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重振中华雄风 > 第 75章 初次进京城(第1页)

第 75章 初次进京城(第1页)

第七十五章初次进京城

简单的收拾好行装以后,张振华和周自齐带着几个下人就出发了,在张振华的建议下,不再赶着轿车走了,直接向西去河南坐火车进京。

主要是从南京到单县一路上坐的大车,张振华差点儿被颠死,这年头都是土路一点儿也不平坦,马车也是木头或者金属轮子,没有轮胎也没有减震,真是要了命。

一行人在往西赶了一天的路后,住了一晚上后就在淇县火车站买了几张票,上了火车,这年头连路灯也没有,火车是不走夜路的。这时候的火车也比较慢要走二十多个小时才能到京城,一天的行驶后,在石家庄站下了火车。

张振华让陈公哲和陈绍枚去附近找了个小旅馆几人住下,明天一早再重新坐火车去京城,张振华和周自齐在一个小摊上吃着火烧和豆腐脑,张振华不由得想起这条铁路了。

京汉铁路原称卢汉铁路,俄、法两国在取得东三省和滇越铁路的直接经营权益之后,又串通、拉拢比利时合股公司出面套取卢汉铁路(卢沟桥至汉口)的贷款权。本来清政府打算以大盛宣怀为督办大臣,统筹卢汉铁路的修建。

但是没钱,于是准备借款修路,借款筑路的消息一经传出,美、英、法、比等国的公司派代表蜂拥来华。但张之洞认为其他国家胃口太大,而比利时是个小国,比较让人放心。1906年4月,连接北京与汉口的全长1200公里的铁路干线正式全线通车运行,力主修建这条铁路的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与直隶总督袁世凯一道验收工程后,改卢汉铁路为京汉铁路。

全部工程投资4000多万两白银,铁路钢轨大多是汉阳炼铁厂制造的,初设车站70个。这条打破了中国传统上依赖于水道与驿道的交通网络格局,带动了沿线城市的繁荣,郑州、石家庄等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并逐渐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和政治中心,这是目前中国境内最重要的一条铁路。

经过一晚上的休息后,第二天早上几人就坐上了第一趟火车,到下午五点左右,火车抵达北京。虽然几年前,正阳门站已经开通运营,但是站台非常简陋,直到去年欧式风格的站房才建成投用,由于有数条铁路干线在此交汇。

它也是清末民初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张振华看着站内拥挤不堪的人们,心想这还不如上海呢!当他们几人租好车走出车站后,张振华看着眼前正阳门大街约有二十米宽,明显的三轨分驱,中部凸起,为大石板铺就的御道,两边略低,为土路,由于长期失于修治,路况脏乱不平,两边的小街和胡同更是为土路。

在路上周自齐就对张振华说了,进京以后,先去西城找工部尚书吕海寰,张振华知道这个人人物,也是山东人,与周自齐早年相识。1842年,吕海寰出生在莱州府掖县少年家境贫寒,二十岁左右的时候进京求学,1867年中举后,得到主考官李鸿藻的赏识,担任清政府兵部员外郎。

后来担任了道台,1897年,李红章推荐他为驻德国公使,《辛丑条约》签订后,吕海寰极力斡旋,方使赴德“谢过”的清使醇亲王免行跪拜之礼,因此受到慈禧的看重。

1902年,回国后担任工部尚书,1904成立了“大清红十字会”,此为中国红十字会之始,朝廷成立红十字会直接目的在于救护日俄交战导致的东北战地难民,日俄战争两年间,共救护四十多万人,他也被称为中国红十字之父。

走了大概一个多小时以后,这时天已经黑了,不过好在有了路灯,虽然很昏暗,其实这也是去年才有的,京师华商电灯公司是最早的安装了官办路灯,管理路灯的官员叫稽查员。

终于到了,在一个四合院的门口,张振华上前给门房递了周自齐的帖子,不一会儿就有一个下人拎着灯笼,后面跟着一个老头走了出来,张振华只见这个老头个子不高,微微有一些发福,最引人注目的是脸上的白胡子,他穿着一件黑色大棉袍。

那老头快步走出门说道:“子廙(周自齐字子廙yi),你来了!老夫我接到你的电报,都等了好几天啦!”

周自齐连忙矮身打千儿道:“见过吕大人!”张振华等人也赶紧低下身子行礼,毕竟吕海寰既是从一品尚书,又是年过六旬的老头,周自齐才四十岁当然要行长辈礼。

吕海寰一把扶起来周自齐说道:“好啦!你我都好几年没有见面了,还闹这些虚礼作甚!快,随我进屋一叙!”

一边说着,吕海寰就拉着周自齐往里面走去,管家赶紧过来给张振华几个安排住处,在周自齐的摆手示意下,张振华跟在了吕海寰和周自齐的身后往正堂走去,陈公哲和陈绍枚还有两个周府的下人跟着管家去了。

当吕海寰拉着周自齐进到屋里宾主落座以后,吕海寰才发现张振华也跟着走了进来,他就看着周自齐问道:“子廙,这个小伙子是?”

周自齐解释道:“老大人,他不是外人,是我的学生,前几天刚刚被我招做女婿。”吕海寰捋着他的白胡子点了点头,周自齐接着介绍起了张振华,当讲完张振华和自已女儿的故事。

吕海寰十分惊讶的说道:“好呀,子廙,原来你找了个这样的贤婿啊!快坐,快坐!”张振华连忙道谢,他十分不明白这老头为啥转变这么大。

原因就是吕海寰是一个十分重感情人,早在吕海寰5岁那年,家人就为其聘定了舅舅的女儿李乃心为妻,后因舅舅嫌他家家贫意图悔婚,而且还勾结外人诬陷吕海寰,想构成罪状以为悔婚的借口,后经他人证明清白。

再后来20岁的吕海寰决意离家赴京谋生,临行前,未婚妻李乃心送来首饰一包,资助其求学,并誓言从一之志、决不悔婚。后来他一举高中回到家乡,立旗悬匾,迎娶表姐李乃心,在当地传为美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