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古代历史名人的故事大全 > 第157章 刘统勋 刚正不阿的清廉宰相(第1页)

第157章 刘统勋 刚正不阿的清廉宰相(第1页)

一、书香门第

刘统勋出生于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家庭,这个背景对于他后来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康熙三十八年(1700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的傍晚时分,刘统勋诞生在陕西汉中府宁羌州,这是一个位于中国西部边陲的地方,当时正处于清朝初期,社会稳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刘统勋的家庭背景十分显赫,他的祖父刘必显是一位进士,曾在户部广西司担任员外郎,这表明刘家在当时的官僚体系中已经占有一定的地位。而刘统勋的父亲刘棨同样也是一名进士,这显示了刘家世代为官的传统。刘棨在刘统勋出生时正担任宁羌州知州,不久后又被调任为四川布政使,这是清朝地方行政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职位,负责管理一省的财政事务。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刘统勋,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那个时代,家庭教育是培养子弟成才的重要方式之一。刘家重视读书,重视学问,这样的家庭氛围无疑为刘统勋日后走上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统勋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深受家庭传统的影响,他不仅接受了儒家经典的学习,还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如历史、文学、经世致用之学等。

刘统勋的家庭背景和早期教育经历,使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这种背景不仅为他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他的品格。

二、初入仕途

刘统勋的仕途起步于康熙末年,他的才华很快就在科举考试中得以展现。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年仅十七岁的刘统勋便中举人,这标志着他开始迈入仕途的第一步。然而,真正奠定他政治生涯基础的,则是在雍正年间。雍正二年(1724年),刘统勋通过了更为严格的进士考试,成为当年的进士之一,随即被选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并被授予编修一职。这一系列的晋升,不仅体现了刘统勋的学术水平,更显示出他具备了进入核心权力圈的潜力。

进入翰林院后,刘统勋迅速崭露头角。在雍正年间,他历任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等职,这些职位通常由皇帝亲信或才华横溢的人担任,负责起草诏书、参与政务讨论等重要任务。同时,他还担任过詹事,这是为皇子们讲授经史的重要职位,这进一步提升了刘统勋在朝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到了乾隆元年(1736年),随着乾隆帝即位,刘统勋的政治生涯迎来了新的转折点。这一年,他被提拔为内阁学士,并被派遣到浙江,跟随当时的大学士嵇曾筠学习海塘工程和治水方法。这次派遣不仅是因为刘统勋的个人能力出众,更是因为乾隆帝希望借助他的智慧解决江南地区长期存在的水患问题。这次经历不仅丰富了刘统勋的实践经验,还为他日后在治水方面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乾隆二年(1737年),刘统勋升任刑部侍郎,并继续留在浙江工作。这一年,他不仅在行政事务上有所建树,还在水利工程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之际,乾隆四年(1739年),由于母亲病逝,刘统勋不得不辞官回家守孝。根据当时的礼制,官员需要回家为父母守孝三年,这对于刘统勋来说,既是遵从传统孝道的表现,也意味着暂时离开了繁忙的政务。

三、直言敢谏

乾隆六年(1741年),刘统勋守孝期满后重返政坛,被朝廷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这个职位相当于现代的监察委员会主任,负责监督和纠察朝廷官员的行为举止。在这个职位上,刘统勋展现出他直言敢谏的一面,勇于揭露和纠正官场中的不正之风。

不久后,刘统勋向乾隆皇帝上书,参奏了两位重量级的人物:大学士张廷玉和尚书讷亲。在奏章中,刘统勋直指张廷玉虽然历经三朝重用,名望很高,但在晚年应当更加谦逊谨慎。他提到外界对张廷玉的责备已经很多,并指出张廷玉家族在缙绅望族中的势力过大,特别是张、姚两姓在官场中占据了半壁江山,相互通婚,互相包庇,影响了官场的公正性。因此,刘统勋建议乾隆帝在未来三年内不要提拔重用张廷玉。

接着,刘统勋又批评了尚书讷亲。他认为讷亲在吏部和户部任职期间,常常独断专行,部中讨论大事时,讷亲的意见往往成为唯一的声音,缺乏集思广益的精神。刘统勋请求乾隆帝对讷亲进行批评,促使他反省并改正错误。

这两个奏章的提出,显示了刘统勋不畏强权、敢于直言的勇气。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敢于直接指出权臣的问题是非常罕见且具有风险的举动。然而,刘统勋并没有退缩,他坚信只有通过这种大胆的谏议,才能促使朝政更加清明。

乾隆帝对刘统勋的奏章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作出了回应。乾隆表示,如果张廷玉和讷亲真的擅作威福,那么刘统勋也不会轻易弹劾他们。乾隆强调,作为大臣,本来就需要承担重大的责任,不能避免他人的指责。他还指出,当听到他人指出自己缺点时,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是古人推崇的君子之道。如果心存不满或怨恨,那就是缺乏大臣应有的气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基于此,乾隆帝决定将张廷玉和尚书讷亲革职,并将刘统勋的奏疏公布于众,以此来警示群臣。刘统勋的直言敢谏不仅得到了乾隆帝的认可和支持,还使他在朝堂内外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四、治水能臣

乾隆十一年(1746年),刘统勋被任命为漕运总督,正式开启了他作为治水能臣的职业生涯。漕运总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职位,负责确保南北物资运输畅通无阻,尤其是粮食的运输,对于保障京师及沿途地区的粮食供应至关重要。刘统勋在这个职位上的表现,为他后续在治水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乾隆十三年(1748年),刘统勋与大学士高斌一同巡查山东的赈灾情况,并勘察了当地的河道。当时,运河水位迅速上涨,刘统勋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可能会引发严重的水患。于是,他上书请求通过浚聊城引河来分流运河之水,将其引入大海。同时,他还下令将德州哨马营和东平戴村两处堤坝的高度降低,并在秋季后将沂州江枫口两处堤坝的高度提升,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河水流量,防止了溃坝和水灾的发生。

