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天汉坊商会vip什么酒价位 > 第四十四章 乾文染毒(第1页)

第四十四章 乾文染毒(第1页)

郑乾文不愿读书,母亲就让他学做生意,先在茶馆做伙计,可手打战,提不起水壶。郑德昌知道少爷抽大烟后,捶胸顿足,一下子病倒了半个月,没想到这是赖四在捣鬼。病愈后,他向账房和伙计们交代,不许在前柜给少爷支钱,要彻底戒掉他的烟瘾。

其实,郑老爷的这一招并不管用。少爷烟瘾发作,鬼哭狼嚎地叫,抱着头往墙上碰得皮开肉绽,让人不寒而栗。夫人心疼,偷偷地拿钱给少爷,少爷得寸进尺,有恃无恐地在福源大烟馆包房享乐。包房宽敞明亮,设置讲究,烟榻是雕花的大床,有桌椅、点心、鲜果,壁上悬挂着善财童子条幅水墨,两边则是“含珠银灯通仙域;卧云香榻吐春风”行书对联。身子瘦骨嶙峋的郑少爷斜躺在床,拿着烟枪,就着烟灯,吐纳着袅袅烟雾。

一个阴暗的冬日,凌晨下了一场小雪,瘦弱的乾文似乎是染了风寒,咳嗽不止,吐出的清痰还带有血丝。老太太、夫人和王妈见状全都急傻了,只有老爷冷静地吩咐:“快去请先生!”王妈随即跑出院子,直奔济生堂药铺。

药铺在东城门下,坐北朝南,门檐下悬挂着一块红底金字的木匾:济生堂。“一片仁心昭万古;千方妙药救群生”的木板楹联挂在大门两侧,汉隶书体,黑底绿字,风吹雨打,有些斑驳。门前左雄右雌一对威武石狮,昂首挺胸。药铺和城里其他商铺一样,临街正堂是药铺,后院子天井是陈先生一家人的居室。天井院子是青石板铺砌,左边立着一把大铡刀,刀座被一捆药草簇拥着,一把刀下有人正在操刀切药,刀口上飘着阵阵药香;右边是一座石碾子,细长的石槽上滚动着一个碾盘。

药铺不大,但布局紧凑,右手纵向一溜全是两人高的木质药柜,黝黑发亮,成百个小药屉都贴了拇指大的标签,写了药名,药铺气味混杂,弥漫着药香。左手是一张八仙桌,两边是太师椅,是陈先生歇息喝茶拿脉问症开方之处。八仙桌后面的墙上挂了一幅神医华佗彩色绣像,绣像采用紫阳挑花绣手法,由许家绣坊用时一年手工刺绣而成的。它采用丝绒、彩线、棉线,在平布上凭借针的穿刺、线的疏密构成花纹、图案,是在画样的基础上,以针代笔、以线晕色的手工刺绣。绣像两边是一副“启八千良方济世;聚四海妙手回春”的对联。

济生堂老先生陈孔洲是县城名医,春秋一领蓝布长衫马褂,夏天一身白色府绸长衫,冬日就一身藏青棉袍。他一抬足一摆手,肃穆、庄重、清雅不俗;五十多岁的年纪,头发黝黑如墨,脸色红润,双目清明,精神矍铄。他坐堂就诊,把脉时总习惯眯着眼,低头敛声屏气,给人一种深思熟虑又内敛沉稳的印象。陈先生看病,不管门第高低,不管贫富差异,都一视同仁,由此落下了好名声。可一年前,孔洲先生上山采药摔下了悬崖,如今药铺坐堂的是他儿子义元先生,三十来岁,留着胡子,胡子不长,黑黝黝的。在病人的眼中,这是经验丰富和医技精湛的象征,显示出一种不同常人的超凡神情。

陈义元少年聪慧,入私塾读书就出类拔萃,诗词文赋一点即通,在街邻间颇有名气。年轻气盛,精明灵性,他并不一味地躺在祖传的几帖秘方上睡觉,而是讲究活用和变通拓展。父亲去世后,他安心习医,博览《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等医典并熟记于心,在继承济生堂药铺祖传断骨接位医术的同时,又发展丰富了古代房中秘方。从一个偶然的病例中,他发现凤凰山里的九龙谷一条小溪的泉水与几味草药相配后有壮阳补肾功效,于是积极着手对各种不同生理特征的人进行了试验,均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不禁大喜。义元的医术有道,令人刮目相看,名气也就大了。

