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麻将机牌数量 > 硬骨头阎更平(第1页)

硬骨头阎更平(第1页)

戏曲界的前辈老艺术家,都注重德行为人,讲究品格气节,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留下了鲜活的事迹。有些人收入虽然微薄,却还能慷慨解囊,倾其所有,或周济穷人,或资助办学,或兴修水利;有的人不取嗟来之财,不为五斗米折腰,敢于蔑视权势,表现出不凡的胆识;还有的人为了钟爱的艺术事业,做出了可歌可泣的事迹,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今这些都成了往事,他们绝大部分人都到另一个世界去了,或不留名声,无迹可寻,有的仅有只言片语,静静地夹在字缝里,不为世人所知。他们虽然没有惊天动地之举,没有什么丰功伟业,算不上英雄俊杰,也并非巨星大腕,一曲数万,佩金戴银。但他们有着一颗回报人民的赤子之心,饱含同行友谊之深情,崇尚艺术至上之笃志。应该说,他们的事迹昭示着我们,他们的行动推动着戏曲事业不断发展,他们的精神感化着后来人继往开来。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前不久翻出阎更平的一些资料,有件事,感人肺腑,述之于下。

阎更平,著名秦腔须生演员。自幼家贫,吃了上顿找不着下顿,日月维艰。14岁时,被人带入甘肃平凉平乐学社学艺。因为出身农家,接触戏曲少,艺术细胞缺乏,给人的印象木讷。但他却刻苦好学,勤奋努力,有一股“碰倒墙连土担”的牛劲。16岁就能挂牌主演《劈门卖画》《八件衣》《全家福》《五子夺魁》等戏。未几,又能演出允文允武、唱做工并重的《临潼山》《拆书》《逃国》等重头戏。

1935年,随团到郑州演出,一炮打响,报刊曰:“身架英武洒脱,表演真切细腻,唱念豪迈有力,功底深厚扎实,才华出众,大有可为。”此后,日渐声震秦陇。

抗日战争爆发后,平乐社被迫解散,他被易风社聘用。1943年,当时的泾川县县长拟将易风社据为己有,改名为泾川剧社,并出现洋千元、麦子数百石作为酬金,聘请阎更平为社长,除留少数主要演员外,其余人等一律自谋出路。他断然拒绝,不愿意出卖穷苦弟兄,抵制了金钱的利诱和权势的要挟,当即带着师兄弟们赴平凉谋划生计。因为原有的戏箱被伪县长扣押,他们只好另外租赁行头,经过一番努力,恢复了平乐社,很快又照常演出。

岂料,泾川县县长与平凉国民党县党部书记串通一气,诬陷阎更平要带领剧团投奔八路军,捏造罪名,将阎下入狱中,并吓唬说:“你若不答应条件,绝不释放!”他坚定不屈,绝食抗议,以致染疾在身。不久,西安名旦毛玉利到平凉演出,阎的一帮兄弟找到毛寻求解救之策。恰好县党部书记请毛玉利演出《家庭痛史》,戏牌挂出后,毛却提出让阎更平配戏是最好的搭档。经过多方说项,县党部不得已才将人暂时放出。

《家庭痛史》讲的是巨富郑祥善在外经商,家务托于儿媳经营。

其妻与弟合谋儿媳,欲杀郑门全家,私吞财产。后为郑识破,当场铲除祸害,为儿媳鸣冤。对于剧情,阎更平已经是“吃本子”了,演得滚瓜烂熟。哪里出情,哪里有戏,他都了然于心。演出那晚,他铆足劲头,巧借剧中主人公郑祥善之口,对其妻、妻弟贪得无厌,图谋自家财产,陷害儿媳之事,通过大段唱词和念白,指鸡骂狗地倾诉了心中不平,抒发了对国民党县党部和伪县长的愤恨。他演得饱含深情,骂得痛快淋漓,赢得了阵阵掌声。

戏演完后,他感到事态难以平息,和弟兄们商量了一下,带了一把短刀,与演武生的蒋守民连夜离开平凉。他想如果有人追赶,他俩就与他们拼却一死,他不能给平乐社丢人,这是陇东十七县老百姓扶植的剧社,不能断送在他阎更平手里。

后来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四军十二师文工团。

1952年调回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