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采集,包括数据库,阮教授从八年前就开始搭建,现在难得是人工智能工业领域的布局,如何用AI分析机械声纹,如何进行深度的机器学习,因为我不是这个专业的,所以项目后续,我并不是完全了解。”
科学研究本来追求的就是精锐,大项目一环套一环,顾策不做项目总负责人,接触的只是其中小小的一环,学无止境,他承认自己的不足。
门口的斯见微听完全程,忽然收起手机,接顾策的话,问他:
“阮教授做了多少台风机试点了?”
“全国大小风场应该有几十个了,具体多少台不清楚,陈琢光教授那里应该有详细的记录。”顾策提到今年在欧洲做试点的陈琢光。
阮流苏忽然想到什么,看着斯见微说:
“你毕业设计好像就是钢铁厂声纹监测相关的?”
“对啊。”
“有共同点吗?”
“当然。”
“能不能讲一讲?”
“求我。”
阮流苏静了几秒,看着门口的斯见微说:“求你。”
能学到东西为什么不求?她不跟知识过不去。
斯见微搬了个凳子,示意顾策往旁边让了让,在两人中间坐下。
翻到项目大纲和技术路线那一页解释:
“基于物联网技术,从硬件拾音器,到网络,传输,到云端,算法,最终回到机器学习,做到智慧风机的自我故障判断,每一项都需要不同专业,这个研究细节光凭一个人是说不清楚的,阮教授应该也找了多方老师合作。”
斯见微铺垫完前提直入重点:
“他想达到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风力发电机某一处发生故障,布置在机器内的人工智能会根据故障发出的声音进行自主判断,这样就免去了人力劳动。”
风力发电厂人工检修故障,必须得停止风力发电机运行,不运行就意味着不发电,发电量减产,直接关系的是风电场的经济损失。
“可是机械故障这么多,光是风力发电机机舱内部,常见故障划分就有几百种,光是根据声音,能判断?”
阮流苏不够理解。
跨专业理解是有一定难度,斯见微打了个最简单的比方:
“知道手机的面容解锁吗?”
“嗯。”
“二十年前面部识别刚被提出来的时候,谁又能想到现在会在手机解锁里大范围应用?你化了妆,受了伤,晒黑了,出汗了影响你解锁手机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确实不影响,并且现在的面部识别功能非常灵敏,比八年前iPhoneX问世,面容解锁刚应用到手机上时更加便捷。
阮流苏和顾策互相看看,有些明白了。
斯见微看着呆愣愣地阮流苏,笑着继续解释:
“声纹检测技术实际上是不分对象,不分场景的,比如我说‘你好’,你也说‘你好’,本质上我们说的内容都是‘你好’,但我们的声纹会识别‘你好’是谁说的,又或者再智慧一点,用什么语气说的,是不是生了病,嗓音沙哑了?这些点对应到机器上也是一样。”
顾策回归到阮建明最终想达到的目的上总结:
“这也和阮教授说过的,让风力发电机有自己的智慧,做到自我识别,自我判断,甚至自我修复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