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穿越大秦当长子 > 第118章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第2页)

第118章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第2页)

华夏民族的神灵观,自古以来就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相比较国家承认的五岳四渎,他们更愿意相信,祭祀自家旁边的小山小河,因为它们关系到自已的生计性命。

别看国家推了那么多年的破除封建迷信的运动,可往家里看看,有几个家中没有福、禄、寿或者其他神祇神位的。

而且,这种事情,越是身居高位,家境富裕之人越是信的厉害。

科学这种东西,也就放在物质,科技、生产力上有用。

其他的还得看神学。

除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这些硬性的手段外,秦安原本是准备在剿灭六国叛逆之后,于各县乡建立小学,通过文化的软传播,潜移默化的以收六国民心,促进民族大融合。

但李牧祠的事情,让他意识到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历史上,不要说汉人,即使是汉人的前身‘诸夏’也是在长久的抵御蛮夷,以及内部交战的过程中慢慢融合而成的。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鲁成公去朝见晋景公,遭到了无礼对待,气不过,打算投靠楚国;但他的臣子季文子劝诫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然这个族并非民族,而是氏族。

楚是颛顼、祝融之后,长期僻处南方,不止中原诸国将楚国排斥在外,楚人也常以蛮夷自居。

楚国好几个君主,就常大大方方地说“我蛮夷也”。

甚至连秦国,也因为长期跟楚联盟,数次被晋国“开除”出诸夏,不与会盟。

更早的齐恒公称霸时期,南夷与北狄交,若非管仲扛起“尊王攘夷”的大旗,恐怕五胡乱华的惨剧在这个时候就要发生了。

后来,孔子也曾针“尊王攘夷”一事评价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总之,从氏族到民族,促使“诸夏”形成的重要因素,一是南夷与北狄交的逼迫,使得中原农耕定居者不得不联合起来。

只有战争,才能让民众意识到‘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区别,才能视身边的冠带之民为族类。

二是各国之间的频繁交流,比如姻亲。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诸国之间进一步的频繁交流,诸夏的圈子开始扩大,不再是狭隘的姬姜诸侯,而是扩散到了整个九州。

这个时期,七国之间虽有差异,但七国均都是农耕民族,有着共同的饮食,衣容,风俗等习惯,区别于生活、语言大异的戎狄。

而这次讨伐匈奴,便是一个凝聚燕赵黔首之心,让他们意识到彼乃蛮夷,诸夏一体的机会。

“陛下。”

秦安继续道:“不止要在边郡设立‘靖边祠’,祭祀管仲,由余、司马错,秦开,李牧等为抵御戎狄侵辱,开疆拓土做出突出贡献的诸夏英杰。”

“臣还建议,在各郡县的‘靖边祠’旁再设一‘忠士墓园’,至于中原各郡县,只设‘忠士墓园’即可。”

“凡是在以后的战事中战死的士卒,均可安葬在‘忠士墓园’中,以供后人祭奠,其家人也由朝廷供养。”

“无论是‘靖边祠’还是‘忠士墓园’,各郡县长吏都要以身作则,四时祭祀,并向当地黔首宣扬‘华夏’‘诸夏’‘冠带之民同为一族’的概念。”

“还有学室中的学子,每年的寒食节,学堂夫子也要组织学子去祭奠。”

“以军功爵制赏其人,以忠士墓园葬其身,养其家人,降低赋税、徭役,再以学堂授其子文。”

“如此,收六国之心,指日可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