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宋代诗人苏轼的弟弟叫什么 > 第 174 章(第2页)

第 174 章(第2页)

最重要的是,他们家老苏是白身,就算儿子得罪人找他也没用,见过弹劾官员的没见过弹劾白身的,咋滴,还能因为他教子不严把他关进大牢?

至于兄弟间那就更没关系了,二哥被贬遍全中国也没耽误三哥青云直上一路干到宰相。

庞衙内不一样,庞太师在朝中政敌多的数不过来,他们玩过火了让庞太师被政敌扣上个治家不严教子不当的罪名那是真的能影响仕途的。

怎么说呢,偶尔也要考虑一下身后靠山的死活,争取不当猪队友。

话说回来,官家现在真的好大方啊,这是抄家抄出了灵感,准备一旦国库的钱不够用就去砍几个贪官?

也不是不行。

很快,小小苏大人就意识到官家现在不光是有钱那么简单。

不知道官家受了什么刺激,现在跟天降横财的暴发户完全没有区别,生怕别人不知道国库有钱一样。

条例司颁布均输法的具体条例不过两个月,青苗法就紧随其后下达到河北、京东、淮南三路。

东南六路推行均输法给薛向拨了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粮当本钱,河北、京东、淮南三路推行青苗法又让诸路以存在常平、广惠仓的一千五百万钱当本钱,如果常平、广惠仓里存的是粮谷,还能去转运司兑换成现钱。

一路一千五百万,三路就是四千五百万,天上掉金山也不能这么豪横啊。

东南六路的事情和登州没关系,如今推行青苗法,包括登州在内的京东路各州

()就是先行试点,别的州衙看到诏书后是什么反应不清楚,反正登州这边都惊呆了。

许遵当了几十年的官,别说在地方,就是在京城都没见过朝廷那么大手笔的拨钱。

现在是有钱了,以前是想拨也没有。

朝廷花钱的大头一是官员俸禄二是军费三是赈灾,仁宗年间西北战事不断再加上国内天灾横行国库年年赤字,这两年虽说情况好些,但是满朝文武对先前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经历心有余悸,朝廷哪天不抠门了才反常。

现在这一下子几百万几千万的放出来,国库还好吗?

他们知道襄阳王瞒下来的金矿产量大,抄襄阳王府让国库难得富裕了一回,但也不能这么花啊,朝中诸位相公真的没意见?

一路一千五百万贯,京东路下辖十六州二军,不管怎么分,分到登州的钱数都不会少。

许知州:……

苏通判:……

登州其他官员:……

这钱拿着真的烫手啊。

情况特殊,许知州召集底下各县官员到州城开会,青苗法的具体措施已经颁布下来,他们得好好商量这笔钱要怎么用。

毕竟连财大气粗的庞衙内都说不出这次的拨款是“区区这么点钱”,要是钱拿了事儿还办不成,到时候他们全州都跟着丢人。

不过苏景殊觉得这法子没那么容易推行,他们登州上下一心或许可以交出一份让官家和老王都满意的答卷,别的地方就不一定了。

他们周边的地方官一把手支持新法的其实没几个,不过明确表示反对的也没有,整体趋势就是观望。

别的事情为了不得罪人可以观望,推行新法这种事情要是不明确支持的话那就真的和反对没有区别了。

官场上都是人精,且推行新法本来就是得罪人的活儿,顶头上司不重视的话底下官员肯定怎么对他们有利怎么来,派下来的活儿糊弄过去就算了。

这个时候掐尖冒头肯定拉仇恨,不过没关系,他和许大人来登州就是为了得罪人的哈哈哈哈哈。

新法和旧有的常平法类似,唐时朝廷为了贴补国库亏空推行过类似的政策,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也就是丰年适当抬高价格买粮防止谷贱伤农,荒年适当降低价格卖出粮食来平抑物价接济百姓。

政策的确有,效果却没多好。

本朝也有常平仓,制度和唐朝一脉相承,就是连着唐时的毛病也一并继承了下来。

粮仓只在州县治所所在数量少也就罢了,常平仓的钱粮还经常被三司和转运使挪走导致地方没有钱粮往外借,除此之外还有最常见的官商勾结以及高价卖出低价买入,反正就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现在民间的常平仓大部分都是摆设。

制置三司条例司这次推出的新法来源于旧法,但是实施起来和旧法有很大的不同,最显眼的就是以前的常平仓不要利息,现在的青苗法要收两成的利息。

大宋民间高利贷多的数不清,近些年天灾不

断,民间百姓大多都需要借贷来活命,还的时候本钱翻倍的都有,遇到丧天良的让还三倍也不稀奇。

和那些动辄翻两倍三倍的高利贷相比,新法收两成的利息和不要利息也差不多了。

但是两成的利息和不要利息毕竟不一样,对迂腐的读书人来说,赈灾救民是官府的责任,哪儿还能收利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