由于在治水方面的出色表现,刘统勋很快便获得了升迁。他先是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后又调任刑部尚书。这不仅反映了乾隆帝对刘统勋能力的信任,也证明了刘统勋在治水方面的专业性和实际成效。

乾隆十八年(1753年),江南邵伯湖的减水二闸和高邮车逻坝发生决口事故。刘统勋与尚书策楞一同前往现场视察,发现河道官员存在账目亏空和延误治河的情况。刘统勋据实上奏,河道总督高斌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因此被撤职,贪污钱款的官吏也受到了严惩。同年九月,铜山小店汛河决口,刘统勋再次查办了一批贪污渎职的官吏,并亲自驻守铜山监督堵河工程,直至年底工程完成。

乾隆十九年(1754年),刘统勋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并得到了赏赐孔雀花翎。在此期间,他还被委派巡视巴里坤和哈密驻军,负责筹办军营、官兵及马驼粮饷。当面临回部首领睦尔撒纳出兵扰乱新疆伊犁的局面时,刘统勋直言上奏,请求放弃巴里坤而退守哈密,以避敌锋。虽然这一建议未能得到皇帝的完全认可,导致他和定西将军永常被革职押解回京,但事后证明刘统勋的忠诚值得嘉许,乾隆帝从宽免罪,重新任命他为刑部尚书。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刘统勋再次临危受命,代替无能的河务总督富勒赫,负责监督修筑堤坝事宜,并最终在冬季完成了工程。到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河南祥符和杨桥等地的黄河发生漫溢,刘统勋通过微服私访的方式,揭露了地方官吏因索贿不成而拒绝接收干草修筑堤坝的事实。他果断处置,令工程得以顺利完成。此后,刘统勋还多次受命疏通运河水道,治水之功得到了乾隆帝的高度赞赏。

五、乾隆股肱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帝下达谕旨,命令修纂《西域图志》,这项任务由刘统勋、傅恒、褚廷璋、何国宗等几位重臣共同负责。《西域图志》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旨在详细记录和描绘清朝西部疆域的地理、人文信息。刘统勋亲自率领测绘队伍,深入天山以北地区,甚至远涉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吹河、塔拉期河等地,克服重重困难,获取了大量的实地测绘资料。经过数年的辛勤工作,《西域图志》终于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编纂完成,成为后来绘制新疆地图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后世研究新疆地理、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五月,云南发生了巡抚郭一裕怂恿总督恒文购买金铜制作禁物的案件。刘统勋受命前往云南调查此事,他秉持公正原则,深入调查,最终查明真相并向乾隆帝如实汇报。这次查案不仅彰显了刘统勋的办事能力和正直性格,也进一步加深了乾隆帝对他的信任。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二月,西安将军都赉克扣军饷的事件被曝光,刘统勋再次受命调查此案。此外,他还参与了山西归化将军保德侵吞公款案件的审理。这些案件的处理过程中,刘统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人,最终将所有事实向乾隆帝汇报,赢得了皇帝的高度赞赏。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刘统勋的官职进一步提升,被任命为东阁大学士,兼管礼部和兵部事务。这一职务不仅象征着他在朝中的地位达到了顶峰,也意味着他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随后几年,刘统勋又相继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尚书房总师傅、殿试阅卷大臣等要职,这些职位不仅要求他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还需要他拥有极高的道德标准和政治智慧。

乾隆三十年(1765年),刘统勋被任命为东阁大学士、国史馆总裁,这意味着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他不仅要负责朝廷日常政务,还要主持编纂国史,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刘统勋迎来了自己的七十岁寿辰,乾隆皇帝特地御赐“赞元介景”四字匾额,以表彰刘统勋对国家作出的重大贡献。这不仅是对刘统勋个人的极高荣誉,也是对其一生政绩的认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刘统勋出任《四库全书》总裁官,负责编纂这部庞大的百科全书。

六、操劳猝逝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六日,对于清朝朝堂而言,是一个令人悲痛的日子。这一天,刘统勋像往常一样,乘坐轿子前往紫禁城参加早朝。然而,当轿子行至东华门外时,突然发生倾斜。抬轿的人立即停下,拉开轿帘后,发现刘统勋双目紧闭,似乎已陷入昏迷状态。此时正值卯时(清晨五至七点之间),刘统勋的生命在此刻戛然而止。

消息迅速传入宫中,乾隆皇帝得知后立即派御前大臣福隆安携带药物赶往现场救治,但刘统勋已经去世。乾隆皇帝闻讯后深感悲痛,亲自前往刘统勋家中吊唁。当他抵达刘家时,看到刘宅的门楣窄小,屋内陈设简朴,不禁为之动容。这种朴素的生活态度与刘统勋生前廉洁奉公的形象相符,更加深了乾隆帝对他的敬重之情。

回宫的路上,乾隆还未进乾清门便忍不住泪流满面。他对群臣说:“我失去了一个得力助手。”他还高度赞扬刘统勋为“真宰相”,并亲自撰写挽联和怀念诗篇。乾隆帝将刘统勋列为五阁臣之一,追授太傅,并赐予他“文正”的谥号,这是对文官的最高荣誉。

结语

刘统勋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辉煌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段段不朽的篇章,不仅为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仍然能够感受到刘统勋那股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喜欢古代历史着名人物请大家收藏:(www。cwzww。com)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