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最后的握手文章 > 高标逸韵君知否(第1页)

高标逸韵君知否(第1页)

大家还记得吗原温州教育学院石坦巷本部门口,路左靠墙有一方三面青藤缠篱的梅园,中央长着一株高出人头许多的梅树,周围栽有牡丹、玫瑰、蔷薇、冬青等。一位中等身材、宽额,戴着黑边眼镜的老者,每每握剪疏枝,提壶灌园。若衍化陆游《梅花绝句》的诗句,这就是“一树梅花一阜彤”。

这是30年前的情景。

1980年下学期,王阜彤老师给我们上《中国古代文学》。他生于1916年11月,平阳郑楼人。早年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曾就教于温州师专。第一次就是教先秦的远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普通话中夹着浓重的平阳乡音,工整、老辣的板书和旁征博引的解说,就是最初留给我的印象。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后来他教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范读,是让我们欣赏用平阳方言的吟诵,使我大开眼界,古人原来如此读书,简直跟唱歌一般。

通过“拖音袅娜,不欲辄尽”的吟诵,那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生活的哀愁,笼罩心田,令人落泪。自然,我翻译得不尽科学,但可以听出吟诵的味儿。后来我想,假若王老师的吟诵不继承下来,这将是学习古代文学的一大损失,会终生遗憾。所以,1984年毕业前夕,我斗胆走到梅园他家,请求给我一个吟诵磁带,他竟欣然接受。半月之后,他将磁带寄给我。一共七篇课文:《隆中对》《出师表》《桃花源记》《岳阳楼记》《木兰诗》《唐诗三首》《宋词三首》。当时我在文成石垟林场中学教语文,凡逢这些课文,我都用三用机播放,学生欢腾雀跃,尽管东施效颦地学唱,闹得一塌糊涂,但总算获得古人诵读的一点知识,我也心花开了。尽管磁带老旧,我仍然珍藏着,尽管退休了,我仍然时常跟他学着。每每听到王老师那浑厚而显得些许苍老的声音,就像韩娥的歌声,绕梁不散。王老师的心儿,就如他园中的红蕾怒放,暗送清香。

1986年9月,我教《刘玄德三顾茅庐》一文,其中“东海老叟”

“东下齐王七十二”等多个典故陌生,手头资料缺乏,我又去信向王老师请教。他回信:“六日寄来的信,八日上午就收到了。我根据你寄来的课文(复印件)做了些注释。我想还是注释比较好,因为它容易把情况说得更具体些。这些注释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王阜彤于九日上午八时寄出。”一天之内,竟然费神做了14个注释,又要费劲送邮局寄出,我深感愧疚。今天,重温作古10年的先生手迹,我的眼睛濡湿了。

1993年,我在县教育局主编《文成教育志》,王老师寄来他女儿王一曼编著的海洋出版社出版的《青年五言读本》。次年,我调入县教师进修学校任教普师语文,王老师陆续寄来他著的《唐宋诗词品评集》《30个常见的文言虚词》《石坦梅翁文稿外编》三本书。1995年,又寄来语文出版社出版的新著《青少年唐诗读本》。我如获至宝。如《文言虚词》,解释30个虚词之后,又附5个练习和总复习并答案,便于读者巩固。同时,又附《语文研究》发表的《说“孰与”与“孰若”》一文,详细分辨。一位退休的教师,耄耋之年竟

然索玄钩沉,焚膏继#著书,呕心沥血教育,可谓凤毛麟角也。

1999年,我60岁了,王老师倒给学生寄寿联来了。“诗书画可能通一;酒色财真不惑三”,王老师用书法家陈出新的隶体书写,真是受宠若惊。是的,“酒色财”我无瘾,可“诗书画”我没有“通一”啊,惭愧!惭愧!但我明白,这是老师寄予的期望,要努力才是。

师尊数十年的舐犊之情,何以酬报?仅仅在他八十大寿之日,赠给他一个由书法家吴亮题书的“教齐渭纶”的匾额。他学富五车,寿齐渭水垂钓的太公望,仍然诲人不倦,真是我们做学生的荣幸!

不幸的是,王老师于2001年12月远行了,他惨淡经营的梅园也悄然消失了。陆游诗曰“高标逸韵君知否”,可是,他的对联还在,他的书籍还在,他的注释还在,他的磁带还在,他的梅香还在,石坦梅翁的风骨还在。

2012年2月14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