二年(1629年),他加入了王左挂的农民军,并随着这支队伍辗转于汉中等地。然而,随着后金军队第一次入侵中原,北京陷入紧张局势,大将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处死。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左挂被明廷招降,李自成随之转投张存孟(不沾泥)麾下,担任队长职务。

崇祯四年(1631年),张存孟在陕北的战斗中失利并向明朝投降。同年十月,洪承畴被任命为三边总督。在这种形势下,李自成率领残部东渡黄河,于崇祯六年(1633年)投奔了他的舅父高迎祥,成为“闯将”。此时,高迎祥已经自称“闯王”,李自成的到来加强了这支农民军的力量。

同年,曹文诏率领关宁军在山西击败了农民军,迫使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撤退到河南,他们在那里被曹文诏、左良玉等多路明军包围。

然而,崇祯七年(1634年),后金军队再次入侵,曹文诏被调往大同抵抗后金军,被包围的农民军趁机从王朴处突围。同年六月,新任五省总督陈奇瑜带领军队向西进军,与陕西、郧阳、湖广、河南四巡抚会合,共同围剿汉南地区的农民军。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等部农民军误入兴安(今陕西省安康市)的车箱峡(今陕西省平利县老县镇),峡谷地势险要,四面环山,只有一条狭窄的栈道可供进出,被明军截断出路。

在这样的绝境中,李自成采纳了顾君恩的建议,决定贿赂陈奇瑜的亲信,向明军诈降。陈奇瑜同意释放李自成等人,并派出五十多名安抚官将农民军遣送回乡。然而,一出峡谷,李自成立刻杀了安抚官,重新起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愈剿愈盛

崇祯八年(1635年),随着洪承畴被任命为五省总督,开始了对农民军的大规模围剿。农民军被迫退到河南洛阳一带。这一年,高迎祥、张献忠、老回回、罗汝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营的起义军首领在河南荥阳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史称“荥阳大会”。在这次会议上,李自成提出了“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战略方针,旨在分散明军的力量,从而为农民军创造有利的作战环境。

会后,李自成与高迎祥、张献忠等人率部攻打南直隶凤阳,破坏了明皇室的祖坟,并焚烧了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杀死了六十多名宦官和中都守将朱国相。然而,在争夺凤阳皇宫俘虏的小太监和鼓吹乐器的问题上,李自成与张献忠之间产生了矛盾,两人因此结怨。随后,李自成选择分兵西行,前往甘肃。

崇祯九年(1636年),高迎祥在与新任五省总督卢象升的战斗中兵败,在黑水峪(今陕西省周至县黑河口)被陕西巡抚孙传庭所杀。高迎祥的残部转而投奔了李自成,李自成因此被推举为新的“闯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李自成继续领导农民军在四川、甘肃、陕西一带征战。

崇祯十年(1637年),杨嗣昌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策略,通过限制农民军的流动性,逐一击破农民军的各个部分。这一策略在实施的两年内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张献忠在兵败后投降了明朝,而李自成也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和孙传庭的伏击,损失惨重,仅带着刘宗敏等17人逃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躲避。

崇祯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军再次入侵中原,从青口山(今河北迁安市东北)和墙子岭(今北京密云东北)两路突破长城防线,发动了第四次入关作战。杨嗣昌为了贯彻其“安内方可攘外”的战略,主张与清朝议和,但这一提议遭到了宣大总督卢象升等人的强烈反对。由于崇祯皇帝在和战问题上的犹豫不决,卢象升在河北巨鹿战死。清军撤退后,孙传庭、洪承畴等人被调往辽东以防备清军的再次入侵,这给了李自成在山中喘息的机会。冬季,李自成驻扎在富水关南的生龙寨,并在此期间娶妻生子。

五、鏖战中原

崇祯十二年(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位于今湖北省襄樊市)再次反叛明廷,而李自成也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开始了一场新的征程。崇祯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率军进入河南。在这个过程中,他收留了许多饥民,并开仓赈济饥民。李自成的行为吸引了大量流离失所的民众前来加入,人们纷纷响应,形成了“一呼百万”的壮观景象。李自成军队的发展势头迅猛,人数迅速增长到数万人,并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即民歌中流传的“迎闯王,不纳粮”。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二十日,李自成攻克了洛阳,杀死了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并举办了一场名为“福禄宴”的盛宴,将福王的肉与鹿肉一同烹煮,与将士们分享。此外,他还没收了福王府中的大量财富和粮食,发布了告示以赈济饥民。随后,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李自成三次围攻河南省城开封,但均未成功。最后一次围攻发生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最终黄河决堤,洪水淹没了开封城。

在这一时期,李自成的军队还杀死了陕西总督傅宗龙和汪乔年。同年十月,在河南郏县,李自成击败了明军陕西巡抚孙传庭。

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攻下了承天,并被推举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三月,他改襄阳为襄京,并自称“新顺王”。李自成在襄京实行了一系列安抚民众的措施,包括提供耕牛和种子给流亡的农民,赈济贫困人群,鼓励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与此同时,他杀死了与自己合作的农民领袖罗汝才和革左五营的贺一龙,以及叛将袁时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