义元先生的为人与孔洲老先生完全不同,他讲究的是实惠,是利益的交换。他不认为医德是兴旺药铺之本,以医术求富为兴家之策。对上门来的求药问医者,义元先生最关心对方是大户还是小家。大有大的安排,小有小的打发。义元先生坚持认为:药铺做的是生意,不是慈善堂,没有盈利,再好的药铺迟早也会关门。与其父亲的为人相比,他的名声就打了折扣,但医术还是精湛,县城周边十里八乡有不少重病人,都是吃了济生堂药铺的药后痊愈的。人生在世命为首,只要能活命,那钱又算啥。济生堂的生意依然很好,义元先生依然忙得不亦乐乎。紫阳城的人不敢得罪济生堂药铺,即便心有不满,对义元先生也是客气有加。加之义元先生性情孤僻,我行我素,自然朋友很少,但这并不妨碍济生堂药铺生意兴旺。

义元先生的个性导致了济生堂药铺不用本地人,从上到下,从管事到挑水,一律用县外的。他们每年有一个月的假期,轮流回家,其余十一个月都住在店里。药铺的同人,一律称为“先生”。先生分为四等:一等的是“管事”,即掌柜。管事是终身职务,一般东家是不会辞的。除非老管事病故,才会延聘一位新管事。当了管事,有时还可以出诊看病开方,而且还有“身股”,到了年底可以按身股分红。因此,管事对生意是兢兢业业、忠心耿耿的。二等的叫“刀上”,管切药和搓药丸。药铺每天都有很多药要切片,药片切得整齐不整齐,漂亮不漂亮,直接影响着生意好坏。

紫阳城的人吃药,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这药是不是济生堂药铺的。刀上是技术活,薪金最高,在店中地位也最尊。济生堂的刀上是全县头一把刀,各大药堂店铺都想挖他,好在此人义气,对义元先生是言听计从。他姓岳,人们都叫他岳先生。其余的都叫“同事”,他们的职务就是抓药、记账。

还有一等是入门的学徒,按照药铺收徒规矩,这样的学徒叫作“相公”。

因此,这药铺除煮饭挑水的之外,实有四等:管事、刀上、同事、相公。济生堂的相公都已经过了三年,大多满师走了。现在的相公姓康,脑袋大大的,矮胖的身材上举着一个圆润的脑壳,圆眼黑眉,性情淳厚。说话声气粗粗的、呜噜呜噜的,有些结巴。

他每天起得比谁都早,起来就把先生们的尿壶都倒了涮干净控在茅坑里,然后扫地掸土,擦桌抹椅,从门槛的槽子里卸铺板开门。太阳出来时,晒药收药。把岳先生切好的饮片、搓好的药丸都放在扁筛里,用头顶着,爬上梯子,到屋顶的晒台上放好,傍晚时再收下来。这是他一天最快乐的时候,他可以登高四望,看得见许多店铺和人家的房顶,看得见远处的江面、绿树,绿树后面缓缓移动的帆,看得见鸽子,看得见飘动摇摆的风筝,心旷神怡。到了春夏之交,傍晚,还可以看云彩:灰的、白的、黄的、橘红的、火红的,镶着金边,一会儿一个样,变幻出龙凤呈祥、狮虎相斗、万马奔腾、群贤访古、犀牛望月等生动图案。其余的时候,就很刻板枯燥了。碾药,裁纸,包药,摊膏药。直到晚上十点多钟,把先生们安顿好睡下,他就可以准备睡觉了。先生们都睡在后面的厢屋里,康相公睡在店堂里。把铺板一放,铺盖摊开,这就是他一个人的天地了。临睡前他总要背两篇《汤头歌诀》,药铺的先生总要懂一点医道。小户人家有病不求医,到药铺来说明病状,先生们随口就要说出:“吃一剂柴胡清火汤吧”,“服三服锁金丸”,“上一点加味逍遥散”……有时,坐在被窝里想一会儿家,想想多年守寡的娘,想一会儿困了,他放倒脑袋,立刻就响起了很大的鼾声。

康相公已经学了一年多生意了。也许是不大聪明,记性不好,做事迟钝,要不是纸裁歪了,要不是药忘收了,总是挨打。打他的多是掌柜,掌柜不是暴脾气,打他是为他好,要他成长。有一次他收药走了神,下梯一脚踩空,把一扁筛药丸翻到了阴沟里。药丸虽不是贵药,要搓成大小一样的拇指大的圆丸,费时费工。义元先生气不过,就用一根撵鸡的竹质响篙把他痛打了一顿,打得他哇哇乱叫:“哎呀!哎呀!我下回不了!下回不了!哎呀!哎呀!我错了!哎呀!哎呀!……”谁也不敢去劝,因为知道义元先生的脾气,越劝打得越凶。后来还是老板娘来劝住了,她一把夺过义元先生手里的响篙说:“他也是人生父母养的!徒弟也是儿哩!”康相公挨了打,当时没敢哭。到了晚上,闩了门,一个人躲在棉被里呜呜地哭了半夜,向他远在故乡的娘说:“娘啊,我又挨打了!娘,不要紧的,再挨半年打,我就能养活您老人家了!”

