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知乎 > 6 黄子澄 献策削藩第一人(第1页)

6 黄子澄 献策削藩第一人(第1页)

黄子澄,本名黄湜,大明王朝洪武、建文时期文臣,官至太常寺卿,“献策削藩”的献计人。

相比较其他人,黄子澄才是朱允炆那些猪队友中能力最菜、智力最堪忧的那一个,可以说在整个靖难之役过程中,黄子澄除了宁死不屈的气节值得被称道外,其他地方简直一无是处,黄子澄和他的亲密同事齐泰一样都是科举出身,而且黄子澄的科举成绩更好,在会试的时候取得第一名,在最后殿试的时候,则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是探花郎。据说,黄子澄的殿试成绩原本也是第一名,但是朱元璋准备宣读成绩的时候,随口问了一句黄子澄哪年出生的,黄子澄竟然因为紧张,结巴了半天也没说出来。朱元璋一看这家伙心理素质这么差,心生不喜,于是就把黄子澄原本第一名的成绩改成了第三名。

这件轶事虽然真假尚未可知,但是黄子澄作为探花郎,在朱元璋在位时,始终没有得到重用,始终没有被朱元璋授予实权官职,也是不争的事实。但好歹人家黄子澄学问的确出众,从踏入仕途一开始,就和朱标、朱允炆父子扯上了密切关系。在朱允炆继位之前,他先后担任过翰林院编修、修撰等官职。但是无论他的官职是什么,他的主要职责都是东宫伴读,负责教导朱允炆,是朱允炆的老师。也可以说,朱允炆就是黄子澄看着长大的,深得朱允炆的信任,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每当黄子澄和齐泰有不同建议时,朱允炆更加倾向于采纳黄子澄的建议。

如果说方孝孺在朱允炆继位之前,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官职和从政经验的教书先生,那么黄子澄就是一个空有官衔,却也没有任何实际从政经验,更高级一点儿的教书先生而已。朱标驾崩后,朱允炆被朱元璋册封为皇太子,确定了他皇位继承人的身份。此后黄子澄对朱允炆的教导更加用心,也经常私下在朱允炆面前提及朱元璋分封藩王的弊端,向朱允炆灌输将来必须要削藩的思想。可能是朱允炆从小就经常听到,黄子澄向自己灌输的削藩思想,朱允炆刚一继位就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的支持下,迫不及待的开始了他的削藩大计。

但是在关于具体削藩策略时,黄子澄昏招频出,他先是提出了先易后难的削藩步骤给了燕王朱棣充足的准备时间;等到耿炳文在真定被朱棣打败,黄子澄又推举了更无能的李景隆担任大将军,结果又接连导致了两次更大失败。黄子澄此前毫无从政经验,只会自以为是的纸上谈兵、频出昏招也就算了,关键是他的每个昏招,还都能得到建文帝朱允炆的认可,这可真是有什么样的糊涂老师,就有什么样的糊涂学生。或者也只能说,黄子澄干啥啥不行,当老师却最成功,把自己学生的思想改造的跟自己一模一样,黄子澄除了在战略决策、看人用人上昏招频出,在其他很多事情上的表现也十分愚蠢。

朱允炆在刚开始削藩的时候,朱棣虽然已经心生反意,但他既没有做好准备,也还拿不准朱允炆什么时候对自己动手。为了麻痹朱允炆好给自己谋反争取准备时间。朱棣自己一边装病装疯,一边派自己的三个嫡子前往应天参加朱元璋祭年。朱棣就是想把自己那三个亲儿子主动送到应天给朱允炆当人质,好迷惑朱允炆,让朱允炆相信自己不会谋反。等到朱棣谋反前的准备做得差不多了,便悄悄给自己三个儿子传去了信号,让他们想办法找机会赶紧从应天逃出来。

这边,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还不知道怎么逃出应天呢。黄子澄立马就给他们送来了神助攻。他建议建文帝主动把朱高炽三兄弟放回去,以此向朱棣传递朝廷暂时不会对他动手削藩的信号,继续麻痹朱棣,以方便朝廷悄悄调集兵马大朱棣一个措手不及。但是黄子澄也不想想,他们之前的所作所为,难道决心削藩的信号表现的还不够明显吗?你现在这样麻痹朱棣简直就是多此一举!

当时,不但齐泰反对将朱高炽兄弟三人放回去,就连朱高炽的亲舅舅徐辉祖也反对将自己这三个外甥送回去。可是,奈何人家建文帝就听黄子澄这个好老师的话,主动把朱高炽兄弟三人给放了回去,让朱棣再无后顾之忧,马上果断起兵谋反。不过,黄子澄即便再怎么样,至少人家对朱允炆的忠心还是没得说的。靖难之役结束后,黄子澄宁死不屈,不但被朱棣下令诛杀九族,他自己本人还被朱棣下令施以车裂之刑,是朱允炆手下那些亲信大臣中死得最惨的一个人。纵览黄子澄在靖难之役前后的所作所为,大概也就只剩下气节可成刀了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