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大唐帝国的盛衰历程给我们哪些启示 > 第19章 唐代宗 继往开来的一代君主中(第1页)

第19章 唐代宗 继往开来的一代君主中(第1页)

荡平安史

同年十月,李豫委任长子李适为主帅,仆固怀恩为副帅,统率河东、朔方及各道行营军队,联合回纥骑兵,组成十余万大军,向自称燕帝的史朝义部发起猛烈攻势。河南等道副元帅李光弼亦率军参战。唐军于壬申日抵达洛阳北郊,并于甲戌日在横水与安史叛军展开决战,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俘杀叛军六万余人,迫使史朝义向北溃逃。

随后,唐军迅速收复了东京、河阳及汴、郑、滑、魏等州。同时,燕相州守将薛嵩与恒州节度使张忠志(即李宝臣)也相继归顺,献上了赵、定、深、恒、易五州。至宝应二年(763年)初,走投无路的史朝义在北逃途中被意图归唐的燕范阳尹李怀仙追上,被迫自杀。李怀仙割取其首级来降,标志着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七月,群臣为表彰李豫的功绩,上尊号为“宝应元圣文武孝皇帝”。

任用安史旧将埋下隐患

安史之乱平定后,李豫采纳了仆固怀恩的建议,决定允许原安史旧将镇守河朔地区。这一决策在短期内确实稳定了动荡的局面,缓和了紧张局势,并有助于恢复地区的秩序。然而,从长远来看,这一举措也被认为是为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埋下了伏笔。这些前叛军将领被赋予了极大的地方权力,逐渐形成了各自为政、势力坐大的局面,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虽然此举最初旨在巩固政权和平息动乱,但最终却促成了地方军事力量的崛起,挑战了中央权威,从而开启了藩镇割据的历史阶段。尽管唐代宗李豫的决策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它也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教训:过度依赖军事将领的地方治理可能会导致中央权力的分散,进而影响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即位之初内忧外患

宝应元年(762年),唐廷为了追讨江淮地区八年间累积的租税,派遣了一批强硬的官吏担任地方县令,强行向民间征收粮食和布帛。此举引发了农民的强烈不满与广泛反抗。特别是在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当地人袁晁在翁山(今舟山群岛)集结力量,领导起义军攻占了台州,并自立年号“宝胜”(或称“升国”)。随后,袁晁的军队连续攻克信州、温州、明州等地,迅速集结了近二十万的兵力。同年,在江南地区,方清也在歙州(今安徽歙县)带领饥民揭竿而起,响应袁晁的起义。

面对浙东地区此起彼伏的起义浪潮,李豫命令驻守临淮(今江苏盱眙)的河南副元帅李光弼分兵进行镇压。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战斗,至广德元年(763年)夏季,李光弼的部队逐渐平定了浙东地区的起义军。袁晁最终被捕并遭处决,标志着浙东动荡局面的平息。此次事件不仅揭示了当时政府政策的严厉及其引发的社会矛盾,也反映了民众在苛政下的抗争精神。

在唐朝内乱之际,吐蕃趁虚而入,逐步侵吞了北方的领土,并深入内地,占领了从陕西凤翔以西至邠州以北的十余个州。广德元年(763年)九月,吐蕃大军大举入侵,边疆将领多次告急,然而这些警报却被宦官程元振隐瞒不报。十月,叛变的泾州刺史高晖引导吐蕃军队穿越邻近州县,寇掠奉天、武功等地,直逼京师长安。面对突如其来的威胁,李豫紧急任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并启用郭子仪担任副元帅抵御敌人。由于反应迟缓,李豫被迫匆忙撤离京城,前往陕州避难,导致大量官员和平民逃亡或藏匿。吐蕃占领长安后,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傀儡皇帝,肆意劫掠府库与市井,烧毁民居,使长安陷入一片混乱。

幸亏郭子仪巧妙周旋,最终迫使吐蕃撤出长安。李豫于同年十二月返回长安,并重赏了郭子仪。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自恣”,贻误军机,李豫罢免了他的官职并将其流放至江陵。朔方节度使、大宁郡王仆固怀恩,在安史之乱中战功赫赫,家族中共有四十六人为国捐躯。但之后却遭到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和宦官骆奉先的排挤,在无法向朝廷申诉冤屈的情况下。

广德元年,仆固怀恩派其子仆固玚攻打辛云京,企图澄清自己的名声。尽管李豫多次尝试招抚,但都未能成功。最后,李豫只得采纳刑部尚书颜真卿的建议,派遣长期在朔方任职的郭子仪前去进行招抚。仆固怀恩之子仆固玚在进攻河东节度使辛云京时遭遇顽强抵抗,受阻于榆次。最终,在进退两难的困境中,仆固玚被自己的部下所杀。

