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在线播放 > 第138章 竹林七贤(第1页)

第138章 竹林七贤(第1页)

嵇康(公元223年-262年,一作公元224年-263年),字叔夜,谯郡铚人,是魏晋时期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与魏晋名士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生平经历:

幼年成长:嵇康年幼时,父亲嵇昭就去世了,由母亲孙氏和哥哥嵇喜等抚养长大。他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读道家着作《老子》《庄子》。成年后的嵇康身量挺拔,容貌出众,但并不注重打扮。

婚姻与官职:嵇康二十五六岁时,娶曹魏宗室女为妻,后被授官为中散大夫。不过,他并不热衷于仕途。

隐居交游: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氏大权独揽,嵇康不愿归顺,举家迁到山阳县隐居。在此期间,他常与阮籍、山涛等竹林名士在竹林中喝酒、纵歌、清谈。

被害身亡:魏元帝景元三年(262年),嵇康因好友吕安的案件受到牵连。此前,嵇康曾得罪过司马昭的心腹钟会,钟会趁机向司马昭进言陷害嵇康,最终嵇康被判处死刑。临刑前,他神色不变,弹奏了一曲《广陵散》后从容就戮,年仅四十岁。

2。思想主张:

宇宙观:吸收了汉人的阴阳五行之说,沿用哲学本体的概念太素,认为太素之后,阴阳两分,两者相错而成五行,由此演化人类万物,万物之中又有气的作用,气的盛衰推进物的演变。

社会治理:推崇道家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认为社会应处于君静于上、臣处于下、群生安逸的状态,君主不应干扰民众的生活,强调君、臣、民的和谐关系。

人生处事:主张触情而行、率真自然,不满当时崇尚名教的社会环境,认为应该以“是非与公私”的标准来判定一个人的行为是否为善。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否定礼法之士的虚伪,追求清静无欲的恬淡生活。

3。文学艺术成就:

文学: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包括诗歌和散文。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律诗居多。其作品风格峻切而清丽雅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音乐:着有音乐理论着作《琴赋》《声无哀乐论》。在《声无哀乐论》中,他认为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是人的情感而非音乐的感情。他还作有《风入松》等琴曲,其《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着名琴曲。

书法绘画:擅长书法,工于草书,其墨迹“精光照人,气格凌云”,被列为草书妙品;又善丹青,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其时有《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传世,但已失佚。

4。历史影响:

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的思想和行为对当时的文人阶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了魏晋时期的玄学新风。

他的作品反映出当时的时代思想,给后世的思想界、文学界带来了许多启发,其养生思想也对后世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阮籍(公元210年—公元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魏晋时期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生平经历:

早年立志与拒仕:阮籍三岁丧父,早年与寡母相依为命,文思早熟,八岁能属文。年少时立志以儒家思想建立功业,但成年后面对曹氏与司马氏两大集团争权的波云诡谲的政治环境,对实现儒家政治理想不再抱希望,拒绝了两大集团请他做官的邀请。正始三年,太尉蒋济征辟他,他写《奏记》婉言谢绝,后勉强就任但不久托病返乡。曹爽辅政时召他为参军,他也一直称病不仕。

竹林之游:正始末年(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后,阮籍虽免于灾祸,但政治环境更加险恶。此后,他不问世事,与嵇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诸位士人并居、共游于河内郡山阳县,史称“竹林七贤”。这一时期是他思想成熟的重要阶段,其代表性着作大多也完成于此。

被迫出仕:司马氏掌权后对阮籍不断拉拢,他历任太傅司马懿的从事中郎、关内侯、散骑常侍等职。正元三年(公元256年),他请求出任步兵校尉,以此摆脱司马氏与曹氏的政权之争,因担任此职时间较长,后世也称之为“阮步兵”。

晚年劝进: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五月,司马昭被晋封位晋公,位相国,加九锡。阮籍在政治压力下写下《为郑冲劝晋王笺》。同年冬天,阮籍去世,终年五十四岁。

2。思想主张:

玄学思想:主张“贵无论”,认为“至人无宅,天地为客;至人无主,天地为所;至人无事,天地为故。无是非之别,无善恶之异,故天下被其泽,而万物所以炽也”。这种思想脱胎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强调天下之乱始于“有”,只有“无”才能令天下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音乐思想:强调“和”,认为“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视自然之乐为达至神人和谐的手段。

文学思想:受玄学中庄学的影响,文学思想形成“放达玄远”的风格特征。他在作品中驳斥君子与礼法,主张个人精神自由的解脱。

3。文学成就:

诗歌方面:以五言诗驰名于世,代表作有《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作风格浑朴,多用比兴手法,表达了他在乱世中的忧思、孤独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有些诗反映了他在险恶政治环境中内心的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他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

散文和赋方面:着有《大人先生传》《达庄论》《通易论》等。在《大人先生传》中,他塑造了“大人先生”这一形象,激烈地抨击了统治阶级的“礼法”制度,宣泄了内心的积郁,寄托了自己不与物交、神游自得的意趣。他的赋现存6篇,其中述志类的表现了作者超凡绝尘、清虚自守的精神境界;咏物类的借咏物抒发了自己的惧祸心情,讽刺了虚伪的“礼法之士”。

阮籍在魏晋时期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赞赏他的才华和在乱世中坚守自我的精神,也有人对他晚年写《为郑冲劝晋王笺》的行为有所诟病。

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出生于河内郡怀县,是魏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山涛早年丧父,家中贫困,但少年时即有器量,与众不同。他喜好读《庄子》《老子》,常隐居乡里掩盖自己的志向才能。山涛与嵇康、吕安交好,后又认识阮籍,几人志趣契合,成为莫逆之交。山涛四十岁时才入仕途,最初担任过河内郡主簿、功曹及上计掾等职。曾有一天,他与石鉴一起过夜,谈及太傅司马懿称病卧床的事,山涛认为事出反常,于是弃官而去。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爽身死,大权尽归司马懿,山涛于是归隐不问世事。

入仕受重用:山涛与司马懿夫人是表亲,因此受到司马氏的重视。司马师命令司隶推举山涛为秀才,之后他历任郎中、骠骑将军王昶的从事中郎、赵国国相、尚书吏部郎等官职。景元五年(264年),钟会在蜀地作乱,司马昭准备西征,命山涛镇守邺城,并代理行军司马一职,还拨给其五百亲兵。同年,山涛受封为新沓子,并转为相国左长史,统领别营兵。司马昭曾让长子司马炎拜见他。司马昭想将世子之位传给小儿子司马攸,山涛认为废长子立少子违背礼制,会影响国家安危,司马炎最终得以被定为世子,还亲自拜谢山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