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大唐帝国有多强大? > 卷二第34章勤政为民 怀揣梦想的唐文宗下(第1页)

卷二第34章勤政为民 怀揣梦想的唐文宗下(第1页)

文宗之所以要与李训和郑注二人合作,是因为他刚即位就面临两大棘手的问题:

这就是牛李党争和宦官专权。牛李党争源于宪宗时期,两党之间的主要分歧在于政治理念不合,李党主张改革政局,以振兴朝政,而牛党则更倾向于维持现状,避免发生剧大变动。两派成员在宪宗朝之后就分化为了对立的阵营,彼此一直争斗不断,削弱了朝廷的力量。

另一方面,自德宗统治时期,宦官集团就掌握了中央禁军神策军的大权,不仅贪污腐化,欺压百姓,还干预起了朝政,更严重的是连皇帝都被其左右,使得中央朝政陷入了一片混乱,根本没有能力去应对地方割据以及边境叛乱。

唐文宗深感宦官势力对皇权的严重威胁,日夜谋划着铲除这股势力以恢复朝廷的正常秩序。而宦官王守澄推荐的李训和郑注,正好成为了他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人物。李训所以得宠,是因为他对《周易》的理解很深,受到文宗的赏识;郑注的医术不错,治好了文宗多年不愈的风疾,所以二人迅速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尽管大臣们曾反对皇帝任用他们,但文宗却没有听从,依然提拔并重用了他们,因此也巩固了其在朝堂上的地位。

另外,他们两人之所以被文宗赋予了如此重任,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一是二人身份比较特殊。他们都是由宦官王守澄扶持和提拔上来的人,在宦官眼中自然被视为了“自己人”。唐文宗希望通过他们两个来借力打力——利用宦官内部的矛盾打击宦官的整体实力。

二是作为皇帝身边的宠臣,李训和郑注不外乎棋子而已。一旦文宗铲除宦官的计划泄露或失败,他完全可以轻易的抛弃掉他们以保全自身。

惨烈的“甘露之变”

太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元835年),一个看似平常的早晨,却成为了唐朝历史上一段黑暗的时刻。这一天,文宗正在紫宸殿举行早朝时,金吾大将军韩约报告称左金吾仗院内的石榴树上夜间降下了甘露——传统上被视为吉祥之兆的现象。李训等人建议文宗皇帝亲自去查看这一罕见的天赐祥瑞,认为其出现在宫禁之内尤为特殊。

于是,文宗皇帝听从了他们的提议前往含元殿,同时他还命令宰相与中书、门下省官员们先去视察。然而,当官员们返回后表示怀疑这并非真正的甘露时,文宗再次派遣宦官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带领其他宦官前去确认。这次视察成为了一场精心策划阴谋的导火索。

当宦官仇士良等人到达左金吾仗院时,他们注意到韩约表现异常紧张,同时发现了藏匿的武装士兵。意识到这是一个陷阱,宦官们迅速撤退至含元殿,并迫使文宗乘软舆进入内宫。此时,李训试图召集金吾卫士保护皇帝,同时大声疾呼阻止皇帝入宫,但未能成功。宦官们成功将文宗带入宣政门并关闭了大门,导致朝廷官员惊慌失措地四散奔逃。

随着事态急转直下,宦官们立即调遣了五百名神策军士兵持刀冲出东上阁门,对现场人员展开大规模的屠戮,当场造成数百人身亡。随后,宦官们封锁了宫城的各门进行搜捕,又诛了上千人。在这场被称为“甘露之变”的血腥镇压中,包括李训在内的多位朝廷重臣被诛,而他们的家族也未能幸免于难,遭到了残酷的灭门。

