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次明明跟官府交了30个砚台的银子钱,可到领砚台时,就给了23个。”吴老板伤心地说,“每一个端州砚台,都是价值连城,一下子少给七个,放在谁头上,谁也心疼。”
“官府没有解释这是为什么吗?”包兴问。
“我曾找人打问其中的缘由,根本就没有人搭理。如果谁问得急了,官府立马就查封你的商铺!”吴老板气愤地说。
“混蛋!”把公孙策气得也爆粗口了,“这就是典型的欺行霸市、鱼肉乡里!”
包兴把吴老板的谈话都记录在案,吴老板又找了几个其他的砚石经销户,他们的说辞都一样,并且都在谈话记录上签字画押。
出了端州最大的砚台商铺——翰林宝砚,公孙策一行人正在大街上走着,突然看见两户相邻的人家正在吵架。
公孙策、包兴急忙走向前去,发现这两家是因为一棵大树闹起的纠纷,而且都动了手,各家都有挨打受伤的人。
现在他们是因为医药费在争吵,这一家跟那一家要1两纹银,那一家跟这一家要2两纹银。各家说各家的道理,街坊邻居纷纷前来相劝,但没有结果。
包兴问其中一个街坊邻居:“既然他们争吵不清楚,为什么不去州衙大堂击鼓告状,让官府判决呢?”
“唉,一看就知道你是一个外乡人,”这个街坊邻居叹了一口气说道,“州衙大堂设有鸣冤大鼓不假,但凡是击鼓申冤告状的,都得先交10两纹银的天价诉讼费,州衙才会受理。。”
“对对对。”闻听有人询问此事,许多街坊邻居都走过来搭腔,“他们争吵,虽然吵很厉害,但争吵的分歧也不过是1两、2两的纹银。他们宁可不要医疗费,也不肯掏10两纹银的天价诉讼费去告状。”
“这鸣冤鼓岂不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吗?”包兴听了大为震惊,“这比定远县的门禁差官索要跑腿规矩费还厉害呢。”
公孙策点点头:“有过之而无不及!似这等官场毒瘤,如果不得以根除,端州的老百姓又是有冤无处申,有状无处告了。”
包兴把街坊邻居的谈话都记录在案,这些街坊邻居也都在谈话记录上签字画押。
端州州衙的起居室里,包拯正在查阅近几年州衙的文案卷宗,忽然端州通判董华双手端着一个托盘进来了。
“通判董华见过包大人。”通判董华轻轻地说。
“董大人,快快免礼。”包拯看到后,急忙站起迎接通判董华。
只见董华把托盘放在书桌上,摊开黄绸缎包装,露出了一块端州极品砚台。
“包大人,这是端州极品砚台,您看看怎么样?”董华毕恭毕敬地说。
包拯仔细端详这块端州极品砚台,发现它石质尊贵、做工精细,不愧是砚中珍品、价值连城。
包拯看后,情不自禁地说:“好砚、好砚,真是上等好砚啊!”
“既然包大人喜欢,”董华诡异地说,“咱们州衙存有20块这样的砚台,一会儿我让衙役给您送来,以供您酌情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