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大唐帝国有多强大? > 第63章 刚正不阿的张九龄4(第1页)

第63章 刚正不阿的张九龄4(第1页)

历代评价

《旧唐书》赞誉张九龄在文学与政事上的卓越表现,称其为一时之选。赞语中提到,开元年间,朝廷汇聚了众多英才。然而,历史常常显示,人们往往在开始时充满锐意进取的精神,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得懈怠,最终可能陷入萎靡不振的状态。唐玄宗初年,君主励精图治,对元老重臣极为尊崇,姚崇、宋璟等贤臣的谏言多被采纳,因此国家治理得以顺利进行,成就斐然。但随着太平盛世的延续,君主的态度悄然转变,对于身边的辅佐大臣不再保持起初的敬重,转而流露出轻视之意。君主志得意满之际,正是忠臣如张九龄竭力谏诤之时,遗憾的是,他的忠言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响应。

这段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唐朝从兴盛到逐渐走向衰落的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张九龄作为一位忠诚正直的大臣,在政治舞台上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它不仅揭示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之间的紧密联系,还体现了历史上许多明君贤相共同面对的治理难题——即如何在长久的和平繁荣之后,继续保持警醒和改革的动力。

王方庆曾预言:“此子前途无量,必能成就一番伟大事业。”而李林甫则批评张九龄:“他过于拘泥于古义,未能充分理解大局。”然而,最深刻的评价来自于唐玄宗李隆基。在他心中,张九龄不仅是国家的柱石,更是昌盛帝业不可或缺的辅弼之臣。

李隆基高度赞扬道:

“支撑大厦者,依赖柱石之力;昌盛大业者,仰仗贤相之辅。张九龄生前享有荣耀之名,其品德和智慧在世时广受尊崇;逝后,他的美德亦为后人传颂不绝。为了回应众望,并遵循国制,特追赠已故中书令张九龄为司徒,以表彰其卓越贡献,并派遣使者前往韶州致祭,表达对这位伟大臣子的敬意与怀念。”这段话不仅体现了唐玄宗对张九龄的高度认可,也反映了他对这位忠诚大臣深深的尊敬和感激之情。通过追赠官职和举行祭祀,唐玄宗表达了对张九龄个人品质和政治才能的最高赞誉,同时也彰显了君主对于忠臣良将的重视和纪念。

崔群认为,玄宗任用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韩休、张九龄之时,则国泰民安;一旦起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则朝纲紊乱,由此看出用人得失的重要性。元稹也表示,玄宗明皇帝得到姚元崇、宋璟等贤才辅佐,使得国家法度得以维护,社会和谐。司马光指出,自玄宗即位以来,历任宰相各有专长,如姚崇通达、宋璟执法、张嘉贞善吏、张说擅文、李元纮和杜暹节俭、韩休与张九龄正直,各展所长。

吴中复评论道,玄宗早期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为宰相,带来了盛世;然而,李林甫掌权后,纪纲尽失,治乱分野由此划定。徐钧叹息,即便安禄山预兆边疆祸患,李林甫最终危及社稷,这些明显的警示当时却被君主忽视,何须千秋金鉴来记录这一切呢?

归有光赞美道,真正的正直之臣,在万钧重压下不屈服,在雷霆威势面前不胆怯,他们直言无隐、刚正不阿、坚定不移、孜孜不倦,使君主为之改容,奸佞为之收敛,四夷闻之而不敢窥伺。古代的正直之臣,像排闼、折槛、引裾、坏麻之类的故事,都是正直的表现。而在历史上更为重要的正直之臣,如汲黯、萧望之、李固、宋璟、张九龄、陆贽、李沆、范仲淹、李纲等人,更是如此。

轶事典故

民间传说

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张九龄母亲卢氏在始兴已怀孕满十月仍未分娩。其父见妻身体粗大面黄体弱,疑是得了黄肿病。一日遇见一个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经诊断后,老先生告诉张九龄之父,“腹中胎儿乃非凡人物,因这个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须到大地方出生。”听罢先生一言,张家只好迁到韶州。而张九龄据说就是在那里出生的。但张九龄出生后也曾返回始兴故里。始兴县民间流传的“捉鼠解朝廷”的故事就是来自张九龄年幼时在石头塘读书的经历。

超凡天赋

每年的中秋佳节,咏月的佳句总会在具有中华文化情结的人士心中泛起波澜。而唐代名相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远》),正是咏月的千古名句,张九龄,自幼天资聪慧,才智过人,五六岁便能吟诗作对,一时人称神童。七岁那年春天,张九龄随家人游宝林寺。宝林寺是名刹,香火鼎盛,风景秀丽,游客如云。张九龄被迷住了,看得津津有味。忽报韶州府太守率州衙官员进香朝拜。殿前香客赶忙回避。张九龄把进寺前折的桃花藏于袖中,若无其事地看着太守随从摆弄供品,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太守见九龄活泼天真十分可爱,想试试他的才气如何。便问:“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个对子,若对上,就给你供果吃。”张九龄信口道:“好呀。”太守早已看见九龄袖藏桃花,就出了个上联“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九龄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思忖,这小孩真是个神童,再考考他。又出一对“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猛一抬头,正对面前三尊大佛像,触景生情,便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太守与随从无不惊叹:此子日后定非等闲之辈。

张九龄拿着太守赏给的供果去后面玩,被一和尚看见,以为他偷吃供果。张九龄说是太守赏赐的,和尚不信,问道:

“凭什么说太守给你的?”张九龄诉说原委。和尚好生奇怪,便让张九龄说太守出的对子。张九龄念出太守上联,和尚又问:

“那你又是怎应对的。”张九龄灵机一动,便说,我对的下联是:“满寺和尚,偷猪偷狗偷青菜。”和尚一听下联,心头一惊,便拔脚要追太守去说个明白。

动天墨砚

张九龄家住县城保安里,小时候在大鉴寺读书。他常用的墨有尺多长,墨砚有汤盆般大。有一回,墨砚被一只大老鼠拖走了,他很气愤,把老鼠捉来钉在木板上,并写上:“张九龄,解鼠上朝廷,若然解不到,山神土地不安宁。”然后把木板放于江中,说也奇怪,木板一下水,不是顺流南下,却是逆水北上。刹时,只闻锣鼓声在江中响起,又见木板去处旌旗飘飘,好象兵马在押鼠上京。

有一年,韶州大旱,田地干裂,禾苗枯萎。人们从早到晚都去大鉴寺求雨。张九龄目睹惨状,倍感难受,问求雨的人:“你们这样就能求得到雨吗?”求雨人说:“求得多了,老天爷就会感动。”张九龄听后仍说,老天爷是靠不住的。求雨人见这个小孩说个不停,不耐烦地说:“有本事你降些雨来。”

张九龄一听这话,不声不响地将他的墨砚放在地上,两手捧着墨磨了起来。求雨人奇怪,问他要干什么。张九龄说:“我要写状子告老天爷。”大家以为小孩说气话,不作理会。谁知,墨砚里的清水越磨越黑,天也越来越黑,待把一整条墨磨完,天空已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这时,九龄猛然拿起墨砚往天上一泼,只听哗啦一声,那盘墨水即化作倾盆大雨落了下来。全城的人都从家里跑出来,让雨水淋个痛快。打这时候起,张九龄的名字就深深刻在曲江百姓心里。

喜欢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