这件事件过后,唐文宗被宦官软禁了起来,国家大权则全部落入了宦官的手中,而宰相等官员们仅能处理文书工作。宦官们的权力达到了顶峰,不仅威胁到皇帝的安全,还轻视宰相,对待朝臣如同草芥。面对这样的局面,文宗皇帝感到无计可施,只能通过饮酒和作诗来排解内心的痛苦。有一次,他对当值学士周墀倾诉,感叹自己的处境甚至不如历史上受制于人的周赧王和汉献帝,言语间充满无奈和悲伤,令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尽管如此,在郑覃、李石指出李训和郑注实际上是宦官所引荐的事实,以及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上表为王涯、贾餗等人鸣冤之后,仇士良开始有所收敛。这些举动使得文宗和他的大臣们能够重新行使部分权力,暂时缓解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甘露之变”不仅是文宗铲除宦官势力计划的重大失败,也标志着唐朝皇权进一步削弱,宦官专权的局面更加巩固。这场悲剧深刻影响了唐朝后期的政治格局,留下了深远的历史教训,展现了文宗在政治风暴中的无力感和个人悲剧。

患病离世

唐文宗李昂在位期间,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和个人的悲剧。他曾有意立其兄敬宗的长子晋王李普为太子,但不幸的是,李普早逝,被追封为悼怀太子。随后,唐文宗立自己的长子李永为太子。然而,命运多舛,庄恪太子李永英年早逝。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之后,文宗曾考虑立敬宗幼子陈王李成美为太子,但最后因健康状况急转直下而未能正式册立。

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初一,长期积压的政治压力和个人悲痛最终导致唐文宗李昂身心俱疲,病重卧床不起。当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时,文宗委托枢密使刘弘逸与薛季棱召集宰相杨嗣复和李珏,嘱托他们辅佐太子监国,并确保政权平稳过渡。这一安排,也反映了文宗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以及他对几位忠臣的信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而,宦官势力此时已经牢牢掌控了朝廷实权。仇士良与鱼弘志得知此消息后,当晚便伪造了遗诏,不仅废黜了原本应继位的陈王李成美,还擅自拥立颍王李炎为皇太弟,并赋予其处理军国大事的权力。随即,李炎被带到朝堂接见百官,完成了权力交接。对于这一突然变故,文宗虽心有不甘,却无力回天;而群臣出于对宦官势力的畏惧,也无人敢站出来反对。

正月初四(2月10日),饱受磨难的文宗皇帝在长安大明宫太和殿离世,享年仅三十三岁。走后被追谥为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唐文宗李昂的一生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试图恢复唐朝的辉煌,却无奈地被卷入了宦官专权的政治旋涡之中,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结语:唐文宗李昂是一位勤政爱民、充满人文关怀的理想主义君主,他在位期间致力于整顿吏治、提倡节俭、推动文化教育发展,并努力削弱宦官势力以恢复朝廷秩序。尽管他展现了非凡的改革精神和坚定的决心,尤其是在“甘露之变”中试图铲除宦官专权,但最终未能克服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和复杂的政治局势,导致改革受挫,自己也被软禁。尽管如此,文宗的勤勉与理想主义情怀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关于文宗的两件轶事

为人宽厚

在准备举行祭祀仪式期间,面对官员进献相扑艺人以供娱乐的情况,文宗坚持自己清修齐戒的原则,认为此时不适合观赏这样的表演。然而,考虑到艺人们的期待和传统惯例,文宗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允许这些艺人在宫门外表演,并给予相应的赏赐后让他们离开。这一决定既维护了自身的庄重形象,也体现了他对传统的尊重和对艺人的关怀。此外,在一次观赏斗鸡时,当一位优伶夸奖斗鸡的好,文宗幽默而大方地将这只鸡赏赐给了那位优伶,显示出他不拘小节、待人宽厚的一面。

善纳谏言

唐文宗李昂不仅在个人品行上展现出宽厚仁慈,更在政治决策中表现出善于接纳谏言的智慧。有一次,学士们颂扬他的美德,但李昂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认为真正的君主美德不仅在于个人生活上的节俭,更在于政治决策是否公正明智。当时,柳公权提出了更为深刻的政治见解,尽管其他大臣如周墀感到震惊和不安,但李昂却高度评价了柳公权的观点,认为其展现了优秀的谏臣风度。随后,他还提拔柳公权为谏议大夫兼知制诰,继续担任翰林学士。这表明李昂重视并鼓励直言进谏的行为,愿意接受批评意见来改进自己的统治方式,体现了他作为明君的胸怀与智慧。