义元先生与郑老爷是好朋友,以兄弟相称,郑老爷年长他十几岁,义元先生在郑老爷面前自然很是恭敬。郑老爷与人为善,宽大为怀,待人有礼有节。他义元先生再小气,也抗拒不了郑老爷的包容与大度,这不仅因郑家有恩于济生堂,关键还是郑老爷仁义。义元先生对谁都吝啬,对郑老爷却不敢有半点马虎。郑老爷平日最喜欢乌鸡人参汤,做乌鸡人参汤的人参都是义元先生亲自精选的。只是每次送东西来,义元先生都要斤斤计较,让郑老爷吃喝得明白,这很让郑老爷瞧不起。郑老爷可不是那种吃了口软的人,郑老爷重情义,对义元的吝啬毫不计较。义元先生不爱串门,可天汉茶楼他隔三岔五定要去泡一会儿。郑老爷生意忙,进城回巷来去匆匆,每次路过济生堂,只要义元先生在屋,他必进去坐上片刻。

义元先生听王妈说了病状,心里就明白了八九成,让康相公提上出诊用的木质油漆药箱,急忙赶到郑家来。义元先生一进门就看见床上扭曲成虾状,仍然咳咳咳地呻喘的少爷。他不动声色,坐上那张用生漆漆得乌黑锃亮的椅子,肃穆着脸摸了左手的脉再摸右手的脉又按了按胸口,然后用双手掀开乾文的嘴巴,轻轻“嗯”了一声就转过头安慰老太太、老爷和夫人:“染了风寒,有红糖、鲜姜、红枣吗?”

夫人连声应着有,转身就把一瓶红糖、几块鲜姜、一捧红枣取来了。

义元先生从中取出红糖三十克、红枣十枚,又将鲜姜两块切片,放入煎药的土陶罐,把三碗水咕嘟嘟倒入土陶罐里,让王妈去厨房取来烧得通红的火炉,熬制红糖姜枣汤让少爷服下,并嘱咐盖被出汗驱寒。同时又开出一方汤剂,递与夫人示意去抓药。

郑老爷嗔怪夫人说:“还不快给先生上茶。”夫人带着怠慢了恩人的歉意和王妈慌忙离去。郑老爷将义元先生让座到另一间厢房叙话,但先生不说话,接过郑老爷递给他的黄铜水烟壶就悠悠吸起来。郑老爷见状,不无担心地问:“先生您看这娃身子骨咋调理才能健壮起来?”先生说:“这娃身子先天娇弱,虽吃过几个胎盘,可效果甚微,元气补不起来,加之鸦片毒性强,常规方法恐难奏效。”

这时,王妈端来一只金边细瓷碗,里面盛着煎煮的酽茶,漂浮的五枚大枣鲜艳圆润。中医认为大枣有补益作用,不同的炮制方法,效果也不同:酒枣活血,蜜枣润肺,阴枣壮阳。

义元先生喝了一口枣茶,若有所思,待王妈走出房间,对老夫人和郑老爷提议道:“给他娶个媳妇吧!”郑老爷惊诧地问:“他才十四岁,不是要他命吗?”义元先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相克又相生,无阴不生,无阳不长。女人可要你命,也可增你寿。这办法能保他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温肾健体。”德昌问:“啥法?请先生明示!”义元先生压低声说:“娶媳妇润枣!”老夫人惊异地问义元先生:“先生说的是泡阴枣?”义元先生依然肃穆地点点头,只是一声叹息,道:“这法子就是缺德,你们斟酌吧。”

枣是果蔬中的精魂,性味甘平,民间秘传的泡枣古称牝甘,又称阴枣。炮制方法奇特,就是将风干的蜜枣洗净放入年轻女子阴户中,第二天取出食用,有温肾壮阳之效,对带病男子能益气补元、养精健体、延年益寿。郑德昌明白了“泡阴枣”是咋回事后,坚决反对说:“让他听天由命吧,我绝不做这缺德事。”

风吹着雪,雪夹着雨。这一年,郑家显得寒气逼人,被接连不断的危机和不幸笼罩着。片刻间,雨点全成了雪花,变得稠密而硕大起来,气势汹汹地夹带着狂野,在风中肆虐,打在脸上、身上、地上似乎都有啪啪的响声。常管家缩着头,在前面引路,郑德昌弓着腰,盯着脚下,套着棉布鞋的脚踩着白白的积雪,嘎吱嘎吱地响,小心翼翼地走着。

