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小说

读读书小说>中学开学工作方案 > 秦腔学府(第1页)

秦腔学府(第1页)

从教坊到红色剧团漫谈

中国是个戏曲大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剧种繁多,戏剧演出团体不计其数。这里不言剧种,只说说剧团(班社)。旧时,关于剧团(班社)的称谓颇多,没有统一规定,随着时代变迁出现了不同的名称,如对剧团(班社)的演出场所,有称教坊、勾栏、瓦舍(肆)、歌榭、行院等,元、明时称教坊司。还有称菊(鞠)部的,并一度被作为戏曲的代称。戏曲艺人在宋代被称为路岐人或路岐。再后来,更多地被称为戏班,如“云韶班”“枋榆学社”“化民社”等。最通用的是“梨园”,不过,这不限指剧团(班社)。

据宋《南部新书》《新唐书?礼乐志》等记载,唐代长安就有了许多固定的剧场和演出团体。一种是皇家剧团,另一种是私人剧团,开始具有经营的色彩。到了宋、元、明时期更兴盛了。

下面我们就从有关秦声(腔)班社的历史演变情况,一窥剧团(班社)的面貌,以及红色剧团——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的诞生和发展过程。

元代,秦声杂剧十分繁荣,有代表性的如刘耍和的教坊。刘耍和出身戏曲世家,既当教坊老板,又能编能演,闻名一时。他有红字李二和花字李郎两个女婿,都能编能唱。至于其余勾栏的情况,从元好问记述关中当时演出活动的情景诗句“日暮新丰原上猎,三更歌舞灞桥东”中可见一斑。

明朝武宗正德三年(1508),陕西盩厔(今名周至)的张家班由举人张附翱、王兰卿(明中叶著名女演员)夫妇组建。名角众多,以演技精湛而驰名陕西、甘肃,足迹远至江苏、浙江、四川等地,声誉名列西府“四大名班”之首。张家班相传数代,几度易主不改张姓。班主先后为张书和、张宏德、张德明等。积累剧目上千种,以“跑马”“打秋”等自创特技闻名。有歌赞曰:“新润子身带多少宝,《泗州》《降鼠》《收三霄》;《水漫金山》真个好,《跑马》《打秋》实在超。”1932年易名“华庆社”,1953年由新中国文化部门接管,后与郿县(今眉县)群众剧团组建县剧团,该班社活动期长达500年之久。

同时期还有一个“康家班”,也在四大名班之列,亦名噪一时。该班社由著名复古运动团体“前七子”之一的康海与王九思创建于正德五年(1510)。康、王二人在关中秦声的基础上创造了“秦王腔”。其特点是“慷慨悲壮,喉啭音声,有阳刚之美,有阴柔之情”。演出剧目有《中山狼》《王兰卿传》等。拥有“随身四帅”金菊、小斗、芙蓉、采莲,及一批技艺超群的歌儿家伎,因“歌有新词,舞有娇姿”,对秦声的发展影响很大。该班最终随着康海的故去而解散了。

清代、民国时期,剧团(班社,包括戏曲学校)更多,遍地都有,除了私家的,也涌现出许多民间团体。清朝中叶就有“西地梨园三十六”之说,当以魏长生先期的戏班“双庆部”和申祥麟的“双赛班”为代表。申祥麟曾集资修建西安梨园会馆(即四圣行宫)。到了民国时期更多,驰名的有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夏声剧社、乾县晓钟社等。

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及的是西安易俗社。这是一个由许多进步文化名人发起和组织,以“启迪民智,移风易俗,辅助教育,改良社会”为宗旨的,有着先进戏曲编演、教学理念的新型戏曲团体。鲁迅先生为易俗社题匾“古调独弹”,并把在西安讲学所得报酬赠予易俗社。易俗社被田汉称为世界三大古老剧社之一,其他两个为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歌剧院。易俗社自创立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实现了戏曲本体从“编、导、演”到“观、赏、思”的完善,创排了1000多个剧目,涌现出数十位剧作家,以及众多驰名中外的表演艺术家。

