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随着专辑的热卖,唱片公司决定乘胜追击,安排陈德忠参加了一档山京城最受欢迎的音乐综艺节目——《歌声重现》。
这是一个老牌综艺,嘉宾们在舞台上用经典老歌进行对决,观众遍布全国。
陈德忠站在舞台后台,听着台上主持人热情洋溢的介绍,心中却平静如水。他习惯了澳门赌坛的风浪,这种场面算不得什么。
他的对手是一位当红的偶像派歌手,年轻、帅气、粉丝无数。
节目组特意安排两人对决,以增加节目的噱头。那位年轻歌手自信满满地演唱了一首热辣的流行歌曲,赢得了一片尖叫声。
轮到陈德忠时,他依旧选择了那首熟悉的《故乡的云》。灯光打在他身上,吉他的前奏响起,台下的喧嚣渐渐安静。陈德忠的声音缓缓流出,低沉而深情,仿佛在讲述一个久远的故事。
评委们默默闭上眼睛,听得入神。观众席上,不少人眼里噙着泪水,甚至有年长的观众轻声哼唱。
歌曲结束,全场鸦雀无声,随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评委们纷纷站起来鼓掌,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评委拿起话筒:“陈德忠的声音有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是天生的天赋。这样的歌声,真是难得一见。”
在后台,陈德忠的对手气得咬牙切齿:“哼,不就是会唱几首老歌吗?有什么了不起的!”
旁边的工作人员却低声说道:“人家那是真有实力,刚刚的情感太有代入感了。”年轻歌手只能愤愤地看着陈德忠,心里却无可奈何。
山京城的高楼林立,喧嚣繁华。陈德忠坐在租下的写字楼办公室里,脚下是川流不息的人群,手中是刚刚签好的租赁合同。他把那纸合同随手丢在桌上,眼睛却盯着窗外那些巨大的广告牌,仿佛它们都在为他的未来打气。
他拿起电话,召集了几个在音乐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朋友,搞了个小型会议。会议室不大,桌上摆着几瓶从香港带来的好酒。
陈德忠靠在椅子上,手指轻轻敲打桌面,那节奏感像是他随时在为下一首热门歌曲找灵感。
“我跟你们讲,传统唱片公司都是死板的老家伙,太看重商业利益,结果把音乐玩得没了味道。”
陈德忠眼神炯炯,盯着朋友们,“咱们德忠唱片要做不一样的,给年轻人一个真正能发挥才华的地方。只要有实力,就让他们上。”
朋友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其中一个壮着胆子道:“德忠,你这是要烧钱啊。这可不是小打小闹,搞不好就赔个底儿朝天。”
陈德忠淡然一笑,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我从澳门带回来的钱,不就是为了投在这些地方吗?放心吧,输得起。”他的语气平静,仿佛谈论的不是千万投资,而是饭后的一顿宵夜。
说干就干,陈德忠很快就从香港、台北、山京城这些音乐重地,挖来了几名资深的制作人和编曲高手。
录音棚的落地窗外阳光透进来,他站在录音棚门口,仔细打量着新设备的安装情况。
几位制作人一边忙活一边忍不住感慨:“陈总,这录音设备可不便宜啊,这样的顶级设备,山京城能用得起的公司不多。”
陈德忠毫不在意地挥了挥手,笑道:“咱们要做的,是最顶尖的音乐,这些钱花得值。”他一边说,一边走到新安装的调音台前,摸了摸光滑的面板,像是对待一件稀世珍宝。
录音棚的每一个角落都布置得一丝不苟,他甚至亲自参与了录音室的声学调试,确保每个音符都能被精准捕捉。
陈德忠高薪打造的团队在圈内迅速引起关注,音乐圈子里开始流传起一个说法:“德忠唱片,不缺钱,只缺好作品。”
德忠唱片成立后,陈德忠很快推出了一个音乐选秀栏目,每周都会在公司的录音棚里举行开放试音。
消息一出,吸引了不少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录音棚外,常常排满了背着吉他、拿着乐谱的新人,带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想要在德忠唱片里一展身手。
其中有一位年轻歌手,以前在其他唱片公司因为风格独特被屡次拒绝,但在德忠唱片的试音中却被陈德忠当场拍板录取。
录音结束后,他站在公司门口接受采访,脸上满是激动:“陈哥真是个大好人,从不干涉我们创作,还说‘只要你能唱出来,我就敢帮你发’。”说着,他捧着刚录好的样带,眼角微红。
德忠唱片给这些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这种自由创作的模式迅速在山京城的音乐圈中打响了名号。
不少资深音乐人开始关注这个新兴的唱片公司,甚至有人慕名前来,希望能与陈德忠合作。
短短半年时间,德忠唱片签下了十几位有潜力的新人,陈德忠亲自为他们策划演出和录制专辑,甚至为他们设计舞台风格和宣传策略。
他的办公室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专辑封面设计稿,他每天在工作中穿梭,仿佛又回到了澳门那段风生水起的日子。唯一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不再是一个赌徒,而是一个掌握全局的造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