历史评价

刘禹锡:

“继体三才理,承颜九族亲。禹功留海内,殷历付天伦。调露曲常在,秋风词尚新。本支方百代,先让棣华春。月落宫车动,风凄仪仗闲。路唯瞻凤翣,人尚想龙颜。御宇方无事,乘云遂不还。圣情悲望处,沉日下西山。享国十五载,升天千万年。龙镳仙路远,骑吹礼容全。日下初陵外,人悲旧剑前。周南有遗老,掩泪望秦川。”

刘禹锡通过这首悼诗深情缅怀了文宗,赞美他继承了天地人三才之理,以仁爱之心对待家族成员,其政绩惠及百姓,如大禹治水般功绩卓着。并歌颂了文宗时期的文艺繁荣,音乐和诗歌至今仍被传颂,并表达了对文宗离开的深切悲痛。

刘昫《旧唐书》:“昭献皇帝恭俭儒雅,出于自然,承父兄奢弊之余,当阍寺挠权之际,而能以治易乱,代危为安。大和之初,可谓明矣。初,帝在藩时,喜读《贞观政要》,每见太宗孜孜政道,有意于兹。。。”

刘昫在《旧唐书》中高度评价了文宗的个人品德与治国理念,称其恭俭儒雅、出于自然,能够在穆宗、敬宗两朝奢靡弊政之后整顿局面,使国家由乱转治。刘昫指出,文宗深受唐太宗治国理念的影响,立志效仿,但因缺乏实际政治手腕,特别是在应对宦官专权问题上未能找到有效解决办法,最终导致“甘露之变”的失败,几乎使国家陷入危机。刘昫认为文宗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虽有治国理想但缺乏实际能力。

欧阳修《新唐书》:“文宗恭俭儒雅,出于天惟,尝读太宗《政要》,慨然恭之。及即位,锐意于治,每延英对宰臣,率漏下十一刻。唐制,天子以只日视朝,乃命辍朝、放朝皆用双日。凡除吏必召见访问,亲察其能否。故太和之初,政事修饬,号为清明。。。”

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进一步强调了文宗的高尚品德和天生的儒雅气质,以及他对唐太宗治国理念的崇敬和锐意改革的决心。欧阳修描述了文宗勤勉治国的形象,经常长时间与大臣讨论国事,并试图通过实际行动如惩处参与弑君的宦官陈弘志来伸张正义。然而,欧阳修也指出文宗性格仁慈但决策不够果断,在应对宦官专权问题上未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导致“甘露之变”中忠臣被害,成为文宗的一大遗憾。

吕思勉:①“文宗性恭俭儒雅,出于自然,每延英对宰臣,率漏下十一刻,其勤政如此。而其俭德尤为难及。且欲创建制度,率百官以俭朴,以挽奢侈之风,亦可谓难能矣。然不能除去宦官,以振纪纲,则终亦徒善、徒法而已。”②“文宗无过,所擢用诸臣,亦莫非公忠体国,起孤寒,有大志,感激主知,思以身任天下之重者。。。”

吕思勉指出,文宗天性恭谨、简朴且儒雅,这些美德皆出自本心。他在延英殿接见宰相时,常常讨论至深夜,展现了对政务的勤奋态度。尤其令人钦佩的是他的节俭之德,不仅自身实践,还通过创建制度来引领百官提倡俭朴之风,以遏制当时社会上的奢侈风气。

但文宗未能清除宦官势力使得朝廷纪律难以彻底整顿,成为其执政的一大遗憾。关于除宦官之志与选才策略,吕思勉认为顺宗和文宗都意图铲除宦官势力,并愿意提拔出身低微的新进人才。顺宗倚重东宫时期的旧部,彼此了解深厚;而文宗则临时提拔新人,这种做法在当时更为困难,但也显示了他独具慧眼和大胆革新的一面。

喜欢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大唐帝国的辉煌与变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