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宁夏京剧团曾经的辉煌 > 第五章 调整时期(第1页)

第五章 调整时期(第1页)

39第一节 二团挂牌

一、异地安家

1965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两项重要决定。这两项决定使宁夏京剧院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是宁夏京剧院六○级学员班与宁夏秦腔剧团学员队合并,成立“宁夏戏曲训练班”(即宁夏艺术学校前身)。任命张元奎为戏曲训练班主任,本团教员李盛荫和秦腔剧团学员队队长李俗民为副主任,本团教员金福林为行政助理。一开始,京、秦两班的课程各自进行,后因秦剧班师资较弱,两班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便合在一起进行。这对以后宁夏秦腔剧团的武戏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宁夏秦腔剧团著名演员王志杰曾这样写道:“我的水袖就是向宁夏京剧团学的,用到了《昭君别宫》一出戏中。”来自西安易俗社的秦腔名角钟新民曾说:“当年看完你们团的三天打炮戏,我们不敢演戏了。”宁夏各市、县的秦腔剧团及其他艺术团体的许多青年演员也都曾受益于宁夏京剧院的教员,受到了专门培训。

二是将宁夏京剧院二团调往石嘴山市。

此前的一、二团,只是演出意义上的分团,这次可是行政上正式分团,要挂“石嘴山市京剧团”的牌子,归石嘴山市领导。

当时,为了避免二团的同志情绪波动,剧团名称和隶属关系暂时没有变,直到第二年才正式更名为石嘴山市京剧团。留在银川的宁夏京剧院一团改称宁夏京剧团,从此不再沿用到宁夏后已使用7年的“宁夏京剧院”

之名。

石嘴山市地处宁夏北部与内蒙古交界处,因盛产煤炭在宁夏号称“煤城”。说是城市,当时只是一个大的矿区。那里气候干燥,环境恶劣,生活资源匮乏,条件比银川更为艰苦。当地流行的说法是石嘴山有“三大”:风大、烟大、灰尘大。

到了石嘴山,大家只有一个心愿:不愿改为石嘴山市京剧团,还叫宁夏京剧院二团。在市委礼堂召开的欢迎大会上,主持会议的马铁伦市长说话态度、语气都十分强硬:“……当初请你们不来,这次没请你们,你们倒来了,来了我们欢迎。不想动牌子?牌子可以不动,你们什么时候想通了什么时候动!”

马铁伦同志何以这么说话?原来,上级决定将宁夏京剧院二团调往石嘴山市的缘起是1962年。那年,石嘴山市市长马铁伦邀请二团到石嘴山演出,由张元奎带队,在那里演了40天。马铁伦看这个团不错,想留在石嘴山。

张元奎的想法是:大家到宁夏已经够苦了,到石嘴山更苦,肯定没人愿意去。

于是,这事就暂时搁下了。

1965年决定将二团调到石嘴山,二团到石嘴山后,张元奎不再担任团长,任命的团长王宪周未到任,副团长是班世超,书记是林世奎。

调石嘴山之前,自治区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厅厅长杨辛找班世超谈过一次话,大意是说因为石嘴山是一个矿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要派一个团去那里工作。希望由他挂帅,带一部分同志到石嘴山工作。班世超当时回答服从组织分配,并提出二团跟一团待遇相同,到那里后不变。一团享受什么待遇,二团也应同等对待(当时并没有评定职称,演员们仍应按原待遇)。当时去石嘴山的班底中,班世超、李蓉芳、蔡宝华等为当时文艺五级,月薪220元左右,相当于行政十一级的工资待遇(当时行政十三级以上为高干)。

二团以青年演员为主,团中只有18位中老年演员:班世超、刘元鹏、蔡宝华、王天柱、金玉春、金玉恒、梁文启、肖玉华、刘金声、陈玉贤、赵文亮、曹常宝、沈志广、蒋世英、郑菊奎、李蓉芳、王和霖、李韵章。

蔡宝华因脚伤被安排在收发室搞收发。从此,排练场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

随团调往石嘴山的还有琴师高月波,教师兼演员刘金声、郑菊奎等。

马淑贤、张元志、白棣等同志则是以“锻炼”的名义来到石嘴山的,属“挂名培养”,说好过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回银川。