正堂的几盆木炭火,让室内和室外形成了两个世界,室内温暖如春。

郑德昌和大家礼节性地打招呼之后,一言不发地听各分号掌柜叙说各自苦愁。韩童生首先说道:“兰州和秦州的天汉茶庄已大不如从前了。自辛亥革命后,我们兰州、秦州天汉茶庄分号受到的影响不是很大,袁世凯亲信张广建主政甘肃都督七年来,地方军阀势力割据一方,彼此相对平衡,政局稳定,生意还能做。自直皖战争开始,皖系战败,倚靠皖系的张广建被驱逐。空下的都督一职,甘肃回军集团宁夏镇守使马福祥和汉军集团陇东镇守使陆洪涛彼此争夺,已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稍有火星,就会是一场恶战,生灵涂炭在所难免。兰州、秦州这些年的买卖是一年不如一年,商号倒闭天天有。我这一路回来到处都是驻军设的关卡,除了人能通行,各种特产货物均不能跨省流通交易。加之匪患骤增,各路土匪占山为王、抢劫掠夺时有发生,好多马帮驼队都停了。频繁的军阀混战,加上匪患,不要说做生意了,能否保住性命都成问题。各地的商铺歇业的歇业,关张的关张,倒闭的倒闭,累计有五成以上。我这次回来,就是从秦州改道西安,和德铭从子午道回来的。”

“是啊是啊,这子午道也不太平了。”德铭接过韩童生的话说,“西安陈树藩引狼入室,被镇嵩军刘镇华主政后,自己被迫退至汉中,投靠了陕南镇守使张宝麟,驻守宁陕,以防西安的直系军阀和刘镇华穷追猛打,阻隔了陕南和关中的商道,导致西安南关正街的生意也十分萧条,军阀你来我往的拉锯战、消耗战,各种摊派、赋税是有增无减。西安分号今年没有赚到钱,所有的账目已经交给了常管家。下步咋办,听老爷示下。”郑德润叹了一口气,也诉苦道:“天下动荡,这生意都不好做,襄阳闹腾得形势比你们那边严峻得多,尤其是对地主、富商下手狠。工会农会组织的人,对这些大户有家产的分光家产,有钱财的分光钱财。好在他们纪律严明,对小商小贩秋毫不犯。天汉茶庄门脸小,不张扬,有幸躲过一劫。就眼下看,国民政府还是允许人做生意的,但只能谋个一时温饱。今后何去何从,我也没有想好。”

郑德昌听着,头有点大了,捧起紫砂掌心壶,一口气嘬完才放下,问李德义:“李舵长,根据你的经验,看眼下形势,这汉江航运会咋样?”李德义抽了一口水烟,取出烟锅,说道:“我倒觉得世事不管如何变化,人流物流减少是必然的,但若要路断人稀估计不可能。整个陕南走货运人,靠的是船帮,不管他哪个主政,在紫阳除了骑马走路,那就是坐船。所以,船运还得通,跑船的还得跑,拉纤的还得拉。有人流动,那自然就有货物流动。只不过,我们的茶没有市场了,只能贱卖。”

听过几位掌柜的叙说和担忧,郑德昌补充说:“紫阳弹丸之地虽没经历大的战火,但小打小闹每年都有。不是军阀之间的你来我往,摊派名目繁多的赋税、捐输,就是各地土匪进城掠夺、绑票。民众因此苦不堪言,商户也是山穷水尽。我们天汉茶庄处于只出不进的状况,长此以往就只能关门大吉了。”常管家说:“外边的事我不懂,但我想,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谁能离得开?买卖生意萧条,也只是暂时的。”接着又说:“让各地分号休业,既是无奈之举,也是稳妥之举,我赞同。只是这么多伙计,咋安置啊?”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郑德昌放下茶壶说:“问题的核心是各地的土匪占山为王,各地的军阀割据设卡盘剥,即使用银子能打通关卡,也要耽误不少时间,运茶到兰州少说也得半年,这样的生意咋做呀?可是西北有我们茶庄的五成收入,一旦断了,想再恢复,那就更难了。兰州可以歇业,但这条线不能断。我建议恢复汉中茶庄分号,与兰州、秦州的一些客户仍保持联系,再看时局的变化,随时调整。兰州和秦州暂时休业,调韩童生去汉中恢复经营天汉茶庄分号;西安、襄阳茶庄分号继续开门营业,坐等时局稳定后,再做打算。只是各掌柜的薪酬没有往年的高了,请多理解支持。”韩童生说:“这兵荒马乱,老爷能给口饭吃,大家就感激不尽了。”常季清补充说:“是啊,各地商铺关闭的关闭,歇业的歇业,少说也有五成,我们能维持住生意,算是不错的了。”德昌说:“要是我们所有茶庄倒闭,茶价大跌,那茶农就只有当棒老二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