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著名的古代历史人物 > 第211章 孙承宗 山海关防线的传奇(第2页)

第211章 孙承宗 山海关防线的传奇(第2页)

直到天启七年(1627年),熹宗去世,崇祯帝即位,魏忠贤倒台,孙承宗才看到了复出的希望。然而,由于之前的柳河之役以及王在晋等人的持续攻击,孙承宗的复出之路并不平坦。直至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的介入,澄清了柳河之役的真相,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孙承宗的压力。

五、临危受命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领后金军队大举侵入明朝境内,局势危急。面对国家的紧急状态,崇祯帝在阁臣的建议下,于十一月初七日下令孙承宗速入京师,委以重任。孙承宗接到诏令后,迅速响应,十一月初九日接旨,次日便踏上征程,展现了一位老将的决断与担当。

崇祯帝在平台召见孙承宗,表达了对他的高度依赖与信任,询问其应对之策。孙承宗基于对战场局势的了解,提出了详尽的战略布局,建议以袁崇焕守蓟州,尤世威守密云,满桂守顺义,侯世禄守三河,形成稳固的防御体系,互为犄角,紧密配合,以确保京师安全。此外,他还对选将、粮饷、火器、兵丁等具体事项提出了建议。崇祯帝采纳了孙承宗的意见,并授予他广泛的权力,包括调动军队、惩治违令者等,显示了对孙承宗能力的高度认可。

孙承宗不负众望,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军事部署中。当皇太极对北京发动攻击时,孙承宗迅速调兵遣将,派遣游击尤岱率三千骑兵驰援京城,又调动其他部队协同作战。同时,他联络各地将领,协调兵力,确保通州一带的稳定,并及时应对后金军可能的动向,有效地遏制了敌军的攻势。

在袁崇焕被捕后,祖大寿等关宁军士兵出现动摇,孙承宗主动写信劝慰祖大寿,鼓励其率军收复失地,以功赎罪。孙承宗亲自前往山海关安抚士兵,成功稳定了军心,使祖大寿等人重新归顺,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和军事才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崇祯三年(1630年),孙承宗着手收复被后金占据的遵化、永平、迁安、滦州四城。他首先收复了建昌营,随后在一系列战斗中取得了胜利,逐步驱逐了后金军队。在孙承宗的精心部署下,明军不仅收复了失地,还成功伏击了后金军,迫使阿敏率部逃窜。孙承宗随即下令追击,最终取得了遵永大捷,彻底清除了关内的后金威胁。

六、引咎辞官

崇祯四年(1631年),孙承宗继续肩负着关宁锦防线的重任,然而与辽东巡抚丘禾嘉的矛盾日益加剧。丘禾嘉主张乘胜追击,而孙承宗则主张稳扎稳打,先恢复右屯,再逐步推进。双方在策略上的分歧导致了一系列军事行动的延误与不协调。

孙承宗曾试图通过上疏和请示朝廷来调和与丘禾嘉的矛盾,但朝廷的态度模棱两可,未能有效解决二人间的分歧。随着矛盾升级,孙承宗意识到与丘禾嘉的不和可能重蹈熊廷弼与王化贞覆辙,导致军事失利,因此他连续上疏,请求辞去职务,让丘禾嘉独自承担辽事,以避免军政上的混乱。

在孙承宗的努力下,大凌河城的修筑计划得到了批准,然而朝廷的决策反复无常,导致工程进展缓慢。当皇太极亲自率军围困大凌河时,城中仅有不足两万的守军,且战斗力不强。孙承宗迅速做出反应,一方面调兵遣将,另一方面试图通过奇策解围。然而,丘禾嘉的犹豫与分歧导致救援行动迟滞,最终大凌河城陷落,孙承宗派去救援的宋伟、吴襄部也在长山遭遇惨败。

大凌河之困不仅造成了军事上的重大损失,也引发了朝野对孙承宗的广泛指责。孙承宗深知责任重大,主动上疏请罪,请求给予处罚。尽管崇祯帝并未严厉责备,但孙承宗接连上疏,恳求辞官还乡,表明了他对自己在此次事件中责任的深刻认识。

最终,崇祯帝于十一月二十三日准许孙承宗回家养病,孙承宗在离任前仍不忘国事,多次上疏陈述对蓟辽防务的看法。孙承宗的离去,不仅是个人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也反映了明末政坛的复杂与动荡,以及军事决策中的人际关系与策略考量对国家命运的影响。

孙承宗的辞官,标志着他从军事前线的退隐,但他的影响力并未就此消散。在随后的岁月里,孙承宗仍以一名退休官员的身份,关注着国家大事,直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在清军南下之际,他率家人守城,以身殉国,展现了其一生的忠诚与担当。

七、满门壮烈

孙承宗在晚年赋闲期间,虽远离了政治中心,但仍心系国家,密切关注时局变化。他整理生前文书,留下对国事的忧虑与思考,尤其是在后金(大清)的威胁与国内“流寇”问题上,他主张以强硬手段应对,体现了其一贯的坚定立场。

崇祯九年(1636年),大清改国号,再度入侵明朝,京畿再次遭受蹂躏。孙承宗领导高阳军民,凭借城墙抵御清军,成功使清军游骑望而却步,未攻城而去。然而,定兴城不幸沦陷,孙承宗的挚友鹿善继殉国,孙承宗悲痛之余,创作了大量悼念诗篇,表达了对战友的深切怀念。

两年后的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再次大举入塞,是为戊寅之变。十一月初九日,清军围攻高阳城,知县雷觉民仓皇逃走,孙承宗挺身而出,带领家人与高阳军民共同抵抗。激战一天后,炮石耗尽,清军攻破城墙。孙承宗在城墙上指挥至最后一刻,最终被俘。他面对清军将领的劝降,毫不畏惧,坚决拒绝,彰显了不屈不挠的气节。孙承宗在与清军将领的对话中,言辞犀利,展现了其坚定的爱国情怀与对大明王朝的忠诚。

孙承宗一家在此次战役中几乎满门尽忠,除了少数侥幸逃生的后裔,包括孙承宗本人在内的五子、六孙、八侄孙及三十余名家属,均英勇殉国。孙承宗在被俘后,选择从容自缢,以身殉国,展现了其崇高的民族气节。

孙承宗的牺牲引起了崇祯帝的关注,虽有阁臣阻挠,未能立即给予厚恤,但最终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赠孙承宗为太傅,并让其子入朝为官。同年,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赠孙承宗谥号“文忠”,并追赠太师。清乾隆年间,孙承宗被追谥“忠定”。

孙承宗的形象被描述为铁面剑眉,声音洪亮,性格方正刚直,见识通达,善于决断,具有深远的洞察力。他为人庄重,行事严谨,善于辨别人才,洞察人心,深受人们敬仰。孙承宗的文章雄健深厚,风格独特,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修养与人格魅力。他一生致力于正直治国,清除腐败,倡导忠诚与正义,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尊敬。

结语

孙承宗一生,见证了晚明社会的动荡与变迁。他所构建的山海关防线,不仅在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里,有效地抵御了后金的侵扰,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孙承宗的故事,是关于忠诚、勇气与牺牲的故事,他的精神,如同那道曾经坚不可摧的山海关防线,永远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喜欢古代历史着名人物请大家收藏:(www。cwzww。com)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