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读史记哪本书最好 > 第58章 汲郑列传(第1页)

第58章 汲郑列传(第1页)

汲黯啊,这位哥们儿,字长孺,濮阳人,家里祖上可是给古代那个卫君捧过场的。到了他这儿,已经是第七代了,代代都是高官厚禄的卿大夫。他靠着他老爸的关系,在孝景帝时期混了个太子洗马的职位,因为人比较直爽,大家都有点怕他。孝景帝一驾崩,太子即位,他就被提拔为谒者。有段时间啊,东越那边儿打得不可开交,皇上就派汲黯去瞅瞅啥情况。结果这哥们儿半路就折回吴地了,回来报告说:“哎呀,东越那边人打架,就跟咱们这儿过年放鞭炮一样,不值得麻烦您老人家。”又有一次河内失火,烧了一大片,皇上又派他去。他回来又说:“就是几户人家失火,烧连营了而已,不值一提。不过我路过河南的时候,看到那边儿因为水旱灾害,老百姓穷得都吃不起饭了,有的还父子相食呢。我瞅着不对劲,就自作主张,开了河南的粮仓救济灾民。这事儿我先斩后奏了,您老人家看着办吧。”皇上一听,觉得这哥们儿挺靠谱的,就提拔他做了荥阳令。不过汲黯觉得这官儿太小,没意思,就称病辞职回老家种田去了。皇上听说这事儿,又把他召回来,任命为中大夫。但他因为总是直言不讳,惹皇上不开心,就被调去当东海太守了。这汲黯啊,学的是黄老之道,治理地方讲究个清静无为。他挑了几个靠谱的下属,让他们去干活儿,自己就在家里躺着养病。结果你猜怎么着?一年之后,东海那边儿治理得井井有条,大家都夸他。皇上听说这事儿,又把他召回京城,任命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他这人呢,治理国家就讲究个“无为而治”,大事儿他管,小事儿他就懒得理。不过汲黯这人性子直,说话冲,不懂得拐弯抹角。合得来的他就对人家好,合不来的他就看都不想看。所以那些士人也不太愿意跟他混。但他这人好学、讲义气、有原则,喜欢直言进谏,经常让皇上下不了台。他特别佩服傅柏、袁盎这俩人,跟灌夫、郑当时、宗正刘弃关系也不错。不过呢,他因为总是直言不讳,也得罪了不少人,所以也没能在高位上待太久。那时候啊,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蚡是丞相,那些中二千石的官员去拜见他,他都不给好脸色。但汲黯这哥们儿见到田蚡,从来都不拜,就点个头算打招呼了。皇上那时候正招揽文学儒者,说了一大堆理想啥的,汲黯就直接怼回去:“您老人家心里想着享乐,表面上又装仁义,这样能跟唐尧虞舜比吗?”皇上一听,脸就拉下来了,气得不行,直接散朝了。那些公卿大臣都替汲黯捏把汗。皇上回到后宫,跟身边的人说:“汲黯这哥们儿,真是太直了啊!”有些大臣就劝汲黯收敛点,他却说:“皇上设立公卿这些大臣,难道是为了让他们阿谀奉承、陷皇上于不义吗?我现在这个位置,就算爱惜自己,也不能让朝廷丢脸啊!”汲黯这哥们儿啊,身体不太好,病假一请就是三个月,皇上都给他批了好几次假了,可这病就是不见好。最后一次病假,庄助帮他去请假,皇上就问:“汲黯这人怎么样啊?”庄助想了想,说:“要是让汲黯去任职当官,他确实没啥过人之处。但要是让他辅佐少主,守护国家,那可就厉害了,叫他来他不来,赶他走他也不走,就算是古代的大力士孟贲、夏育也拉不走他。”皇上点点头:“你说得对,古代那种能安邦定国的忠臣,就像汲黯这样的。”