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种植园估计可以容纳几万人,为了给更多难民找活路,朱由榔又盯上另外几个需要大量劳力的行业。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晒海制盐。
为此,他下令罗义带路,前往马枭、博顿、兰馨等几个大盐场进行微服私访,为发展盐业做准备。
朱由榔、黄士谔、陆顺明、罗义等人离开官道,沿着清军几个月前开辟的道路行进,只见沿途到处残垣断壁和荒废田地,好像已有十几年没有住人。
好不容易抵达马袅盐场,观感才好一些——为了给广东水师上岸休整,盐场内部刚刚修缮过,屋舍的状态还可以。
然而盐丁的状态就让人有点不忍直视,让人不敢相信这里能生产出好盐来。
他们个个面容干瘦,神情麻木,见到官府来人,以为是来抓清军同党的,连连跪地磕头求饶。老幼妇孺则衣不蔽体,看起来极其穷困。
原来近十年战乱不止,盐丁们被杀的被杀,逃走的逃走,现在村里只剩下两百多个丁壮。
古法晒盐完全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盐丁减少后生产能力必然下降,但是清廷官府规定的折色银一点都没有少。
清廷沿袭万历朝时的规定,对马袅盐场按“一千四百一十七引又二百三十斤”来课税。
按例以米价折色,盐场需要上缴赋税大概要二千多两,平均每个盐丁十两银子,这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而且盐户和匠户、军户一样,除非考上功名,原则上不允许脱籍。既然没有油水,就更没有农户愿意入籍当盐丁分摊份额。
这样恶性循环下来,马枭的盐户穷困就不奇怪了。
幸好周围土地尚多,又有马袅河水灌溉,盐丁在晒盐之余,另外垦田种些粮食,还能果腹。否则,就是这二百多个盐丁都保不住。
朱由榔料想琼州另外六个“大”盐场的状态也差不多,官府一向只管收盐课,至于盐丁的生活状态,基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朕没记错的话,琼州的以前隶属于海北盐课提举司,行盐远销广西、海南。他们就生产这一点盐,能够吗?”
黄士谔看出天子不满,诚惶诚恐答道:“陛下声明,按洪武所定律例,琼州的盐的确远销广西、湖南,然而最近几十年一般只提供本府。”
“哦?这是为何?”
“因为广州、惠州的盐从西江往上运更方便,是以私盐挤占了官盐。正统年间,琼州六大盐场就改为本府上仓,不再行销广西、湖广。”
朱由榔点点头,表示明白私盐的厉害之处,只要能打通关节上市售卖,私盐无论品质还是价格,都全面优于官盐。
如今琼州府的汉、黎百姓加起来不过三四十万口,六个盐场产量再怎么低都够吃了。
估计马枭盐场在完成正引之余,还要卖一些给盐枭走私去广西,否则这两百多盐丁肯定凑不齐那么多钱上缴官府。
这些细务不是亲身来看,平时在庙堂是不会注意到的。
在休息的时候,黄士谔偷偷问道:“陛下,安南那边很缺盐吗?琼州四面临海到处都可以制盐,人口又少,要那么多盐也是无用啊。”
“怎会呢?每个人都要吃盐,只要我们把盐卖向全国,多少都不够用的。”
说到兴头上,朱由榔提出要取消实行三百年的盐引制度,改为官督商办的想法。
黄士谔听后大吃一惊,连忙劝谏:“陛下慎重!没有了盐引,无法区分官盐与私盐呀。届时,任何一个渔村都可以自行晒盐售卖,盐课收入就无法保证了。”
听到此话,朱由榔脸上充满了不屑,冷笑道:“有了盐引,也没给朝廷带来多少钱。崇祯二年,全国一年的盐课收入还不到一百万两,钱都上哪里去了?”
崇祯二年,大明国还大致安定,总人口应该在一亿五千万左右。正常平均每个人一年吃10斤盐,总食盐消耗量应该超过十五亿斤,就算省着吃也要至少十亿斤。
然而大明官盐的销量才五亿斤,近一半百姓吃的都是私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