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 13 孙承宗 一个自缢殉国的卫道士(第1页)

13 孙承宗 一个自缢殉国的卫道士(第1页)

孙承宗,字稚绳,大明王朝万历、天启、崇祯时期武将,官至左柱国、兵部尚书。

提起明末将领或能臣,即便是对明史有些了解的人,估计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想起孙承宗这一号人物,但其实孙承宗是明末历史中,一位最被低估的能臣。孙承宗可谓是大器晚成,他四十多岁才考中进士,以榜眼的身份步入官场,需要提到的是,孙承宗在考中进士之前,曾担任大同巡抚幕僚将近十年时间,在这期间,孙承宗辅佐大同巡抚治理地方、整顿边防,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

现在的职场上有年龄歧视,在古代官场上也同样有年龄歧视,孙承宗四十二岁才中进士正式步入官场,从他踏进官场之初,就被朝廷列为了不被重点培养对象,因此,哪怕他的科举成绩是榜眼,也依旧只能长期做翰林编修这类实权有限的职位。孙承宗在万历年间做了十几年翰林编修,虽然职权说不上太高,但是由于靠近权力中枢,因此他的出众才能,还是让他得到了朱翊钧,以及一众高官的认可,朝中如果有什么棘手的难题,即便就连当时的内阁大臣,都会放下身段去主动询问孙承宗的建议。

明末朝廷党争严重,孙承宗的老师虽然也是东林党成员,他有时也会被认为是东林党一员,但其实孙承宗本人,不属于任何党派阵营,遇事他只会秉公而论。当然,这也就导致他时而会受到各方拉拢,时而又会受到各方排挤,始终处在官场夹缝中艰难处事。直到后来朱由校继位,孙承宗作为朱由校的老师才开始逐渐受到重用,朱由校继位的第一年,明军就在辽东遭遇了一场惨败,朝中无人敢去辽东收拾残局,当时的兵部尚书甚至因为担心被问责,找了个巡视边防的借口躲了出去。

这时候,朝中有不少佩服孙承宗能力的官员,纷纷向朱由校举荐孙承宗担任兵部尚书,希望孙承宗能挽回辽东局势。当时,孙承宗已经六十岁了,朱由校不愿他这位老师前往辽东以身犯险,便没有同意群臣的举荐。可是几个月后,辽东明军再遭惨败,这时朱由校才紧急启用孙承宗担任兵部尚书,并将他升为内阁大臣,放权任用他主持辽东局势。孙承宗担任兵部尚书后,便向朱由校提出了“修明法度,以法治军,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当重武吏之权,简汰文吏,勿得羁縻”等数条整顿军队的上层建议。

孙承宗不但陈书建议颁布法令治军备边,更是不顾自己六十岁的年纪,亲自前往辽东主持局势。在辽东期间,孙承宗提拔了袁崇焕,并支持袁崇焕的建议,将兵败后以山海关作为防守重点的策略推翻,力主将明军防守重点前移到了宁远、锦州一带,构筑了牢固的关宁锦防线,这道关宁锦防线构筑完成后,直到明朝灭亡,满清也从未能够从正面突破。

在孙承宗去主持辽东局势之前,辽东的一些重要官员也重要将领分数各个党派,孙承宗去了之后,用人、提拔人只看有没有真本事,不问出身。将无能之辈问责、罢官也丝毫不顾及其背后的党派势力。期间,孙承宗更是上书朱由校,让他疏远魏忠贤这些阉党,更加得罪了魏忠贤。因此,孙承宗在辽东的所作所为,很快就遭到了朝廷中各个党派的不满,纷纷对他进行弹劾。好在孙承宗在辽东的所作所为又挑不出什么错来,再加上朱由校对他比较信任,因而一直对他委以重任。

几年后,大明又在辽东柳河一带与后金发生战争,孙承宗提拔重用的一员武将马世龙受了诈降之人的奸计,急兵冒进,结果遭遇伏击,吃了一场败仗,死伤数百人。这原本是一场不足道的小败,但是朝中那些原本就反对孙承宗的人纷纷联起手来,共同弹劾他,孙承宗被迫乞归,朱由校最终也没能顶住群臣施压,同意了孙承宗去职回乡的请求。等到朱由检继位,第二年就发生了后金绕过关宁锦防线,经遵化围攻北京的“己巳之变”,孙承宗临危受命再次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兵部尚书,并在不久后朱由检帝赐死袁崇焕时,受朱由检差遣,前往辽东出面稳定了一下人心,重新巩固了辽东边防,但不久后他又仅仅因为一场战争势力就遭弹劾,被朱由检当做失败的替罪羊,命他去职还乡。之后就再也没收到过重用。

在朱由检执政后期,再次发生八旗军突破长城南下,围攻北京城的事情,这一次孙承宗虽然已经七十六岁高龄,但他依然积极在自己高阳老家组织人马抵抗清军,最终,还是失败了,成为了一个自缢殉国的卫道士,其家人也全都在这场战斗中西施,堪称满门忠烈、可歌可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