大将军卫青在皇上面前侍奉,皇上有时候连上厕所都带着他。丞相公孙弘来见皇上,皇上有时候连帽子都不戴。但要是汲黯来见,皇上不戴帽子就不见他。有一次皇上坐在武帐里,汲黯前来奏事,皇上没戴帽子,一看见汲黯,赶紧躲到帐后,让人传话批准他的奏请。这待遇,可见皇上对汲黯是多么敬重啊!张汤那时候刚当上廷尉,负责修改法律。汲黯就在皇上面前多次质问张汤:“你身为正卿,既不能弘扬先帝的功业,又不能抑制天下的邪恶,既不能安定国家,又不能让百姓富裕,也不能让监狱里空无一人。你除了推行严刑峻法,还有什么作为?你这样随意更改高祖皇帝的法律,小心断子绝孙啊!”每次和张汤辩论,张汤总是咬文嚼字,吹毛求疵,但汲黯就是直来直去,毫不让步。有一次气得大骂:“天下人都说刀笔吏不能当公卿,果然没错!要是张汤这种人当了官,天下人都要吓得双脚并拢站着,斜着眼睛看他了!”那时候汉朝正在征讨匈奴,招抚四夷。汲黯却主张少事生非,经常趁皇上空闲的时候,劝皇上跟匈奴和亲,不要轻易动兵。皇上那时候正推崇儒学,尊重公孙弘。但随着事务越来越多,官吏百姓也开始玩起花样来了。皇上就加强法制建设,让张汤等人来处理案件。但汲黯却经常批评儒学,当面指责公孙弘等人只会阿谀奉承,玩弄智谋来取悦皇上;而刀笔吏则只会玩弄法律条文,陷害无辜,让人无法申诉。皇上虽然越来越器重公孙弘、张汤等人,但公孙弘、张汤心里却恨透了汲黯,连皇上也开始讨厌他了,想找个机会杀了他。公孙弘当上丞相后,就对皇上说:“右内史的地盘上有很多贵人宗室,很难治理,不是德高望重的大臣不能胜任。请皇上把汲黯调去当右内史吧。”汲黯当了几年右内史,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但皇上对他的厌恶却越来越深。,!大将军卫青的地位越来越尊崇,连姐姐都当上了皇后,可汲黯呢,还是跟以前一样,跟他平起平坐。有人就劝汲黯说:“现在皇上都让群臣向大将军行礼了,大将军这么尊贵,你总得表示一下吧?”汲黯一听,嘿嘿一笑,说:“大将军这么牛,都有向我行礼的客人了,我反倒要向他行礼?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大将军听了这话,反而更觉得汲黯有骨气,常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对汲黯的待遇比以前还要好。淮南王想要造反,可是特别害怕汲黯,他说:“汲黯这哥们儿,好直谏,守节死义,想用歪理邪说迷惑他,门儿都没有。不过说到丞相公孙弘嘛,嘿嘿,那就好比拨云见日,易如反掌。”皇上因为多次征讨匈奴有功,就越来越听不进汲黯的话了。想当初,汲黯位列九卿的时候,公孙弘、张汤还都是小吏呢。等到公孙弘、张汤地位逐渐升高,跟汲黯平起平坐,汲黯就开始非议他们了。后来公孙弘当上了丞相,还被封了侯;张汤也升到了御史大夫的位置;就连以前汲黯手底下的那些小吏,有的都爬到了他的头上,甚至地位还超过了他。汲黯心里那个憋屈啊,一见到皇上就忍不住抱怨:“陛下您用人,就像堆柴火一样,后来的都堆到上面去了。”皇上听了,默不作声。等汲黯走后,皇上叹了口气说:“这人呐,果然不能没学问,你看汲黯说的话,越来越不中听了。”哎呀,没过多久,匈奴的浑邪王带着一群小弟来投降了,汉朝这边儿可是发了大财,派了两万辆车来迎接。可问题是,官府没钱啊,只能从老百姓那儿借马。