永泰元年(765年)九月,仆固怀恩再度发动叛乱,并大肆宣传唐帝李豫已死的消息,以此鼓动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和奴剌等部族组成三十万联军,意图直取长安。这一举动使京师震动,朝廷上下与百姓人心惶惶。面对紧急局势,李豫迅速召集郭子仪屯兵泾阳,准备抵御来犯之敌。然而,在联军进军的关键时刻,仆固怀恩突然病逝于军中,这为局势带来了转机。郭子仪抓住这一机会,利用其在边疆的威望和外交手腕,成功说服了回纥军队与唐军联合,共同对抗吐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一策略性的联盟在随后的灵武台西原之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唐军和回纥联军取得了重大胜利:斩首五万,俘虏上万人,解救了被掳走的四千名百姓,并缴获了大量的牲畜,这些战利品绵延三百里不绝。这场胜利不仅有效地稳定了局势,还彰显了郭子仪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外交技巧,对于维护唐朝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革财政,振兴国力

唐代宗李豫即位之时,唐朝正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经济凋敝、人口流散、农业生产停滞不前,财赋收入大幅减少。同时,国家还需要抵御吐蕃频繁的军事威胁,导致军费开支不断攀升,财政状况愈加紧张。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李豫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以图振兴国力。

首先,他重用了理财专家刘晏,委任其掌管全国财赋长达十余年。刘晏推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政策,特别是在漕运和盐政方面,他兴利除弊,优化了运输系统并改善了税收机制。这些改革不仅确保了江南地区的财赋能够稳定而高效地运往关中地区,还实现了“民不加赋,而国富饶”的理想状态,为平定叛乱及加强国防提供了坚实的财政支持,并为后世唐德宗时期的税制改革奠定了基础。此外,李豫还任命了韩滉负责部分财赋管理事务。韩滉以其清廉公正和勤奋努力着称,实施了严格的管理制度,逐渐充实了国库。

尽管他的严格管理有时会引起一些不满的声音,但不可否认的是,韩滉的努力对于恢复和巩固唐朝的财政状况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上述举措,李豫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成功地稳定了国家的财政基础,为唐朝后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这些改革体现了李豫作为君主的智慧与决心,及他对国家长远利益的高度责任感。

采取积极的防御策略,以应对外部威胁

唐代宗李豫在位期间(762-779年),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恢复期,国家面临着经济残破、户口流散、农桑失业以及财赋收入锐减的严峻局面。同时,来自吐蕃的军事威胁持续不断,迫使李豫必须在稳定内部的同时,积极应对边疆的安全挑战。广德元年(763年),由于仆固怀恩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激化,而选择了放任吐蕃军队东进,导致吐蕃一度占领长安长达十五日。面对这一危机,郭子仪迅速组织起勤王部队,成功将吐蕃军队驱逐出长安,恢复了朝廷对首都的控制。这一战役之后,唐朝开始采取更为积极的防御策略,以应对来自外部的威胁。

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再次发起攻势,在奉天(今陕西乾县)和灵台(今甘肃灵台)一带,唐军联合回纥力量,由郭子仪率领的大军大败吐蕃军队,斩首五万余人,并俘虏万人,极大地削弱了吐蕃的进攻能力。这场胜利不仅提升了唐朝军队的士气,也为后续的边境稳定奠定了基础。

大历八年(773年),浑瑊、马璘和郭子仪指挥的唐军在潘源之战中大破吐蕃军,俘获和斩杀数以万计的敌人;而在剑南道(今四川境内),崔宁领导的唐军先后于大历十一年(776年)和十二年(777年)两次击败吐蕃及其盟友联军,分别斩首万余级和八千余级,巩固了唐朝在西南地区的防御态势。通过这些内外的措施,唐代宗不仅成功地稳定了动荡的局面,而且为后来唐德宗时期的税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战役和改革不仅体现了唐代宗李豫在逆境中的坚韧不拔,同时也展示了这位君主在复杂局势下的领导智慧和决心。

民族、对外关系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了平定叛乱,不得不从西北边疆抽调大量军队,导致西部防务出现严重空虚。吐蕃趁此良机,迅速占领了陇右、河西的广大地区,极大地削弱了唐朝在西部的战略纵深。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军队甚至攻入了长安,虽然仅占据十五日便被郭子仪率军驱逐,但这次入侵也暴露了唐朝防御体系的脆弱。

与此同时,在西南方向,吐蕃继续扩张其领土,吞并了姚州都督府及其所辖三十二夷州,并于同年十二月进一步占领松、维、保三州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无力救援,使得剑南西山诸州也落入吐蕃之手。唐朝因此失去了对西川西部高地的控制权,重要的财赋来源地蜀地和军事重镇成都从此皆处于吐蕃的威胁之下,战略地位岌岌可危。在李豫统治时期,吐蕃每年秋季都会对唐朝边境发起骚扰攻击,迫使京城频繁戒严,这种现象被称为“防秋”。

面对严峻的边疆形势,郭子仪、马璘等将领通过不懈努力逐步稳定了京西北地区的局势,初步遏制了吐蕃的大规模入侵。特别是在大历八年(773年),灵州、宜禄、盐仓、百城之战中,唐军成功击败吐蕃军队,展示了大唐强有力的反击能力。这些胜利不仅巩固了边境防线,也为唐朝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针对西南战线的困境,李豫采取了果断措施。广德二年(764年),他撤免了作战不力的西川节度使高适,并将剑南东、西川合为一道,任命黄门侍郎严武为新的节度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