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明王朝的缔造者与首位君主,年号为“洪武”,是为“明太祖”。
其实众所周知,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出身最低、起步最低、夺取天下难度最大的帝王,没有之一。
朱元璋出身于安徽濠州凤阳县的一户贫农家庭,因为在家族兄弟里排行第八,所以家人按照家族排行,给他取了一个比较土气的名字叫“朱重八”,至于他的大名“朱元璋”则是在他成为起义军首领、稍微有些功成名就后,重新取的名字,意思是“诛灭元朝的利器”。
在朱元璋十四五岁的时候,濠州一带接连发生蝗灾与瘟疫,就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朱元璋一家十几口人就死了大半,只剩下了二哥、二嫂,以及一个侄子朱文正,为了防止活下来的人也陆续被传染,这个家族仅剩下的四口人,不得不被迫分开、各奔东西,靠讨饭逃荒想办法活下去。
朱元璋捧着一个有豁口的粗瓷破碗走了没多远,就看见了凤阳城西的於皇寺,这寺庙名字一听多半就有官府资助,朱元璋的脑子立刻就活络起来,勾画了一个混吃混喝的计谋。
在古代,凡是官府兴建或资助的寺庙,一般都有一定的政治用处。一是,靠着这些寺庙对底层百姓宣传“逆来顺受”的佛教思想,有利于当权者的统治。二是,这些有官府背景的寺庙,要适当接收一些失去产业的流民改造成僧人,防止这些流民成为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类似于半官方的福利机构。
于是朱元璋就想办法进入於皇寺剃度出家,心安理得的当起了和尚,大概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出于要诵经念佛的原因,朱元璋跟着於皇寺里的老和尚,又学会了识文断字。
然而,咱老朱身负天命,岂能在一个寺庙里青灯古佛,浑浑噩噩的过一生呢?
几年后,黄淮一带连年灾荒,官府入不敷出,自然对於皇寺的资助也就停了,民间百姓自顾不暇,也没有多余的施舍捐赠给於皇寺,寺里的和尚们无以为生,于是,朱元璋又只好捧起了他那个有豁口的粗瓷破碗,从寺庙出走。唯一不同的是,朱元璋这次讨饭逃荒有了一个相对体面的雅称——云游化缘。
朱元璋在外云游三年,几乎走遍了黄河中下游,不但极大的增长了见识,更让他深刻的认识到,现在不但他的家乡民不聊生,全国各地都是一个样子,主打一个惨不忍睹,官员贪腐、贫富分化、豪强遍地等种种人祸,再加上连年的天灾,导致各种社会矛盾日渐激化,已经令蒙古人统治的大元王朝腐烂不堪、摇摇欲坠。整个世道都是如此,哪里的百姓也不好过,哪里的饭也不好讨。
于是,晃晃悠悠转了一大圈后,朱元璋又捧着他那个有豁口的粗瓷破碗,再次回到了於皇寺里继续混日子。就在朱元璋回到於皇寺不久,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就拉开了帷幕,
先是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在颍州揭竿而起,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紧接着,徐寿辉在蕲州起兵、郭子兴在濠州起兵,各地的这些农民起义军,虽然互不统属,但为了以壮声势,却都以红巾包头、以红旗为号,都自觉地自称为“红巾军”。
朱元璋的发小汤和就加入了郭子兴旗下的起义军,成为了一个义军小头目,并给朱元璋去信,邀他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推翻朝廷统治。但是呢,反抗朝廷毕竟有失败杀头的风险,朱元璋看了汤和的来信,本来还在犹豫,但是於皇寺里另一个和尚悄悄告诉他,汤和来信邀他参加红巾军的消息已经泄露,官府很快就会派人前来缉拿他,不得已,朱元璋只能选择投奔汤和,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命运的转折由此开启。
因为自小受苦体格健壮,再加上后来又在於皇寺里学会了识文断字。因此,在几乎全是由大字不识一个的泥腿子农民起义军里,朱元璋算得上是文武双全。在加入起义军后,朱元璋就迅速崛起,很快就超越了将他拉进红巾军的汤和,并受到了郭子兴的器重。
郭子兴对朱元璋也是蛮不错的,将自己的义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因为这层关系,朱元璋算得上是郭子兴的半个上门女婿。
自古以来,凡是上门女婿,无一不想自立门户,更何况还是谋略过人、野心勃勃的朱元璋呢?
再之后,朱元璋开始暗中培育建立自己的势力,他先是回到自己老家周围十里八乡进行募兵,徐达、常遇春、蓝玉等大名鼎鼎的淮西二十四将,绝大部分都是在此时投靠到朱元璋麾下的。
完成募兵再次回到濠州城后,朱元璋发现郭子兴等人不思进取,竟然半年都没有走出濠州,继续攻城略地。朱元璋料到郭子兴难成大事,于是将自己招募来的几百人留给郭子兴,算是报答他的知遇之恩。只带着他看好的徐达、常遇春、汤和、蓝玉等二十四人,毅然出走濠州,自立门户,去打拼属于自己的天下了。
靠着最初的这二十四人,朱元璋很快就扩充到了几百人、几千人,并且仅仅凭借几千人马就大胆夜袭了驻守在定远县横涧山的数万元军,将其打败后,朱元璋将这股元军中的两万汉人俘兵编入自己帐下,实力得到了进一步跃升,在濠州南面的定远县立稳了脚跟。接着,朱元璋又先后攻打下了滁州、和县,并渡过长江攻占了吉庆,将吉庆改称应天府,至此,朱元璋已经手握十万精兵,雄霸应天府一带的长江两岸十余县。
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又收拢了李善长、刘伯温、朱升等一批谋士,李善长善于执行,负责帮朱元璋安顿后方征兵筹粮;刘伯温长于谋略,负责帮朱元璋制定每一次的战役战略细节;朱升则向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大战略方针。
朱元璋的地盘位于中原腹地,是四面皆敌的四战之地,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为了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处境,没有急着大肆扩充地盘,而是在各方势力之间巧妙斡旋,猥琐发育,等待战机。
几年后,朱元璋北面小明王韩林儿的中原红巾军发生内讧,元军与张士诚部,又趁机攻打韩林儿,而朱元璋则趁此机会救下韩林儿,收拢了原属韩林儿的中原红巾军,实力再次大增,这才开始加快了夺取天下的步伐。这之后的历史剧情,大部分人也就耳熟能详了,朱元璋先在鄱阳湖大战中,击败了劲敌陈友谅,紧接着,又灭掉了盘踞在长江下游一带的张士诚,又命徐达、常遇春率领大军北伐残元。
在朱元璋整整四十岁这一年,天下虽然还没有被彻底平定,但是其他敌人也已经不足为虑了,志得意满的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封马氏为皇后,即“孝慈高皇后”,后人一般简称为“马皇后”。
朱元璋与马皇后共生育了五个孩子,长子朱标,性情谦和、为人正直,但是当了一辈子太子,最终染风寒病逝,到死都没有转正。二子朱樉,大明首位秦王,就藩于西安,欺压百姓、作恶多端,被三个老太太给毒死了。三子朱棡,大明首位晋王,就藩于太原,历史记载是个比较精明的人,喜欢揣摩与研究朱元璋的心理想法,得病而死。四子朱棣,大明第三位君主,“靖难之役”的主导者,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比之朱元璋有过之而无不及。五子朱橚,大明首位周王,就藩于开封,擅长辞赋、不恋权柄,曾被朱元璋谪迁到云南,因为跟朱棣关系好,后来被解救回来了,死在了朱棣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