国内其他地区也有许多上述类似的剧团,如徽剧四大名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京剧富连成班,等等。其情况大致相同,在此略去不谈。除此之外,还有军旅(阀)班社。闯王李自成就有自己的班社。一些地方武装集团也有,关中大恶霸秦颂臣就有一个“佩风剧社”,除供自己观看外,还到处演出。许多军政要员都有自己的家班。

过去的剧团(班社)一般都属于私有性质。早期的私家班,其演职人员都属于艺伎家奴。这种班社既无人身保障,也无社会地位。不在“三十六”大行之列,从艺的人也被视为“下九流”,地位低人一等,生不能进祠堂,死不能入祖坟。入班社时要签卖身契约,即“生死状”。在班社里,一切听从班社主的支使,没有人身自由,更无独立人格,甚至还经常受到惩罚。有时一人犯事,全体“打通堂”。如果犯下严重错误,会被吊起来打个皮开肉绽。如要脱离班社,须交赎身定金。也有的班社组建属于季节性的,人员大多来自农村,秋收夏种时就要暂时散伙,各自回家收种。有些名家还可以跳槽搭班,也只为生计所累。有些有姿色的坤角,常常被官绅或军阀霸占,稍有不从,便遭陷害,常有艺人上吊、吞金、服毒之事。

过去剧团(班社)演出的剧目基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老爷太太、小姐丫鬟之类。有一句顺口溜说:“奸贼害忠良,相公拉姑娘;老爷瞎心肠,小姐两头忙;豪杰抱不平,神鬼来无常;女人是祸水,昏君把国亡。”其内容基本属于封建主义思想性质。表演上常常带有色情、下流和迷信色彩,不堪入目入耳。

真正地把戏曲团体作为革命组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瑞金时,成立了“人民抗日剧社”(也叫“红军剧社”)。社长是危拱之。演出形式有短剧、歌唱、舞蹈、哑剧等。内容有抗日救国、劳动生产、庆祝丰收、时政宣传等。在延安时期,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

1938年春,党中央甫到延安,毛主席在看秦腔戏时指出:“群众喜欢的形式我们应该搞,但是内容太旧了,应该有新的革命内容。”又对身后的边区文协负责人柯仲平说,“是不是应该搞呀?”第二天,柯仲平就四处奔走筹建剧团。他把延安师范学校马健翎的“乡土剧团”和延安市工人、市民组织的群众业余剧团,进行改造、调整、充实,最后合并成“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

民众剧团与过去的任何剧团(班社)不同的是,它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指导的反帝反封建的剧团,是一个新型的、革命的戏曲团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红色剧团。它是“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革命的另一种“武器”。它走了一条改造旧戏曲的道路,为工农兵服务,为抗战服务,为人民大众演新戏。党组织为了壮大剧团,提高专业水平,还通过地下党从国统区策反“裕民社”。这既能很好地向传统学习,又体现了党对旧班社和传统戏曲进行改造利用的政策。作为新型剧团,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诞生于崭新的政治、经济基础之上,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沃土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一朵红色奇葩。

参加这个剧团的人是一群满怀激情的热血青年,有工人、青年学生、革命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他们来自天南海北,为着共同的事业和目的走到一起。他们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坚强的革命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向往新生活,决心打倒旧制度,推翻吃人的旧社会。在剧团内,人与人是平等的,都是同志,干的都是革命工作。

当时的团长是柯仲平,剧务主任是马健翎。先后到剧团工作的,还有柳青、刘白羽、马可、草明、张季纯等。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把党组织建在了剧团里,有行政、业务机构,有团章、宗旨、目的、任务、职权、教育等等;同时,制定了《民众戏剧训练班(学校)招收学员简则》《民众剧团训练班(学校)教育计划》,教学课程有政治课、艺术课、技术课、普通课。制作有团旗,上面写着“大众艺术野战兵团”。还有团歌:“你从哪达来?从老百姓中来。你又要往哪达去?到老百姓中去……”