剧团被安排在石嘴山临近黄河的一个旧院子里,一共只有两排房子,演职人员住在几间破旧的土坯房里,没有办公室和会议室,仅有两间可容纳全团人员开会的大屋。既无排练场地,也无制景车间,院子十分狭窄,地面凹凸不平。面对这样的情况,全团同志毫无怨言。

刚开始练功、排练都是去石嘴山市电影院,往返4公里,每天两个来回,还不能去得太频繁,以免影响影院的营业。后来为了解决练功和排练的困难,全团同志在副团长班世超的带领下白手起家,到石嘴山瓷厂一车一车拉来炉渣垫院子,一分钱没花;同时领着大家从瓷厂捡来废弃的碎瓷片在院里铺出两条甬道,还从园林场买来树苗种在院里美化环境。又在院里挖出一条六七米长、一米多宽的长方形坑道,铺上木板,就成了简易练功场。

但是平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被允许在上面练功,因为地方太小,人一多就练不过来;同时还须省着用,用得多自然坏得快。新来的学生只能在院里的水泥地或铺着黄沙的土地上练功。天气晴朗时尚可坚持,如遇刮风下雨,就不得不停下来。正是在“土坑加木板”的“排练场”上,全团同志排出了一出出优秀的剧目,青年演员练就了一个个“绝筋斗”和一系列高难度技巧,出现了“曹特技”“沈杂技”“张绝技”等拥有绝活儿的角儿。

在王和霖、班世超的具体指导下,以青年演员为主体的《插旗》很快就演出了。青年武生张元志扮演侦察排长,刘海生扮演男民兵,刘益珍扮演女民兵,王和霖扮演一位甘冒风险、为解放军报信的老渔民。演员们用五花八门的跟头塑造军民的威武雄姿,加上喧天的锣鼓、精彩的武功,使剧场观众掌声雷动。

《上任》是王和霖负责排练的。剧团的青年老生演员李韵章、老旦演员谢滨分别扮演丁大爷和丁大妈。这是个以唱为主的文戏,王和霖一字一句地向两位演员传授了唱腔、唱法,还为他们设计了一些生活化的表演,比如王和霖设计的丁大爷手提马灯夜观牲畜的身段,就源于农村饲养员的习惯动作,用在戏中,很有生活气息。

刘元鹏导演了新编现代戏《塔谷歼敌》,担任《猎虎记》的执排,还在向北京京剧团学习的现代戏《芦荡火种》中,塑造了刁德一这一形象,扬长避短,有所创造,将这个人物演绎得有声有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年一些外地剧团来石嘴山演出,当他们看到剧团被称为“骡马大店”

的住所和排练场时,不由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而当他们看过石嘴山市京剧团的演出后,又无不感到由衷的钦佩。豫剧五大名旦之一崔兰田一行来宁夏演出时,石嘴山市京剧团给他们演了《奇袭白虎团》中《插旗》和《上任》两场。当看到青年演员们生龙活虎地翻跌时,崔兰田禁不住感叹:“真没想到这么小的地方能看到这么棒的戏,比山东京剧团的《奇袭白虎团》还高难。”演出结束后,她马上找到京剧团,准备在豫剧团离开宁夏时,留下两名演员向京剧团学习《插旗》。当京剧团一位同志告诉崔兰田《插旗》就是在院子中自建的土沟木板上练出来的时候,崔兰田更是钦佩京剧团的苦干精神,她嘱咐留下来学戏的青年演员说:“学戏,也要学习他们的好作风!”

练功艰苦,生活上也是如此。没有餐厅,吃饭时各自端着饭碗蹲在宿舍门口,一刮风碗里全是黑煤灰,一碗饭就没法儿吃了。班世超自己花钱买鱼做好分给大家吃,还买了香油放到食堂为大家改善生活。那时,由于健康原因班世超不再登台演出,从此他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剧目建设和培养青年演员方面。

令人痛心的是,由于练功条件过差,也使几名武戏演员折断了大腱,给京剧团带来很大损失。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79年两团重新合并,回到银川后才终止。

为了让青年演员尽快胜任工作,参加演出,老师们付出了很大心血。

他们带着青年演员边学习边排练,短短三年就相继排演了现代戏《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还自创剧目《炮声隆》《插旗》《平原作战》,以及传统戏《猎虎记》《逼上梁山》《春草闯堂》等,都是高难度的戏。如《奇袭白虎团》中的过网、下高、翻窗,《沙家浜》中的过城等高难度技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