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大唐帝国有多强大? > 第48章 犯颜直谏的巍徵4(第1页)

第48章 犯颜直谏的巍徵4(第1页)

极尽哀荣

贞观十六年,魏徵的健康状况显着恶化,皇帝李世民对此深感忧虑,并亲自下诏慰问。诏书中说:“数日不见,朕已觉缺失良多。欲亲往探视,恐加重劳顿。若有任何需要,随时上书。”

尽管病痛缠身,魏徵仍然心系国事,再次进言,指出太宗皇帝在朝会上常常强调公正无私,然而实际行动中却未能完全做到言行一致。

在此期间,太宗李世民频繁派遣使者前往问候,还让一名中郎将驻守魏家,以便随时奏报魏徵的病情。为了表彰魏徵一生的清廉简朴,李世民决定将原本用于建造自己宫殿的材料转赠给了魏徵,用以修建正堂,并赠送了符合其简朴生活的白色褥子和布被,以此满足他崇尚简朴的心愿。

随着魏徵的病情日益严重,李世民不仅亲自前去探望,还携太子李承乾与嫡女衡山公主(即新城公主)一同前往,彰显了他对这位忠臣的敬重。面对即将离世的魏徵,李世民悲痛不已,一边抚摸着魏徵一边流泪,承诺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徵之子魏叔玉,并指着衡山公主对他说:“魏公,睁开眼睛看看你的儿媳!”但此刻的魏徵已经身体衰弱到无法起身谢皇帝的大恩了。

魏徵去世之后,李世民悲恸万分,宣布废朝五日以示哀悼,并下令内外百官及长安的朝集使共同参与丧礼。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赐谥号“文贞”,并给予丰厚的陪葬品,允许其墓地位于昭陵旁。

然而,魏徵的妻子裴氏遵循他生前节俭的意愿,婉拒了大部分官方提供的奢华丧葬安排,选择了一辆简单的素车来运送灵柩,仅用白布、帷幕装饰,也没有使用过多的花纹、色彩和刍灵。李世民登上御苑西楼遥望送行,命令百官护送灵柩出城,并亲自撰写碑文,创作挽词十首纪念这位杰出的大臣。为了进一步表达他的怀念之情,李世民又赐予魏家九百户封地,以表彰魏徵的贡献。

身后余波

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李世民下令将左少监阎立本绘制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等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并将这些画像安置于凌烟阁,此即着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魏徵位列其中第四。面对魏徵的画像,李世民思绪万千,当场吟诵道:“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复人。”表达了他对魏徵深深的怀念与惋惜。

不久之后,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爆发,侯君集因参与谋反被处决;中书侍郎杜正伦受牵连而被远贬。魏徵曾经向李世民推荐这二人,称他们有宰相之才,但此时,李世民开始怀疑魏徵是否结党营私。加之魏徵曾写下自己前后的谏辞给史官褚遂良查看,李世民知晓此事后更加不满,因此手诏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约,并下令推倒了魏徵的墓碑。

然而,在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亲自率军征讨高丽(即高句丽)。尽管取得了胜利,但他未能彻底征服高丽,心中满是遗憾和后悔。回师之后,他感慨地说:“如果魏徵还在,一定不会让我做出这样的决定。”于是,李世民召见魏徵的家人到行营,赏赐并慰劳裴氏,命令立刻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并重新树立起他的墓碑,以此表达对这位昔日贤臣的追思和敬意。

主要影响

魏徵经历了多次丧乱,仕途充满波折,丰富的阅历铸就了他卓越的治国才能。他对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并以耿直不阿、坚韧不拔的态度面对一切事务,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器重。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徵向李世民当面提出的谏议多达五十次,呈交的奏疏有十一件,一生中谏诤的言辞总计超过了数十万字。无论是在谏议次数、言辞的激切程度还是态度的坚决性上,都远超其他大臣。总结魏徵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极言直谏,剖析得失:魏徵的谏诤范围广泛,朝廷军国大事中的失误是其上谏的重点内容。为了恢复隋末战乱后的社会秩序,他建议李世民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改变隋炀帝时期的奢靡风气,反对过度建设和频繁对外用兵;为确保社会稳定,他提倡废除隋朝的严刑峻法,代之以更加温和公正的法律体系;为了政治清明,他强调用人标准应兼顾德行和才能,对于贪污腐败的官员必须严厉惩处。

2。在刑赏问题上的见解:在魏徵看来,刑罚和奖赏的根本目的在于鼓励善行和惩罚恶行,在法律面前,“贵贱亲疏”应当一视同仁,确保公平正义得以实现。

3。对君主思想作风的规劝:魏徵提醒李世民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即广泛听取不同意见,避免被少数权臣蒙蔽,从而阻碍下情上达。他还告诫李世民以隋朝灭亡为鉴,吸取历史教训,保持警醒,防止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侵蚀国家根基。

魏徵的这些谏言不仅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同时也展现了他对政治治理深刻而独到的理解。他的智慧和勇气,使得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偃革兴文,与民休息

魏徵鉴于隋末社会动荡、人口流亡、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严峻现实,力劝唐太宗李世民偃武修文,推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休养生息政策。这体现了他政治上的“致化”思想——即通过温和的方式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

李世民即位之初,曾与群臣讨论如何教化百姓。他认为经历大乱之后,恐怕难以对百姓进行有效的教化。然而,魏徵持有不同的观点:

“久安之民容易骄纵,骄纵则难以教化;但经历过混乱的百姓因愁苦反而更易接受教化。”

他以“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来比喻这一点,并反驳了大臣封德彝关于人性逐渐变坏,因此秦朝依赖法律、汉朝杂用霸道的观点,认为商汤灭夏桀、周武王伐纣后都能实现太平盛世,正是在大乱之后承平天下的例子。他还进一步指出,如果认为古人淳朴而今人浇薄,那么到了今天人们岂不是都变成了鬼魅?君主又怎能治理这样的国家?李世民采纳了魏徵等贤臣的建议,制定了经国治世的基本国策,这对后来的贞观之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喜欢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