1938年7月4日,刚刚诞生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举行了第一次亮相晚会,演出的剧目是表现抗日内容的现代戏《查路条》等。随即又陆续创作、演出了大型秦腔、眉户戏《好男儿》《中国魂》《血泪仇》等戏,不久就下乡巡回演出,走遍大半个边区,受到党政军民的广泛欢迎。当时各大媒体纷纷采访报道,评价颇高。

剧团成立后,得到党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毛主席给了300块大洋,周恩来、彭德怀、陈云、贺龙、王震、李富春、陆定一等,有的经常看戏指导,有的写表彰信,有的还把缴获日军的服装、大刀、望远镜等送给剧团作服饰道具。

对于民众剧团的成就,党和人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授予剧团“文艺工作特等模范”称号。毛主席接见“三贤”

(柯仲平、杨醉乡、马健翎)时指出:“一个抗战剧团,一个民众剧团,好像两个深受群众欢迎的播种队,走到哪里,就将抗日的种子撒播到哪里。”又高兴地说:“美国朋友斯诺常对我讲,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力的武器了,也没有比这更巧妙的武器了。”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提出要民众剧团携《十二把镰刀》赴布达佩斯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行前,毛主席接见了演员,并提出修改意见。1949年,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被改建为西北戏曲研究院。

1939年,习仲勋在新正县(今陕西旬邑县境内)领导建立了关中剧团。1942年,七月剧团与关警剧团合并组建成八一剧团。1943年,关中剧团与八一剧团合并为关中八一剧团。1950年,改为陕西省文艺工作团,后又相继分别组建成陕西省眉户剧团和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1955年5月,陕西省眉户剧团、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与西北戏曲研究院合并成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多股红色巨流,融而为一。队伍壮大,艺术力量雄厚,为剧坛骄子。

如今剧院设有四个剧团、一个演员训练班,培训出了2000多名戏曲人才,有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舞美、评论、管理人员。拥有一批秦腔、眉户、碗碗腔“非遗”传承人、秦腔名流专业人才,如“秦腔正宗”“花面魁首”“兰州红”“一旦挑八角”、京剧名家“粉牡丹”及十三名梅花奖获奖演员。李梅斩获二度梅、二度文华、二度白玉兰,被誉为“秦腔一枝梅”。

80年来,剧院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双百”“二为”“两条腿走路”“三并举”的路线方针政策。一切为了党和人民群众,扎根生活,深入基层,创作、改编、演出了700多本(折)古代戏和现代戏,荣获国家和地方许多大奖,有许多戏成为“史诗性”精品,成为陕西的文化名片。有的被列为“活态传承”,有的作为高雅艺术进全国各高校巡演。

80年来,剧院始终初心不改,弘扬延安精神,走人民大众之路,与中华民族休戚与共,与党息息相通。高唱主旋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发展国民生产“鼓与呼”,起到了积极作用,赢得了广泛赞誉。

让人振奋的是,2018年9月3日,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陕西省省长刘国中主持会议,省委书记胡和平讲话。习远平出席会议,转达了齐心同志对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成立80周年的祝贺,并讲述了习仲勋同志对秦腔艺术的深厚情缘和深情热爱,回顾了习仲勋同志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和亲切关怀文艺工作者的许多感人故事。他还指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诞生于抗战年代,从一开始就在传统艺术中注入了红色基因,成立以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先贤遗志、弘扬延安精神、坚持价值引领,将地方戏曲艺术深深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创作演出了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戏曲作品,在全国赢得了广泛赞誉。最后,祝愿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为新时代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为繁荣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做出更大贡献。这样高规格的纪念活动,在中国戏曲史上是少有的。

几度风雨行,烈烈艳阳中。红色第一剧团,带着她红色的“芯码”,从延安窑洞一路走来,由当初的数十人,风雨兼程,筚路蓝缕,到如今,可谓大树参天,婆娑多姿,屹立于三秦大地。

2016年5月23日

(本文选自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内刊《戏曲艺术》2018年第2期,原名《我从延安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