结果有些老百姓藏着掖着不肯借,搞得马匹不够。皇上怒了,想把长安令给宰了。汲黯一看这势头,赶紧跳出来说:“皇上啊,长安令冤枉啊!您要是想借到马,直接把我宰了,老百姓估计就肯借了。再说了,这匈奴背叛了他们老大来投咱们,咱们就应该慢慢接收他们,何必搞得天下大乱,让老百姓遭罪呢?”皇上听了,心里憋屈,但也没说啥。等浑邪王他们到了,那些做买卖的商人们因为啥啥原因,被定了死罪的有五百多人。汲黯一看,这不行啊,又去找皇上:“皇上啊,您想想看,匈奴之前攻击我们,我们出兵打他们,死了那么多人,花了那么多钱。我觉得啊,您应该把这些匈奴人当奴隶送给那些战死的将士家属,再把战利品分给他们,这样老百姓心里就平衡了。现在您就算不能这么做,那浑邪王带着那么多人投降,您总得好好招待他们吧?可您不但没这么做,还因为这些小事儿要杀五百多人,这不是‘为了一片叶子放弃整棵树’吗?我觉得这样不妥啊!”皇上听了,还是没搭话,只说:“我好久没听汲黯说话了,今天又说这些没用的。”过了几个月,汲黯因为小事儿被免了官,就回老家种田去了。又过了几年,朝廷换了新钱,结果老百姓们纷纷开始偷铸钱,特别是楚地那边儿,简直乱成一锅粥了。皇上觉得淮阳靠近楚地,就又把汲黯叫回来,让他当淮阳太守。汲黯一听,直接跪地上说:“皇上啊,我以为我这辈子就得在田里度过了,没想到您还能想起我来。不过我身体不太好,干不了太守这活儿。要不您让我当中郎吧,这样我还能在宫里给您补补漏啥的。”皇上说:“你嫌淮阳不好啊?我现在可是点名要你去的。淮阳那边儿官民关系不好,你去了正好能整治整治。”汲黯临走的时候,去拜访了大行李息,跟他说:“我这一去淮阳,就不能跟朝廷议事了。但御史大夫张汤那家伙,聪明是聪明,但只会拒绝别人的建议,说话也只会掩饰自己的错误。他净说些好听的话,但都不是为了国家好。他喜欢搞事,玩弄法律条文,心里藏着坏心思来忽悠皇上,外面又靠着那些坏官吏来撑场面。你是九卿之一,得早点跟皇上说啊,不然到时候你们都得遭殃。”李息怕张汤,没敢说啥。汲黯到了淮阳,还是像以前一样治理,结果淮阳那边儿政治清明,老百姓都夸他。后来张汤果然倒了霉,皇上听说了汲黯和李息的话,就把李息给办了,让汲黯以诸侯相的待遇待在淮阳。汲黯就这样在淮阳待了七年,然后去世了。话说汲黯去世后,皇上念及他的功劳,就把他弟弟汲仁提拔到了九卿的位置,儿子汲偃也混到了诸侯相的高位。连他姑表姐的儿子司马安,小时候还跟汲黯一起当过太子洗马呢。司马安这小子,脑子活络,官场混得风生水起,一路升官到九卿,最后还以河南太守的身份退休。他这一家子,因为司马安的关系,一下子就有十个亲戚混到了二千石的高位,简直是一飞冲天啊!不过说到在官场混得开的,还有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濮阳的段宏。他一开始是给盖侯信当小弟的,因为深得信任,也一路升官到了九卿。不过啊,那些卫国人,一提起汲黯来,都吓得哆嗦,觉得自己根本比不上他。,!再来说说郑当时吧,这哥们儿字庄,是陈地人。他祖宗郑君当年还跟着项羽混过呢,项羽死后才归顺汉朝。不过啊,高祖让项羽的旧臣都改名姓刘,唯独这郑君不愿意,结果就被贬为大夫,最后还被赶走了。这郑君在孝文帝时期就去世了。郑庄这人呢,就:()还是那本史记,挺好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